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28 14:35
丁书江,1978年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中国化学会高级会员,西安交通大学化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1978年,丁书江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997年9月—2001年7月,就读于西安交通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毕业获得学士学位。
2001年9月—2004年6月,就读于西安交通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毕业获得硕士学位。
2004年9月—2007年6月,就读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毕业获得博士学位。
2007年6月—2009年3月,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2009年3月—2010年3月,在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2010年4月—2011年8月,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2011年6月—2014年12月,任西安交通大学理学院副教授。
2013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014年12月—2016年7月,任西安交通大学理学院教授(破格晋升)。
2020年7月,任西安交通大学化学学院院长。
丁书江以离子导电聚合物复合材料的体系设计、结构调控和离子传输与力学性能协同作用机制为研究主线,围绕离子导电聚合物复合材料中多相多组分力学-电学耦合的关键科学问题,在高分子材料与电化学交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科学研究,取得的学术成绩和创新点如下:
(1)针对柔性传感材料“又弹又导”的要求,提出聚合物极性链段锂盐耦合策略,策略制备离子导电弹性体,阐明了引入含极性基团链段同时提升离子电导和弹性的机制,拓展离子导电弹性体的功能实现了严酷条件下的应力传感;
(2)针对聚合物固态电解质“又强又导”的要求,提出多维度无机填料增强策略,揭示了无机填料的物理交联作用对机械性能的增强机制,阐明了填料表面缺陷结构和极性基团促进离子解离传输的内在规律,将固态锂金属电池循环寿命提高了一倍;
(3)针对柔性电池材料“又韧又导”的要求,提出了韧性分级孔纤维膜通道疏导锂离子流抑制枝晶生长的策略,阐明了多硫离子穿梭控制和催化机制,通过设计一体化多层纤维膜,解决了高离子通量和韧性难以兼具的问题。
截至2023年8月,丁书江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身份在《Nature Communication(自然—通讯)》《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美国化学会志)》《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德国应用化学)》《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能源与环境科学)》《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先进能源材料杂志)》《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先进功能材料)》《Nano Energy(纳米能源)》《Chemistry of Materials(化学材料)》《Small(微尺度)》《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材料化学A)》等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高水平期刊他引1万余次,ESI高被引论文13篇。
截至2023年8月,丁书江授权发明专利17项,完成转化2项,成果转化超过6000万元。
据2024年10月西安交通大学教师个人主页数据,丁书江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青年项目、博士点基金、陕西省基金等。
截至2023年8月,丁书江培养的4名研究生先后获得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标兵称号,多名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博士生论文《纳米结构金属氧化物复合材料的设计、制备和电化学性能研究》被评为2020年度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多名本科生获得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挑战杯、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大赛的奖项和优秀毕业设计,包括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国家级一等奖三项、省级金奖两项,指导学生连续3年获得国家级节能减排一等奖。
丁书江因材施教、躬亲力行,对于学生来说亦师亦友。(西安交通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人力资源部评)
丁书江博学、睿智、热忱、包容、风趣。“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丁书江老师用他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着身边的每个人。他将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科研精神,实事求是,绝不弄虚作假的学术道德言传身教给了学生。丁老师用自己的方式践行着“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的交大人的工匠精神。(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院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