高老夫子

更新时间:2024-03-24 16:56

《高老夫子》是近代文学家鲁迅创作的短篇小说,最初发表于1925年5月11日的《语丝》周刊,后收录于小说集《彷徨》中。

内容简介

热衷于打牌、看戏、喝酒、跟女人,不学无术而又善于钻营的高老夫子,竟然靠了拼凑一两篇卫道的文字,被贤良女校敦请为历史教员。这天下午,他就要到学校上课了,因此上午便不得稍稍准备一下,然而,心存邪念,从早到午“工夫全费在照镜”上了,力想掩盖上疤痕,以引来女学生的青睐。下午他到得女校,距离上课还有一段时光,本想讲词,但接待他的教务长万属国也是一个和他一样的色鬼,同他大谈“谪降红尘的花神”一一蕊珠仙子,说是他“最爱和名人唱和”,定会对高老夫子“大加青眼”。高老夫子上台之后,由于形象丑陋,语无伦次,女学生们便不免“嘻!”地笑将起来。高老夫子大出其丑,很快便逃出讲堂,并由先前的赞成兴女学、办女校,改为反对的态度。他标自己是“正经人”,决定辞职。晚上,他赶到黄三家里打牌,手气不坏,觉得“时移俗易,世风也终究觉得好了起来”。看来,他的辞职之意也并不坚决,他仍将会继续到女校混事。

创作背景

“五四”运动前夕,由于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日益扩大和相互矛盾的日益加深,军阀混战,广大劳动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在思想文化领域内,则呈现出异常错综复杂的局面。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分化出来的右翼分子,进一步投靠买办资产阶级反动势力;代表封建地主阶级的反动文人,前清遗老,墨客骚人等他们为了适益动政治的需要,有的打着“理想国”,提倡“复古”“发扬国粹”“崇拜道学”的旗号;有的改头换面,伪装进步,高喊“振兴女学”“顺应世界潮流”的口号,实际主张“中庸”,以“国粹”为“归宿”,有的“保古家”痛骂“革新”,有的人甚至“买些旧书和金石”,便是“动古爱国之士”,“略作考证,赶印目录,就升为学者或高人”。这些人都是妄图“使国民尽钻在僵硬的传统里”,以麻痹广大青年和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意志,力图保存中国的反动势力,阻止历史潮流向前发展。鲁迅以其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和理解,看到了这些国林派和复古主义者的反动本质和危害,及时写了共有强烈战斗性的杂文,进行无情的揭露和尖锐的批判,并写了短篇小说《肥皂》《高老夫子》,以配合杂文进行战斗。

人物介绍

高老夫子

高老夫子面对学校,由于成为学校的一份子,因此油然产生一种自豪感,容不得黄三的任何轻蔑和嘲讽,但在学校中“被嘲笑”后却又第一个站出来大骂自己原来维护过的学校“学堂却也要闹坏风气,不如停闭的好,尤其是女学堂—有什么意思呢,喜欢虚荣罢了!”“女学堂真不知道要闹成什么样子,我辈正经人,确乎犯不上酱在一起”。其实,他最初的维护学校也不是真的因为对女学的推崇,而只是因为他身在其中,并自认为比那个常年跟他“打牌,看戏,喝酒,跟女人的老朋友黄三”高出一等而已;而他之后的大骂,不过是因为在学校中“吃了亏”,说“闹坏风气”不是因为这是间新学堂,换成是旧学堂,他如果在教学中失败,他一样会有理由谩骂。

一方面,高老夫子的形象可以看做是20世纪20年代初以甲寅派、学衡派为代表的“国学家”的无情嘲讽。可另一方面,高老夫子并不是一个有足够心计,可以借文章炒作自己然后谋求暴利的投机分子,他不过时代浪潮翻腾下溅起的一粒小石子而已,稀里糊涂地写了篇文章,被女校看重于是借机去“看看女学生”,在无真才而受不了授课压力后便逃出学校,回到自己喝酒打牌的生活之中,他从没有过什么大志向或非分之想,他连给学生上课都紧张到出现幻觉,他所能想到的极致不过是“看看女学生”,满足这种低级欲望。他没有改变社会风气,打倒新学实现复古的决心,复古思潮来了,他便写“整理国故之义务”,新学流行起来,他便仿制个“高尔础”的名字,他没有什么自己的主张,社会流行什么,他便学什么。

