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2-29 09:21
丁光训(1915年9月20日~2012年11月22日),男,汉族,上海市人,上海圣约翰大学、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纽约协和神学院毕业,文学硕士,神学博士。
丁光训祖籍浙江定海县(今舟山定海区),1915年9月20日出生于上海市。外祖父是圣公会的牧师。
1934年考入圣约翰大学土木工程系,1935年转入文科,学习英文和神学,并相继获得文学学士和神学学士学位。
1942年获得神学学士学位,同年被按立为圣公会会吏,担任基督教青年会学生部干事。
1942年至1945年任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学生部干事。
1946年,与妻子郭秀梅移居加拿大,担任加拿大基督教学生运动干事。
1947年后前往美国纽约,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和纽约协和神学院。
1948年获得两校的文学和神学硕士学位。
1948年至1951年在瑞士日内瓦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担任干事。
1951年底,克服重重困难,携全家回到祖国。回国后,先在上海广学会担任总干事。
1952年起任新成立的金陵协和神学院院长。
1954年,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成立,丁光训被选为常务委员。
1955年被祝圣为圣公会主教。
1979年,南京大学宗教研究所成立,丁光训担任所长。
1980年在中国基督教第三次全国会议上,丁光训当选为中国基督教两会主席、会长。虽然圣公会组织自1958年联合礼拜后就不复存在,但丁光训仍一直是圣公会的主教。
1981年,金陵协和神学院复校后,他一直担任学院的院长,直到2010年。
1985年发起成立爱德基金会并任董事长。
在1996年12月召开的“中国基督教第六届全国会议”上,丁光训主教主动提出退休,只担任中国基督教两会名誉主席、名誉会长。
丁光训是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八届、九届、十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2012年11月22日10时,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著名的活动家,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八届、九届、十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第三届、四届、五届主席,第六届、七届、八届名誉主席,中国基督教协会第一届、二届、三届会长,第四届、五届、六届名誉会长,金陵协和神学院名誉院长,爱德基金会董事长丁光训主教,因病在江苏南京逝世,享年98岁。
丁光训病重期间和逝世后,胡锦涛、习近平、江泽民、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等同志,前往医院看望或通过各种形式对丁光训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其亲属表示深切慰问。
2012年11月27日,丁光训主教的遗体在江苏南京火化。受中共中央委托,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俞正声、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郑万通,专程前往南京殡仪馆为丁光训送别,并慰问其亲属。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共中央统战部、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中央和国家机关、江苏省等有关方面负责人,以及宗教界代表和丁光训的生前友好也前往送别。
“上帝之爱”与圣经观
丁光训认为,《圣经》是基督徒的信仰根据,他着重阐释“上帝之爱”,就是要“树立正确的圣经观”,这可以说是他倡导中国神学思想建设的宗旨所在。他指出:中国基督教摆脱西方教会的桎梏,并面对中国的现实,使我们在神学观点上非做出某些调整不可,这对中国基督徒的圣经观是有影响的。
“上帝之爱”与教义观
“教义”是基督徒的思想与行为准则。丁光训一再强调“上帝之爱”,就是想纠正“偏颇的教义观”,这可以说是他推动中国神学思想建设的又一主旨要义。丁光训认为,在开展神学思想建设的前5年里,大家讨论的问题主要集中于“信与不信”。这个问题的实在内容即在于,中国的基督徒一方面要加强自己的信仰,另一方面要与全国人民团结,不要因为别人不信就不同他们团结,我们与同胞是相亲相爱的关系,不是对立对抗的关系。
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基督教
必要性。丁光训提出,基督教在新中国的生存与发展,历史上没有可参照性,主张中国基督教必须自强,必须在社会主义新中国走出“一条新路”来,这条新路彰显的特质就是他于1983年提出的“中国基督教中国化”。
重要性。丁光训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指出,今天整个中国基督教的关键点是“教会的自我栽培”,是“自治治得很好,自养养得很好,自传传得很好”的教会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
可行性。丁光训认为,中国基督教要立足现实和处境,建设一个具有“中国特征”、去除“殖民地性格”的中国基督教,即建设有“中国特征”“神学自我”“荣神益人”的基督教会。
此在性。丁光训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基督教的此在性:注重保存和发展中国基督教的“自我”——有“中国特征”的自我。为此,他强调要发挥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基督教协会的作用,提高信徒素质,办好教会。
地方性与国际性的互动关联。丁光训强调建设有地方性与国际性的互动关联的中国基督教:“应当提倡那种敢于思考、敢于创新的精神,使神学思想向世界现实开门,该认同的就认同,该存异的就存异,既有必要的融通,又有应有的保留。”
丁光训主教的神学思想源自中国教会处身其中的社会政治处境,是一种处境神学。他的神学同样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很好的思考。他基于独特的社会政治处境提出“和好”神学,这一神学思想打破了传统基督教神学信与不信的二元对立,为基督教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找到稳固的神学基础。
《怎样读圣经》(1995)
《丁光训文集》,南京译林出版社,1998年。
《论三自与教会建设》,梅康钧、王芃责任编辑,上海: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2000年9月。
《论神学思想建设》,梅康钧、王芃责任编辑,上海: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2000年9月。
《论圣经》,梅康钧、王芃责任编辑,上海: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2000年9月。
《论上帝》,梅康钧、王芃责任编辑,上海: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2000年9月。
《论基督》,梅康钧、王芃责任编辑,上海: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2000年9月。
No Longer Strangers: Selected Writings of K. H.Ting (edited by RaymondL. Whitehead, 1989)
Love Never Ends: Papers by K. H. Ting(edited by Janice Wickeri, 2000) A Chinese Contribution to EcumenicalTheology: Selected Writings of
K. H. Ting (edited by Janice and Philip Wickeri, 2002)
God is Love: Collected Writings of Bishop K. H.Ting ( CookCommunications Ministries International, 2004)
