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1-12 22:52
驰名中外的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城南12公里处,这里香山与龙门山对峙,伊水于山间北流,远望犹如一座天然门阙,史称“伊阙”。据《水经注》记载,早在魏晋时期,就有所谓“魏晋石铭”,惜早已风化剥蚀,无迹可寻了。隋朝建都洛阳后,因宫城门面对“伊阙”而始称“龙门”。它的两岸为龙门山,著名的龙门石窟就密布在伊水两岸长达1公里的两山崖壁上。它同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岗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
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始于龙门开凿石窟刻制佛像,有些附有造像题记,记载出资造像者即“供养人”造像的因由。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北宋诸朝,雕凿不绝,传世书迹特多。据统计,龙门石窟群现存洞窟1352个,佛龛750个,造像10万余尊,造像题记和碑碣:3600多块,北魏时期造像题记约2010块,清代武亿《伊阙诸造像记》云:“龙门不仅为石镌佛场,亦古碑林也。”
龙门北魏造像题记,体法多变。从乾嘉至清末,引起了包世臣、康有为等书法家、学者的极力推崇。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称颂:“北朝人书,落笔峻而结体庄和,行墨涩而取势排宕。”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说:“古今之中,唯南碑与魏为可宗。可宗为何?曰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是十美者,唯魏碑、南碑有之。”并说:“魏碑无不佳者,虽穷乡儿女造像,而骨血峻宕,拙厚中皆有异态,构字亦紧密非常。”从此,龙门石刻造像就被广大书家所重视了。
著名的造像记有所谓“龙门四品”、“龙门十品”、“龙门二十品”之名。清代黄易(小松)最早在龙门石窟拓碑四品,世称“龙门四品”,即《杨大眼造像记》、《始平公造像记》、《孙秋生造像记》、《魏灵藏造像记》。“十品”包括《孙保》、《侯太妃》、《贺兰汗》、《慈香》、《元燮》、《大觉》、《牛橛》、《高树》、《元详》、《云阳伯》。“二十品”名声久负,它包括“四品”全部,“十品”中的“侯太妃、《贺兰汗》、《慈香》、《元燮》、《高树》、《元详》,另加《马振拜》、《高太妃》、《道匠》、《尉迟》、《一弗》、《解伯达》、《惠感》、《郑长猷》、《法生》、《元诂》。其中,《龙门四品》为北魏时期书法的代表作品。
《始平公造像记》本是附属于佛龛的题记,全称为《比丘慧成为亡父洛州刺史始平公造像题记》,太和二十二年(公元498年)九月,刻于洛阳龙门古阳洞北壁,为孟达文,朱义章书。系阳文,并有方界格。造像记阳文者仅见此种,对赵之谦以及后来篆刻家镌刻印章边款提供了很好的样式,仿者日众,佳作迭出。该拓本后面有篆刻大家胡震、钱松,海上名家胡公寿等人的题跋,殊为珍贵。清代杨守敬在《评碑记》认为:“《始平公》以宽博胜。”康有为则称:“遍临诸品,终于《始平公》,极意峻宕。骨格成,体形定,得其势雄力厚,一生无靡弱之病。”(见《广艺舟双楫》)
《孙秋生造像记》全称《孙秋生、刘起祖二百人等造像记》,为孟广达文,萧显庆书,在洛阳龙门石窟古阳洞南壁。此造像记上为造像记,为太和七年(公元483年)镌刻,下为题名,于景明三年(公元502年)五月廿七日造讫。康有为认为:“龙门二十品中,约而分之,亦有数体,《孙秋生》沈著劲重为一体。”此造像记是龙门二十品中仅有的两块有撰文者、书写者的造像记。此造像记记载了孙秋生、刘起祖在孝文帝迁都洛阳之时,组织包括官居四品的职事官在内的二百人造像作愿,祈“国祚永隆,三宝弥显”,表示对北魏王朝的忠诚。杨守敬《评碑记》中认为此造像记“以劲健胜”。
《杨大眼造像记》刻在洛阳龙门古阳洞,有额,无年月,大约刻于北魏景明正始之际(公元500-508年),可能出自民间无名书家之手。在四品中,此造像记拓本为最早,为康乾年问拓本,其余皆乾隆年以后的拓本。造像中有“路径石窟,览先皇之明踪,睹盛圣之丽迹,瞩目口霄,泫然流感,遂为孝文皇帝造石像一区”的记录,追溯孝文帝之“丽迹”。
《魏灵藏造像记》有额,两旁题名各一行,无年月,大约与《杨大眼造像记》镌刻时间差不多,约为太和末年至正始末年之间。此造像记较其他造像记完整,风格亦与《杨大眼造像记》接近,杨震方在《碑帖叙录》中疑同出一人之手。北魏造像使用别体字较多,此记别体字尤多。杨守敬《评碑记》中认为此造像记“以灵和胜”。
《龙门四品》,在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内,北魏时期士大夫阶层崇尚开凿造像,并附刻“造像题记”,目的是为生者或亡人祈福,其时书法处于解散隶体向楷书过渡状态。在这众多题记中几经选择,集结精品二十件,称《龙门二十品》,其中的《孙秋生造像记》、《始平公造像记》、《杨大眼造像记》、《魏灵藏造像记》四件字数多,书法水准高,又奉为《龙门四品》,字体方劲雄奇,带有浓厚的隶书笔意,古朴醇雅,堪称造像题记的代表作。----《古代碑帖鉴赏》费声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