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1-17 11:32
丁宁宁,1947年4月22日出生于河北省武安县,中共党员,1978年3月考入清华大学电机系,获工学士学位,1982年8月毕业后分配到国务院技术经济研究中心工作。曾任中心机构调整后任社会发展研究部部长,兼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等职。2009年7月退休同时被社会发展研究部返聘。
1968年高中毕业后下乡;
1978年3月考入清华大学电机系学习;
1982年8月毕业,获工学士学位,分配到国务院技术经济研究中心工作;
1985年12月考入中共中央党校理论部(经济学博士研究生);
1988年12月毕业,回国务院经济技术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工作;
1989年12月博士论文《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市场发育问题》通过答辩;
1990年6月获得中央党校首届经济学博士学位;
1991年9月被中心聘为副研究员;
1992年8月赴英国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中心研修英国经济史;
1993年8月归国,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工作;
1993年9月任企业经济研究部负责人;
1993年9月被聘为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1996年9月被中心聘为研究员;
1998年11月任社会发展研究部部长;
2008年7月不再担任行政职务;
2009年7月退休同时被社会发展研究部返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1993年——);
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1984年——);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2001年——)。
技术经济、发展战略、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政策等
(主持或参与过的)重要课题及重大项目
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可行性研究条例》起草。
参与《山西能源基地规划》、《宝钢二期》、《核电规划》、《平朔露天煤矿》、《长江三峡水电枢纽项目》、《南海石油》项目论证。
承担《特区货币》、《新技术革命与挑战》、《信贷扩张与货币投放》、《国际石油价格》、《2000年的中国》、《六五总结》等主报告的起草任务。
参与体改委《价、税、财综合配套改革方案》、《体改中期规划》研究,并承担《中央党校方案》的主要执笔人。
参与《关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问题研究》、《七五经济发展与体制改革的总结》、《机制转换与体制创新-—90年代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战略选择》等课题研究,并担任主报告的起草人。
《目前我国信贷的趋势与对策》,第1号(总号),1985-08-14;
《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体制改革和提高人民生活三者的关系——“六五”时期经济发展经验的初步研究》,第1号(总13号),1986-01-01;
《从上半年经济形势看下半年治理整顿改革中可供选择的思路和措施》,第24号(总141号),1989-08-05;
《印度经济发展的成就和问题(考察报告)》,第10号(总10号),1990-04-16;
《机制转换与体制创新》,第51号(总127号),1992-11-23;
《谨慎把握调控力度,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第45号(总183号),1993-10-30;
《企业对中央宏观调控措施的意见和反映》,第42号(总180号),1993-10-20;
《关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搞好国有企业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国有企业公司化改造课题研究报告之一》,第95号(总288号),1994-10-24;
《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难点及推进途径的选择》,第142号(总469号),1995-12-30;
《对股份合作企业条例(第二稿草稿)的修改意见》,第46号 (总523号),1996-04-12;
《优化上市公司结构,振兴上海股市》,第116号(总593号),1996-10-18;
《财产权与资源配置》,第95号 (总900号),1998-08-10。
社会折现率的理论与方法(《可行性研究及经济评价》——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
特区货币应当缓行(《青年论坛》——1985年1期)
所有制形式多元化与股份经济问题探讨(《经济开发》——1985年2月创刊号)
当前我国农村专业户和联合体发展中的一些问题(《理论月刊》——1986年2期)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理论探讨(《中青年经济论坛》——1987年2期)
我国企业“约束软化”的微观机制分析(《中国:发展与改革》——1987年6期)
生产资料流通体制改革的若干理论问题(《财贸经济》——1988年3期)
市场不能干什么(《求是》——1988年2期)
正确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改革》——1991年4期)
谈谈生产资料私有权的合法性问题(《上海理论》〔内刊〕——1992年4期)
摸索市场经济规律 谨慎把握调控力度(《金融研究》——1994年1期)
国有企业改革备忘录(《改革》——1994年2期)
市场经济与企业家精神(《工人日报》——1994年7月29日)
近期改革手段的协调与选择(《金融研究》——1995年1期)
中国企业税制改革之研究(《大特区财税》——1995年4期)
武汉金融中心发展中的三个问题(《金融体制改革》——1996年1期)
体制转轨时期的中国政府行为变化与机构改革问题研究(《新华文摘》1997年第7期)
如何启动社会预期(《中国经济时报》1998年8月21日,《新华文摘》1998年12期)
我国核电发展的时机问题(《核能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1999年8月)
大战略要算经济帐——我看小城镇与城市化(《小城镇建设》——2000年第3期)
世纪之交的中国经济走势(《金融研究》——2001年第1期)
受教育首先是一种公民权利(《比较》——2002年第2期)
中央政府机构调整要三思而后行(《国研网》2003年10月14、15)
电力改革的出路在哪里?(《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7月13日)
突发公共事件处理能力取决于官员素质(《新华网》2005年9月20日直播)
我国住宅产业与住宅政策刍议(《中国经济报告》2006年第2期)
从大学生就业难看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国研网》2007年4月24日)
这里的研究无禁区(《国研网》2008年8月6日)
解读我国经济企稳回升趋势(《新华商杂志》2009年第6期)
后危机时代的中国财政政策(《国研网》2010年11月3日)
高铁战略决策不能动摇(《中国投资》2011年12月号)
《改革备忘》,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