丁光训主教是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在国内外宗教界有着广泛的影响,深受广大信教群众的尊敬和爱戴。他在带领中国基督教坚定不移地走三自爱国道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自1951年回国后,他积极投身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1980年10月,第三届基督教全国会议在南京召开,会议决定成立中国基督教协会,主要任务是推进神学教育、文字出版、促进教务管理、开展友好交往等。丁光训主教在此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和中国基督教协会会长。他在会议的开幕词《回顾与展望》中肯定了三自爱国运动的正义性、合理性和必要性,指出“三自”成就巨大,但任务未了。此后,他长期担任基督教全国“两会”主要领导人,团结带领广大教职人员坚持“三自”爱国方向,身体力行地探索适应中国国情的办教道路。丁光训主教高度重视中国基督教自身建设,非常关心教会人才的培养工作。他自1952年起长期担任金陵协和神学院院长职务,在团结不同宗派教师,帮助神学院学生提高政治素质和宗教造诣,培养爱国爱教、适应中国社会需要的教牧人才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丁光训主教是蜚声海内外的神学家和神学教育家,他对神学理论有着十分精湛深入的研究,长期致力于推动中国基督教神学思想建设,号召中国基督教通过神学思想建设坚定“三自”办教方向,坚持民主办教原则。他提出“一个基督徒,更是一个好公民”,引导中国基督教广大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顺应时代的变化,建立正确的“圣经观”,努力挖掘切合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督教教理教义,积极探索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神学理论,为国家发展、社会和谐、宗教和睦作出了贡献。丁光训主教神学造诣深厚,曾任南京大学宗教研究所《宗教》杂志主编,多年来笔耕不辍,《丁光训文集》等大量著述深受基督教界推崇,多次再版,流传广泛。在他的带领下,中国基督教神学研究水平不断提高,与世界基督教神学思想交流不断扩大。
丁光训主教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是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七七事变前后,他有感于国家贫弱、时局危难,逐步增强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1937年,他被校方派到日本东京圣公会修道院学习,由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他提前结束在日本的学习生活返回上海。在国内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下,他与许多思想进步的青年一起积极参与“上海基督教学生社团联合会”活动,积极宣传抗日救亡。1938年3月,他到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学生部工作并先后担任训练干事和学生救济委员会执行干事,思想上进一步倾向抗日救亡和民主革命,开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事沦陷区的救亡工作。1939年8月,他参加了“全国基督教学联协会”,在团结抗日、争取民主和联合国际力量反对法西斯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此外,他还经常发挥自身优势,在基督教信教群众中宣传进步思想。1943年他在上海国际礼拜堂任牧师期间,经常以教堂为阵地在青年学生中开展工作,成为一位公认的基督教学生运动领袖。抗战胜利后,他积极参加由吴耀宗等人发起的“基督教民主研究会”,努力团结基督教上层人士,反对内战,争取民主。他在海外学习工作期间也非常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通过参加海外华人组织的读书会等多种方式了解国内时事,结识了一大批思想进步、同情中国革命的海外基督教人士,建立了广泛的国际联系。1949年,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使他备受鼓舞,毅然放弃海外优越生活条件,排除各种干扰,回国效力。丁光训主教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大政方针,积极协助党和政府全面正确地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他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他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诤友,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坦诚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为巩固与发展党同宗教界的爱国统一战线作出了重要贡献。
丁光训主教是著名的活动家,在海内外享有崇高威望和广泛赞誉。他长期担任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以及江苏省政协重要职务,积极建言献策,充分发挥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作用,曾作为全国人大宪法修改委员会委员参与了1982年宪法的制定过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积极推动基督教界的对外友好交流活动,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他就作为中国基督教界代表出访过匈牙利、英国、西德、苏联等国,通过演讲、谈话等形式向外界宣传中国基督教的三自爱国运动和新中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改革开放以后,丁光训主教带领中国基督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在互相尊重、平等友好的基础上与境外基督教界开展交流活动。他曾接待过多任世界基督教会联合会总干事、多任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南非的图图主教等世界著名宗教领袖来访。他多次出访和参加国际会议,积极宣传我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宗教信仰自由状况,增强了中国基督教界的世界影响,增进了世界对中国宗教政策和宗教状况的了解。在担任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主席等重要职务期间,他积极向世界传递中国宗教界关于和谐和平的理念,宣讲中国宗教界共建和谐世界、维护世界和平的主张,为加深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促进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1985年丁光训主教与基督教界和其他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发起成立了非营利性民间团体——爱德基金会。在他的倡导推动下,中国基督教会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和救助社会弱势群体,在农村扶贫与发展、医疗卫生、社会慈善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丁光训主教的一生,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国家和人民事业奋斗不息的一生;是高举爱国爱教旗帜,为推动中国基督教健康发展操劳奉献的一生。他识大体、顾大局,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生活俭朴、清正廉洁。他的爱国情操和崇高品德将永远为人们所尊敬和怀念。(新华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