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13 03:13
1931年9月18日,丁国瑜出生于河北高阳。
1937年起,先后入读于北京附学胡同实验小学、汇文中学、北京市第四中学。
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
1952年—1955年,任教于北京地质学院。
1955年—1959年,在苏联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学习深造,毕业后获得地质矿物学副博士学位。
1959年,任职于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1962年,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第十研究室(第四纪地质室)副主任。
1969年—1970年,赴非洲参加中国援建的坦桑尼亚—赞比亚铁路沿线地震烈度的考察研究工作。
1971年,任职于国家地震局。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81年—1988年,任国家地震局副局长。
198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丁国瑜在建立中国地震监测、分析预报系统方面作了开创性工作;提出了中国地壳现代破裂网络与地震活动关系的模型,编制了首幅中国活断层滑动速率图和现代板内运动图,主编了中国活断层图集;在活动构造、古地震、活断层习性、活断层分段的研究及其在重大工程地震危险性评价和地震预测中的应用作出了贡献。
截至2017年12月,丁国瑜在《中国地震》《第四纪研究》《地震地质》等期刊上共发文31篇,其代表论著有《我国地震活动与地壳现代破裂网络》《中国的活断层》《富蕴地震断裂带》《中国岩石圈动力学概论》等。
丁国瑜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开设《解析构造与地震》《新构造学专题》等课程。
丁国瑜的妻子刘雅蓉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曾任地质矿产部高级工程师。
“丁国瑜为中国地震科技和地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中国地震局评)
“他(丁国瑜)是科学的大师,道德的典范,是科学之泰斗,后辈之楷模。”(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