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23 15:56
佛教用语又称同体三惑。三惑又云三障,台宗将烦恼分为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三种。
《佛学常见词汇》
谓三惑融熔于我们的一心之中。三惑是见思惑、尘沙惑和无明惑。
《天台教学辞典》
一心三惑 ,又称同体三惑。三惑又云三障,台宗将烦恼分为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等三种,因一心中具有此三惑,故必须修三观才能断三惑。即:
1。见思惑:指迷于三世之道理(见惑),迷于事象(思惑),两者并称为见思惑。因能招感三界生死之果报力用,故属界内惑;又其通于声闻、缘觉、菩萨所断,故又称通惑。此惑专依修空观得可以断除。
2。尘沙惑:比喻人之惑障,如尘沙之多,故称尘沙惑。菩萨应知,一切众生具有无量惑障,及对治众生惑障之无量教法,菩萨虽以空观破除见思惑,但尚执于空理,致使未能进一步了知众生无边之差别相,故尘沙惑又称着空惑。此惑仅为救度众生之菩萨所有,故若此惑不断,则不得自在!此惑又称别惑。共通于界内、界外,可用假观来对治。
3。无明惑:乃昧于“万有即法界”之理所引起之烦恼,与尘沙同有招感界外,变易生死果报之力用,故属界外惑障。上述别惑可由假观对治,此惑则依中观而断除。
以上三惑次第由三观分别断除,系别教之说法。若以圆教,三惑为一体,即以一心三观对治,无须分别破除。
《佛光大辞典》
又作同体三惑。三惑又作三障,天台宗将烦恼分为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等三种,此三者之惑障粗细虽有不同,然本体实为一。因于一心之中,具有此三惑,故须修三观以断三惑。此三惑即:
(一)见思惑,指迷于三世之道理(见惑),与迷于之事象(思惑),两者并称见思惑。因能招感三界生死之果报,故属界内惑;又以其通于声闻、缘觉、菩萨三者所断之惑,故又称通惑。此惑可用空观来加以断除。
(二)尘沙惑,比喻我人之惑障有若尘沙之多,故称尘沙惑。菩萨应知十法界众生具有无边之惑障,及对治众生惑障之无量的教法,然因菩萨以空观破除见思惑,而易执着于空理,以致未能进一步了知众生无边之差别相,故此类尘沙惑又称著空惑。又因此惑仅为救度众生之菩萨所特有,故又称别惑。此惑共通于界内、界外,可用假观来对治。
(三)无明惑,乃昧于‘万有即法界’之理所引起之烦恼,故属界外之惑障。上述之别惑可由假观对治之,而此惑则可由中观断除。盖将以上三惑次第由三观分别断除,系别教之说法。
若以天台圆教而言,三惑既为一体,仅须以一心三观之法门对治即可,而无须次第分别破除。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术语)见思尘沙无明三惑融镕于一心之意。又曰同体三惑。止观辅行六之三所谓‘见思尚乃即是法性,岂有尘沙在见思外,岂有无明在二观后,三惑既即,三观必融。’是也。盖在别教,此三惑,其体各别,次第为隔历三观所破。而圆教则不然,唯就一惑之义用,有粗中细之别边,且不过分三惑。即迷于绝对之一理之一惑,粗分名为见思。细分名为尘沙,极细分名为无明。一惑即三惑,故起一惑,从而障三谛。粗分之见思,障真谛。细分之尘沙,障假谛。极细分之无明,障中道。
然核其实,则为一心之三惑,故一见一思,其体无非法界,见思之外,别无尘沙无明之可见。且能破之三观,既融即于一心,则所破之三惑,亦自同时必破也。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又称同体三惑。天台宗认为见思、尘沙、无明三惑其体无别,惑之义用有粗、细、中之别,故分为三惑,谓三惑具融于一心中。如《止观辅行传弘决》卷六之三云︰‘见思尚乃即是法性,岂有尘沙在见思外,岂有无明在二观后,三惑既即三观必融。’
三惑之中,见思惑,有令众生招感界内分段生死果报之力,即小乘的见修二惑。尘沙惑,犹同所知障,为不通达一切事理之惑,其数甚多,故喻名尘沙。如不断此惑,则度生摄化之妙用,当不得自在。无明惑,为覆蔽中道实相之惑,与尘沙惑同有招感界外变易生死果报之力。唯此三惑原为同体,仅约粗、中、细而权分为三种而已。
如配置于三谛来说,见思惑迷于空谛理,尘沙惑迷于假谛理,无明惑迷于中谛理。且因三谛圆融,故证一谛时,即三谛同证;得一智时,即三智同得;断一惑时,即三惑同断。此谓之‘三惑同断’或‘三智一心中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