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24 16:11
在西太平洋浩瀚的大海上,黄大年(张秋歌饰)作为深水油气探测的顶尖专家,帮助寻找失事的“亚瑟号”。在外军的舰艇上,他戳穿了对方的谎言,“亚瑟号”并不是民用潜海探测器,而是一艘新式微型隐身无人攻击潜艇。“记住,不管目标是潜藏在天上、地下还是海底,都逃不过我的眼睛,包括谎言。”黄大年的话掷地有声,精湛的技术令对方十分钦佩。
虽然身在海外,但黄大年时刻心系着祖国。他的老同学周启红(哈斯高娃饰)送来了一幅油画,画中是祖国金色的秋天,叶落归根的寓意是希望黄大年能够回国应聘。黄大年认为自己是改革开放的直接受益者,于是放弃了国外舒适的工作和生活,选择回到祖国的怀抱。他认为祖国更需要他,在提职、加薪等诱惑面前,他宁愿支付巨额违约金,哪怕连一张纸片都不能带走,也要回国建功立业。面对同窗肖庆(徐光宇饰)的劝阻,他坚定地表达自己的立场,并让妻子张艳(史可饰)卖掉了中医诊所,不想给自己留有余地。
刚刚踏上祖国的热土,黄大年就谢绝了为他接风的宴席,而是直接去办公室整理资料。当吴群(陈逸恒饰)校长问他今后有什么要求时,黄大年诚恳地说:“我只有一个要求,我只需要时间。”黄大年带领团队承担了国家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项目,把时间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力争在科研领域实现“弯道超车”。回国不久,他就带领他的团队成功参与了“地壳一号”的研发,在最短时间内填补了中国在航空移动平台精确探测这一高端技术装备的空白,立志要为国家装上巡天的千里眼,也就是探地、潜海的地壳深部CT仪。为了压缩休息时间,他废寝忘食地投入科研事业,以国家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地球深部CT仪项目的研发进度缩短了三分之一。
黄大年完成了国家的九个重大项目和四十九个攻关课题,为国家献上了能够巡天、探地、潜海的大国重器,始终走在科研的第一线,满腔热忱地为国家强盛、民族振兴而埋头苦干。
演职员表参考资料资料来源
角色介绍参考资料来源
角色原型
该片根据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的真实事迹创作拍摄。黄大年生前担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他毅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带领团队在航空地球物理领域取得一系列成就,填补了多项国内技术空白。2017年1月8日,黄大年因病逝世,年仅58岁。
创作过程
为迅速响应、积极回应国家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的重要指示精神,长影集团严把剧本创作关口。长影主创团队进行了大量而细致的前期采访,走访了黄大年生前的领导、同事、亲友130余人,了解黄大年生前的各种事迹、生活的细节、性格的细节,掌握了大量细致、生动的第一手材料。剧本创作期间多次召开研讨会,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形成了30余万字的创作素材。
在剧本创作过程中,吉林省委宣传部多次组织剧本创作研讨会,在吉林大学积极听取黄大年同志生前学生、同事和相关专家学者的科学专业意见,在北京邀请影视行业优秀编剧、导演及评论界专家学者的戏剧创作专业建议,指导长影主创团队进行细致的人物设定构建和戏剧结构编撰。在严肃认真地广泛采纳相关意见和建议后,剧本经历了数十稿修改后完成。
拍摄过程
在保证影片艺术质量的基础上,该主创团队严格管理影片拍摄进度。2018年1月下旬,剧组从长春、北京、上海等地汇集到黄大年同志的家乡广西南宁,如期开机拍摄影片。为了确保影片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后期打磨,主创团队在广西拍摄结束后,于春节前夕集体返回长春进行影片主要部分拍摄,所有项目成员均在春节期间坚持在工作岗位上。为此,黄大年同志的亲人、学生和同事们深受感动,在影片细节呈现上提供了大量细致宝贵的建议。
2018年年初,该摄制组辗转5个省、区、市,克服种种困难,进行拍摄工作,从拍摄到公映,历时近一年。
宣传活动
2018年12月11日,该片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全国首映式;12月12日,该片在吉林大学举行吉林首映礼,并于当日在中国大陆正式公映。
2019年8月,该片入围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组委会推荐影片名单,并作为由吉林省电影局主办的2019年度“影享吉林公益观影活动”重点影片之一在吉林省内展映;该片还被列入吉林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必看影片之一。
2020年11月2日,“2020国防军事电影盛典”系列活动在浙江横店举行,主办方特邀黄大年生前的科研助手、吉林大学于平教授作为颁奖嘉宾为该片颁发优秀影片奖。
制作公司
播出信息
电影《黄大年》以英雄为榜样、以创作主旋律精品为追求,追求真实,特别是人格真实、人性真实,真正展现出科学家的风采。该片用电影艺术的多种表现手段,展现了以黄大年同志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的光辉形象,真实再现了黄大年归国后惜时不惜命的工作状态,成功讲述了黄大年科技报国、无怨无悔的精彩人生,带领团队取得的科研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了智慧和力量,满腔爱国情怀像炽热的岩浆喷薄爆发,创造了彪炳史册的功勋,生动诠释出“大地之子”的家国情怀,用光影和镜头的变化展现黄大年不平凡的人生足迹,表达对英雄的敬意,震撼着观众的心灵。该片点亮了一盏英雄的明灯,用爱国之志去抒写壮阔的时代华章,梦想因执着的信仰而变得崇高,人生的价值只有融入家国与时代,才能迸发出蓬勃的伟力。(中国军网评)
该片通过对类型化叙事技巧的圆熟运用、对人物心理和精神空间的深度开掘以及富于哲学思辨的台词设计,开启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中国主流电影的新鲜想象。不仅延续了对主流价值观的弘扬与表达,同时以更加精准的类型模式、更加丰满的人物刻画、更加震撼的视听场面等手段,实现了弘扬主旋律的美学升级,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呈现在观众面前。该片有意识地强化了自身传记电影的特色,在立体化、多元化的人物关系中提炼“泪点”,塑造形象,有效拉近了观众和影片人物的距离。该片将黄大年个人的成长轨迹与改革开放40年来国家的发展进步紧密牵系在一起,以人物的命运映射历史和时代的转折,塑造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绅士的形象,正是对这种精神特质的着意强调,使得该片本身也具有了优雅高贵的审美品格。黄大年的身上有一种倔强、强悍、雄强、自信甚至是霸气的性格和气场,这种气质和精神是有代表性的,是大国崛起之后才会有的典型人物形象。(《文艺报》评)
该片用纪录片式的镜头追忆了爱国科学家黄大年回国八年的峥嵘岁月,深入而细致地刻画了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心路历程,诠释了黄大年崇高丰赡的精神存在,使之穿过大银幕直抵观众的灵魂深处。电影通过一个枢纽性的戏剧冲突,揭示了更深层次的问题,当黄大年依靠强大的信念重新面对现实时,集中展现了黄大年宵衣旰食的内驱力,也给影片增添了强大的张力。导演用这一系列的镜头揭露了国内外科技存在差距的深层次问题,可谓有勇知方。该片讴歌了改革开放给中国科技事业带来的巨大变化,塑造了科技工作者的英雄形象,展现了科技工作者赤诚的爱国情怀和忘我的奋斗精神,用丰富多彩的电影艺术语言,生动形象地诠释了爱国主义的深刻内涵,全方位展示了华夏儿女的强烈家国情怀,全面阐述了加强国防教育的现实意义。(《中国艺术报》、新华社客户端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