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25 15:52
丁建宁,男,汉族,1966年3月生,江苏丹徒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200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02-2003年香港城市大学Research Fellow。现任扬州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江苏省“333工程”第一层次人才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86年7月 原扬州工学院(现扬州大学)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专业毕业;
1991年7月 东北重型机械学院(现燕山大学)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
2001年7月 清华大学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2021年4月,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
2023年8月,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
2022.01- 扬州大学校长
2018.10-2021.12 江苏大学副校长、教授
2007.07-2018.09 常州大学副校长、教授
2002.12-2003.09 香港城市大学研究员
1991.09-2007.06 江苏大学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1986.07-1988.08 镇江市京口区人民政府科员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2018年10月16日,江苏省委组织部到江苏大学,宣布江大校领导班子换届调整,丁建宁同志任江苏大学党委委员、常委、副校长。
2022年1月8日,丁建宁拟任省属本科院校校(院)长,试用期一年。
2022年1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决定,任命丁建宁为扬州大学校长,试用期一年,免去其江苏大学副校长职务。
2022年8月19日,江苏省人民政府经研究决定:任命丁建宁为扬州大学校长。
长期从事光伏等新能源制造技术及装备研究。坚持从材料、结构、制造工艺到装备一体化理念,基础与工程研究并重,以光伏全产业链(材料、电池片、组件)工程难题为导向,开展机械、材料与能源的学科交叉研究。
国务院学位办批设的面向国家光伏产业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负责人。
江苏光伏产业链专班首席科学家
江苏省太阳能电池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
江苏省2011光伏科学与工程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江苏省光伏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主任
江苏省新能源材料与技术优势学科负责人
江苏省低维材料微纳器件与系统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
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宇航学会空间太阳能电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微/纳器件与系统技术分会副理事长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常务理事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
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会士,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微纳器件与系统技术分会常务理事及2006-2007年度执行理事长,中国表面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Sensors & Transducers Journal》、《摩擦学学报》、《friction》和《现代制造工程》等国内外学术期刊编委,《电子工程师》杂志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机械与制造科学学科发展战略研究报告》(2006年~2010年)撰写组成员(科学出版社已出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成立20周年纪念《机械科学20年》编委。
科研研究:
长期从事光伏等新能源制造技术及装备研究。坚持从材料、结构、制造工艺到装备一体化理念,基础与工程研究并重,以光伏全产业链(材料、电池片、组件)工程难题为导向,开展机械、材料与能源的学科交叉研究。在推动光伏产业技术进步方面取得系统的创造性成就,为中国光伏产业跨越式发展作出贡献。
带领联合科研团队历经十余年攻关,在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支持下,开展高效低成本晶硅太阳能电池表界面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取得重大原理创新,突破了重大技术瓶颈,获得2020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发明了双面微纳两级结构及其定向刻蚀制造技术,解决了光吸收难题;发明了掺杂元素选择性空间分布和叠层钝化膜结构及其制造技术,解决了载流子传输难题;提出了掺杂元素空间选择性分布方案,发明了分步式梯度扩散掺杂制造技术,表界面物理化学协同钝化多叠层膜结构及其钝化制造技术,实现了载流子的高效传输;发明了双层栅线及其丝网印刷制造技术,解决了载流子收集难题。以该项目成果和技术为依托,创建全球首条高效低成本电池规模制造生产线,20次创电池效率和组件功率世界纪录,并被载入世界电池效率路线图,成为世界光伏技术发展历程中的里程碑,引领国际光伏产业技术。
主持完成的“多晶硅冷氢化生产核心专用加热合成反应器成套工艺装备”成果荣获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该成果保证在高温、高压、强腐蚀严酷工况条件下长期稳定工作8000小时以上无故障稳定运行加热合成反应器关键技术,实现多晶硅冷氢化工艺过程工程化,应用该技术将多晶硅生产副产物四氯化硅循环利用,实现了闭环式、低成本、低能耗和高效率生产。满足了多晶硅生产、石油化工等行业的需求,其核心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该加热反应器不仅在多晶硅生产冷氢化工艺中成功应用,而且在石油采油、炼油领域以及其它化工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多晶硅冷氢化生产过程加热合成反应器成套工艺装备”的推广应用,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改变了我国多晶硅生产技术落后、能耗和物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的状况,提升了我国多晶硅生产核心竞争力和光伏产业国际竞争力,推动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实现行业技术跨越,对推动我国半导体和光伏等行业技术的进步具有重大意义,为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废物回收再利用做出了突出贡献。
同时,在低温储能、燃料电池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发现低温去溶剂化机理,突破低温对器件性能的影响,国际上首次将超级电容器、锂离子电池和钠离子电池稳定性能的工作温度拓展到零下100℃。
在国内率先开展微机械设计基础研究,取得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微型机械研究的发展,被同行专家认为“当推国内之首”、“具有拓展新领域的工作”。此外,首次将量子力学引入微/纳机械的设计,具国际领先水平;针对航天领域微型化的需要,创造性地开展量子微型推进器的研究;研发的通用型耐高温微型压力传感器在石化领域得到应用;开展探针电致存储机理与方法的研究,对于实现超高密度信息存储的突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科技部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课题)30余项,发表论文600余篇,其中Science 2篇、Science Advances 1篇,出版编著作8部,授权发明专利200余件。
2021年1月29日,实验室主任丁建宁教授与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达拉斯分校雷伊·鲍曼院士课题组等国际团队合作,在新一期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杂志上刊文“Unipolar stroke, electroosmotic pump carbon nanotube yarn muscles”,提出了一种新型高性能电化学驱动人工肌肉,探索出了人工肌肉全新的驱动机理,大大推动了纤维人工肌肉的应用。
丁建宁,谭克,董国俊,王树立,华同曙,袁宁一,李锦春,王权,赵勇.多晶硅冷氢化生产核心专用加热合成反应器成套工艺装备 ,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丁建宁,高纪凡,袁宁一,程广贵,周剑,左国军,高效低成本晶硅太阳能电池表界面制造关键技术及应用,2020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2022年11月,丁建宁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产业创新奖)。
2022年6月,丁建宁获第十五届“APVIA亚洲光伏奖之科技成就奖”
作为第一完成人获教育部提名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江苏省第九届青年科技奖、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2006年),被评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镇江市十大杰出青年(2003年)、常州市产学研合作贡献奖(2012年)、《科学中国人》(2012)年度人物、全国石油和化工优秀科技工作者(2013年)、常州市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2014年)、江苏省创新争先奖章(2017年)等,入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计划(A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