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经历

更新时间:2023-07-16 03:22

《一生经历》是由北京时代弄潮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出版,作者张侗,媒体支持:时代文化出版社。

书籍简介

书名:一生经历

作者:张侗

出书机构:北京时代弄潮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10年12月

字数:110千字

页数:315

版次:1版

开本:850×11681/32

纸张:胶版纸

包装:平装

作者序言

我已经九十多岁了,这个高龄老人有人说:这一生是“生不逢时”,多半是打仗的年代,先是打武仗,后是打文仗。我说:这一生是“生正逢时”。

出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过了独裁统治的腐败社会;经过了日本鬼子铁骑下的奴隶生活;直至自己拿起枪杆子与众民一起赶走日本强盗;又消灭八百万国民党军队;又打败美国野心狼,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的新中国。建国后又经过半个多世纪建设,同时又经过了一个又一个的政治运动,这难道不是丰富多彩吗?这九十多年,什么样的味道都尝过。改革开放后,新时代到来,过着欣欣向荣,安稳享受的生活。至今已过了耄耋之年,多事都力不从心。中国还要建设,还要达到小康社会,之后,就是到繁荣之年了,这就由儿孙们去开拓天下了!现在我把这九十多年来所走的坎坷道路写出来,让后人看看,这喜、怒、哀、乐的生活是经过磨练,经过考验的。看,是不是“生正逢时”!

1999年,我整八十岁时,写过一首“耄耋自问”的七绝中有“长流清洗五时期”一句(注:这五时期是:军阀混战、读书求知、戎马倥偬、边陲科研、青山休闲),编出三本《张侗诗词集》。这五个时期哪个时期最有意义呢?我思忖还是戎马倥偬,硝烟弥漫、出生入死的战争时期,它最容易锻炼坚毅的性格,磨练健壮的体魄;哪个时期最懊恼呢?是打文仗的那几年,运动又运动,搞得头晕脑胀,做了些身不由己的事,说了些泯心、违心的话。现在的日子最好过,吃饱喝足,随心所欲,除因遭车祸,断骨挫脑的后遗症,行动很不方便外,一般尚可,还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有些时间在我2005年编写的《休闲情草》中有所记载。)

在一生经历中,可以看出在白区工作时,影子是隐约的,但是灵魂是生动的;在山区小道上,生活是清苦的,但行动是活跃的;在炮火连天的枪林弹雨中,生与死是有斗争的,但意志是坚强的;在科研工作时,技术是生疏的,但工作是积极的;就是伤后休闲中,也能以自己的心愿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关心下一代,在经济上,也在思想上帮助了二十六名大、中学生,使他们专心勤学,能达到好的学业,这也是给社会服务加深一份力量,为“三个代表”加砖添瓦。

因为时已久远,且头脑挫伤,一个年已九十的老汉,思路是迟钝的,很多情节已忘了。战争年代,也曾记过些情景,朝鲜战场上也写过日记,但都被美国的凝固汽油弹连行李杂物都付之一炬。之后也断断续续的写过些杂记,这些杂乱无章的记载,无可应用。现在所写的情节、地名、时日、人名等都是一点一滴回忆起来的,边写边回忆,边忆边写,有很多忘掉了,有很多遗漏了。从2001年开始起笔,第三年成初稿。经修修改改,2006年完成二稿。这都是记述式的,平铺直叙,没有粉饰的文句,没有描绘的句章。好心的同志们,请你耐心的看一看,并请指点、批评、修正,我非常欢迎,非常高兴。

书籍目录

一、家乡和家庭

二、入学和入党

三、浙南两年

四、开辟鄞西

五、编入野战军

六、进驻上海

七、抗美援朝

八、南京两年

九、在六十军

十、戈壁岁月

十一、“三支两军”

十二、重返戈壁

十三、青山休闲

后面的话

精彩赏析

东海之滨,浙东四明山东麓,有几十条向东的溪流汇集成多条塘河,分别流入余姚江、奉化江,到宁波城中的三江口合为甬江,直入东海,这就是宁波市鄞县(今已改宁波市鄞州区)西乡的大平原。旧时,乡人叫它为“湖田”,土地肥沃,年年丰收。

在一条塘河流过的中段,筑有一座石桥,桥上四角雕有九只大小狮子,故称“九狮桥”。桥南一排东西横街,开设各式小店;桥北也有一排横街,开设各式小铺。在北街西头,九狮桥北向,有一座四井七间四明堂的大庙,占地约2000平方米。庙门口的明堂立有石夹旗杆,上有旗斗;大门内开三扇,中门口有两座石鼓。庙正大门上挂有横匾,上写“汉黄公庙”,乡音“公”、“古”是谐音,并据说庙后原有一片树林,日久了,这个地就叫“黄古林”了,其庙也称“黄古林庙”,现在为古林镇政府所在地。究竟是先有庙还是先有村,未经考证。庙第一井是三扇大门,两侧各有商家开店,进门就是戏台,厢房是楼上楼下看台,中铺青石明堂。二井是大厅,供看戏正座,两侧各有偏房,有过道,并有巨石雕有两座石将军威武的看守大庙。正厅背有一排木制的十二扇屏风,上刻有庙的历史。三井是正殿,有一座叫“老爷糊菩萨”(也有叫“老亚父菩萨”,据人说,此菩萨是黄石公,是汉刘邦之子刘盈的先生,盈叫其为“亚父”),端坐其中。两旁也有厢房,并有边门,东入驻庙人住民宅,西出庙为小弄二、三井之间有阶步,中有雕龙斜石。随着时代变迁,旗杆、石将军、菩萨等,前后毁弃。庙四井是一排正屋楼房,后来由宁波警察局派出所进驻,楼下分别为审厅、监狱,楼上住警察。有庙就有祭祀,有祭祀就汇集各行小贩,又由小贩为小铺小店,逐渐定居为小集。人口多了,市面兴了,就成为小镇。年代长远了,就十天有三集市,为鄞西地带的大市口。又加上其地盛产蔺草,可织凉席,不知何时开始,乡民几乎家家有织席的木机,需两人织,一人扣木,一人添草。有婆媳织,有母女织,也有夫妻织,也有与邻合伙织,十有九户以此为生。其产品远销各地,还销至日本、朝鲜、韩国,在那里名为“榻榻米”,故古林镇有“席乡”之称。由此,黄古林镇也盛名长江南北至今。

这个黄古林庙,建国后,因各村征集稻谷为数甚多,无处屯放,粮食部门就借此庙屯放谷物。上世纪九十年代全国粮食开放,购粮不需凭证,可以自由买卖,谷物也无需屯放,庙成为空庙了。但四十年来,庙内被谷糠侵蚀,不少砖木已损坏,加上“文革”期,庙内各种文物记载被称为“四旧”,均被毁弃。现今,庙内戏台已倒塌,全部壁字、十二扇刻有庙史的屏风,所有柱联,戏台顶的回音设备、叫鸡笼罩等,均已毁废,乡人在改革开放时曾组织修庙,作为老年活动场所,经多年向政府交涉,未被批准,一座几百年的文物就要有灭绝之虞。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