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更新时间:2023-02-10 15:32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是华严教义命题,亦称“一即十,十即一”、“一即多,多即一”。指一与一切、一与十、一与多可以相互等同,相互转化,用以说明“法界缘起”中现象之间的相即关系。

据《华严经·初发心菩萨功德品》:“一切中知一,一中知一切。”说明作为千差万别的现象“一切”存在于作为真如本体的“一”中,现象尽管千差万别,其本体则毫无差别,从现象中可知本体,从本体中可知现象,如尝一滴海水就可知所有海水之味。智俨将此说视为该宗理论的特点。据《华严十玄门》:“明一乘缘起自体法界者,不同大乘、二乘缘起,但能离执常断诸过等。此宗不尔,一即一切,无过不离,无法不同也。”《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四从两个方面论证:(1)就现象之“异体”关系言,“一”与“十”是相对而言的,“一”是“十”的基数,“十”由十个“一”组成,无“一”即无“十”,“今既得成十,明知一即十也”。用同样道理,亦可证成“十即一”。(2)就现象之“同体”关系言,十中每个一的“自体”,亦即是第一个“一”,由此而言,“十”之自体“性空”(无独立自性),故谓“十即是一”。同样道理,将“十”作为“自体”看,“一”是构成“十”的因素,自体亦是“性空”,故称“一即是十”。由此说明整体与部分、一般与个别,都是“相即”的关系。华严宗运用此种认识方法于佛教理论和实践;或把佛教全部义理和实践作为一个整体而称为“一”,其各个分支和法门则称为“多”、“十”、“一切”;或有时把派生万有之“一心”称为“一”,所派生的万有则称为“多”、“十”、“一切”。在对于一切现象的认识方面,提出“一尘一切尘”、“一法一切法”、“一界一切界”、“一国土一切国土”、“一相一切相”、“一色一切色”、“一毛孔一切毛孔”、“一人一切人”等等;在对于修行的认识方面,提出“一断一切断”、“一行一切行”、“一位一切位”、“一障一切障”、“一修一切修”、“一证一切证”、“一入一切入”、“一智一切智”、“一门一切门”等,在具体含义上稍有区别。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