万瑶圃

万瑶圃是“贤良女学校”的教务长,是高老夫子来到这所新式女学堂见到的第一个人,一见面,这位“玉皇香案吏”便“连连拱手,并将膝关节和腿关节接连弯了五六弯”,万瑶圃不但模仿旧式文人附庸风雅取别号,见面还行旧式礼仪,这与他新式学堂的教务长的身份形成了鲜明对比。在与尔础的寒暄中甚至说错了其成名作的名字,还说是“要言不烦,百读不厌!说场面话也要下点功夫,就算没读过文章,起码名字还是应该记住的,万瑶圃这一时刻的尴尬,显露无疑。

万瑶圃是个纯然的守旧派,他认为振兴女学的关键在于“办理得人,不偏不倚,合乎中庸,一以国粹为归宿,那是绝无流弊的”。中庸理论是儒家的核心观点之一,但是这位万瑶圃也不能说是尊崇儒学的,因为他整天痴迷的是“我们的盛德乩坛”,正将他自己和女仙赠答的《仙坛酬唱集》登在《大中日报》上,作为新式女学堂的教务长,他迷信“蕊珠仙子”,将其奉为“谪降人间的花神”,这实在是太荒唐了。万瑶圃已经完全以蕊珠仙子作为是非判断标准,他认为“维新固然可以,但做事究竟不是大家闺秀所宜,蕊珠仙子也不很赞成女学,以为混淆两仪,非天曹所喜”。很难想象这竟然是从新式女学堂中知识分子的口中说出的。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高老夫子由于童年时留下的身心瘢痕,造就了严重的自卑心理,成为一个堕落人物。虽然一度想以新名字,新皮包,新帽子,新名片来装饰自己,克服自卑,摆脱过去的生活,甚至有过短暂的自傲,但在贤良女校的半堂课后,终于因不能克服深重的自卑心理而最终放弃,重新回到他的堕落生活中去。只有打牌到了“清一色”的时候,心情才渐渐好起来。也许对他来说,只有在污泥浊水中和黄三、老钵之流的人混在一起,才感觉到自在,才不被强烈的自卑感折磨。稍微想有所振作,潜伏的自卑心理就会把他压垮。因此,高老夫子是一个自卑症患者,一个心理上的软弱者,一个人生的失败者。高老夫子在鲁迅这篇作品中不是单纯的讽刺对象,而是像阿Q孔乙己一样,在他们可笑的行为背后,隐含着可怜的生存处境。因此,鲁迅透过这一形象不仅讽刺了不学无术者和保守者,同时对微妙隐秘的心理进行了深刻揭示。

鲁迅对高老夫子因自卑而胆怯、恐惧甚至退缩,又以看似胜利者的姿态掩饰自卑心理的揭示,既是对人生隐秘心理的深刻探索,表现出“灵魂的深”,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童年期不当教育给人成年后所造成的沉重阴影所进行的反思,因而这一人物就具有了丰富的人生意涵。

艺术特色

像鲁迅的大多数小说一样,这篇小说也用白描。但这一篇的独特之处,是更突出地运用了心理刻画的手法。换句话说,鲁迅把最难运用的、容易让人感到沉闷的心理描写,变成一幅幅图画了。例如,那半屋子的蓬蓬松松的头发,那变幻不定的有着两个鼻孔的三角形,那由这一切构成的“深邃的海”,甚至还有那天花板上“忽然扩大,忽然收小”的圆圈,无一不渗透着高老夫子心理的投影,高老夫子可鄙而又可厌的丑恶形象,便是在这一幅幅画面中活起来的。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出生于一个破落的封建家庭,从小勤奋好学,7岁开始读书,12岁就读于私塾“三味书屋”,后因家庭的一次变故,饱尝了世人的冷漠和蔑视。1902年东渡日本学医,当他目睹国人的愚昧和麻木不仁时,毅然决定弃医从文,用文笔来唤醒国人的灵魂。回国后,先后在北京、杭州的几所大学任教。1918年,第一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石,从此开始了辉煌的创作生涯。五四运动前后,鲁迅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到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沿,并先后创作了《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等著作。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