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03 15:31
丁文江,1953年3月28日出生于上海市,原籍浙江绍兴,轻合金研究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轻合金精密成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1953年3月28日,丁文江出生于上海市,原籍浙江绍兴。
1969年,16岁的丁文江仅仅读了一年初中,到江西的偏僻小山村,开始了务农的生活,在此期间他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
1975年,丁文江被推荐到上海交通大学铸造工艺与装备专业学习。
1978年,丁文江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铸造专业的研究生。
1981年,丁文江从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工作。
1986年,丁文江受日本三菱轻金属公司技术开发中心邀请赴日做高级客座研究员,从事铝基复合材料的开发工作。
1987年底,丁文江回国参与了上海大众桑塔纳轿车镁合金变速箱的国产化工作。
2000年,丁文江参与创建了轻合金精密成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并担任中心主任。
2008年,丁文江建立了“通用-交大先进材料与制造联合实验室”。
2009年,丁文江创建“上海市镁材料工程技术中心”,开展镁基能源与生物医用材料研究。
2013年,丁文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丁文江带领团队在阻燃镁合金研究方面,探明镁的氧化膜生长微观机制,使其燃点从520℃大幅提高至935℃,这一成果,让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取消了不准镁合金应用于民航客机的禁令。在高强韧镁稀土合金研究方面,创制了延伸率可达35%的高强高延性镁合金;在高强度镁合金研究方面,将镁合金强度提升至500MPa,使用温度提升到300℃。结合自主研制的轻合金,创新了多种高难度关键重要部件的精密成型工艺,为高性能镁稀土合金的工程应用做出贡献。开辟了可降解镁基生物材料研究方向,提出了“生物安全性、强韧性、降解可控性”三位一体的医用镁合金研究思想;开辟了镁基能源材料研究方向,将核壳结构镁基储氢材料应用于燃料电池和含能材料领域,具有一定的价值。
截至2017年2月,丁文江在镁研究领域发表SCI论文308篇(其中3篇入选近10年ESI高引用论文),累计他引2469次。
截至2011年5月,丁文江先后主持完成和承担“九五”、“十五”科技重点攻关项目、“973”项目、“863”项目和国防军工项目等30多项。
截至2013年12月,丁文江作为第一获奖人,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防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14项,其中两项获中国专利优秀奖。
2010年4月16日,丁文江到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调研时指出,中国的继续教育大有可为,但也亟待深化改革。作为探索新模式的办学单位,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肯定会面临探路者的压力和挑战,海外学院要坚定信心、立大志向,继续坚持高质量办学,路会越走越宽,他希望海外教育学院能够发挥自身的优势,尝试材料科学及工程领域高端培训。
丁文江一直认为在团队建设中,第一要务是育人。他要求他的团队成员在境界、胸怀、能力和激情四个方面努力提高。其次就是团队要有个共同愿景,他的团队建设的共同愿景是“上海交大最有凝聚力的研究团队之一”、“中国镁产业最优人才培育基地”、“世界镁研究最有竞争力的基地之一”。他的团队是和谐向上的,他有一套关于发展阶段的“吃饭”理论。他认为发展过程分为“吃饭-吃好饭-开心地吃饭”三个阶段。“吃饭”是为了求生存阶段,“吃好饭”是小康阶段,“开心地吃饭”是大家既能高效工作,又能愉快相处,其乐融融。
丁文江创建了国家工程中心,凝聚三百余人的研发队伍,实现了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工程化和技术转移的良性互动。
截至2013年12月,培养了博士后8人,博士、硕士研究生100余人。
丁文江长期从事先进镁合金及加工方面研究,对中国乃至世界镁合金研究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用几十年的人生路,实践着一位材料科学家自我精诚的“材料精神”——“料要成才,材要成器,器要好用”,他也用这种“材料精神”践行着教书育人的教师职责,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国之栋梁。。(上海交通大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