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25 16:12
丁宝铨(1866-1919),字衡甫,号佩芬,亦号默存。汉族。原籍江西南昌府。始祖于明初官蓟州卫指挥佥事,授明威将军。卒赠镇国将军、都指挥同知,子孙世袭卫指挥事。 丁宝铨1902年1月任广东惠湖嘉道道尹,1905年后历任山西冀宁道尹,翌年任山西省按察使,7月任山西大学堂督办。1908年升任山西省布政使。1909年 11月任山西省巡抚。1913年 12月 21日报载:任命为全国水利局副总裁。1915年后,绝意仕进,隐居沪滨。
求学经历
二世祖丁英,因功授靖南大将军、后府都督同知。调任山东都指挥同知,升南京金吾卫指挥使。宣德4年(1429),以军功进指挥使世袭。三世祖丁裕,改任淮安卫指挥使,始迁淮安,落籍,子孙均卫籍(即军籍),并世袭卫职。
丁宝铨小时候家计并不富裕,无钱请塾师,在他6岁的时候,其母陈太夫人为他选择名师,选中了表叔段朝端时段正馆于其表亲汪耀轩家。于是,便将他送到段的塾馆里附读。段为他在教室的旁边单设一个小桌子,在正常授课之余给他讲课。丁宝铨很聪明,也很勤苦,白天上学外,还与好友田毓瑶一起,每晚到蒲葭巷二帝祠内夜读。因此,他学业进步很快,光绪11年20岁时考取秀才,14年便考中了举人,次年连捷成为进士,年方24岁。可谓少年得志,平步青云。
在京任职
丁宝铨通籍后,先在京任职,由吏部主事考取军机章京,为文选司掌印,转补考功司员外,升补稽勋司郎中。京察一等,引见记名,以道荐用。八国联军入侵,随驾至西安,后又随驾回京,1902年外放广东惠潮嘉兵备道。因母病故,丁忧回家,服除,又授山西冀宁道、山西按察使。当时清廷重视办学,丁在山西积极响应,办学颇有成绩,地方上为他在太原府学立了一块碑,上面记载着他办学的功绩。因为他办学有名。未几,升任山西布政使,宣统元年(1908)10月,又升任山西巡抚,成为封疆大吏。
宣统3年,山西省咨议局派倡导禁烟和天足的祁县绅士孟步云前往文水宣传禁烟,刘彤光又谎称禁烟已经办妥,次年决无一人私种。1910年春,大片烟苗业已出土,孟步云又去宣传,见到此景,遂以“洋烟不禁,中国必危”等语晓谕群众。农民气势汹汹,则以禁止种烟“我辈生路已绝,何暇管他朝廷之事”相回答。孟步云遂回省报告。丁宝铨立即采取了最强硬的手段,他没有追究县令刘彤光欺上瞒下的行径,只是派夏学津率第85标第1营及骑兵等五六百人,进驻交城县广兴村和文水县城内。3月13日,夏率兵进开栅镇,官民冲突引发,夏学津下令开枪,共击毙群众40余人,伤60余人。接着,夏学津又威逼当地农民,揭竿横扫,各村烟苗数日尽除。最后又将平民武树福残忍杀害。丁宝铨所忽略的,是当时的媒体,在《苏报》案重创清王朝后,作为封疆大吏的他居然依旧藐视媒体的存在,不能不说明他的保守。他所想不到的是,《晋阳公报》已经由同盟会所控制,同盟会员总编纂王用宾知其案情重大,即密嘱该报访员革命党人张树帜、蒋虎臣二人,驰赴肇事地点,实地察访,按其见闻写成新闻,揭诸报端。丁宝铨见报怒形于色,就传报社经理刘锦训,诬民为匪,否认肇事,要求他登报更正,并许以知府保升。刘锦训回社与各位负责人商讨,认为新闻千真万确,不仅不能更正,还必须继续报道。随后,刘以公职在身,辞去了报社经理一职赴京暂避,遗职由王用宾兼代。次日,丁宝铨阅报,只见辞职启事,并无更正字样,他再一次采取了简单传统的方式处理。只将访员张树帜、蒋虎臣二人逮捕,并将对此案敢于说真话的咨议局议员张士秀(同盟会员)以“挟妓逞凶”为名,判刑2年,解回原籍临晋县监狱执行。他对媒体的新生力量是如此无视,一个巡抚竟然控制不了一家报纸。他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知道,这个信号是如此危险。
被人暗杀
文交惨案,不胫而走,传向全国,上海《申报》、汉口《中西日报》以及各埠报刊,多予刊载。有关处理这件事的谕旨说:“朝廷于禁烟一事,志在必行,此次该省酿乱,始由于地方之查察不利,而统兵官亦未能审慎办理,故予以处分。至于民间种烟,希图驰禁,胆敢聚众抗官,此等刁风,断不可长,自应严加惩治。嗣后仍著各该地方官严切查禁,毋稍懈弛。”清廷采取的策略是各打五十大板,不偏不倚。于是,丁宝铨被迫辞职,离开了山西,寓居上海。1919年正月初八,丁被人暗杀。
丁宝铨在担任山西大学堂督办期间,为山西大学堂西斋开办法律、矿产、格致三科,中斋开办高等课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