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晓兵

更新时间:2024-04-15 08:33

丁晓兵,男,汉族,1965年9月出生,安徽合肥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中国现役军人中唯一用左手敬礼的将军。

人物经历

1965年9月,丁晓兵出生于安徽合肥,7岁开始习武。

1983年10月,入伍。

1984年5月,入团;同年7月上前线,10月30日在一次执行侦察任务中英勇负伤,失去右臂。

1988年,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毕业。

2003年,部队在淮河流域抗洪抢险,丁晓兵一只胳膊不能挖土,就扛包运土;不能打桩,就潜到水里垒围堰。

2010年,广州亚运会安保,丁晓兵将遍布广州市的数百个哨位和执勤点全部走一遍、查一遍、讲一遍、教一遍。

2011年4月,驻地发生特大山林火灾,多支救援力量参加救火,开始都各自为战,形不成合力。他冲到山坡上大喊:“我的军衔最高,听我指挥!”奋战中,他从山坡上摔下山崖,假肢摔成两截。

2014年,晋升为武警少将。

担任职务

198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毕业,成太湖边凤凰山窝里的一个连队的指导员,后任某部连指导员;

曾任武警驻无锡某部二营教导员;武警驻无锡某团政治处主任;武警驻无锡某团政治委员。;

2013年12月,丁晓兵任武警广西总队政委、党委书记。

人物事迹

入党故事

童年和青少年时期,丁晓兵生活在合肥市东部的合钢公司宿舍。

1983年10月,丁晓兵入伍。当时部队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执行危险任务时党员优先。虽然丁晓兵的军事素质还不错,但因为不是党员,所以每次执行任务都排不上号,错失了很多上前线的机会。

一次,丁晓兵在与其他同志争任务的时候,一个老班长对丁晓兵说:“你一个新兵蛋子,连党员都不是,我都还没有去,怎么能轮到你?”老兵的话激起了丁晓兵的一腔热血,一种要入党的愿望突然强烈起来。于是,丁晓兵跑回帐篷,找了张靶纸,用匕首割破手指,在靶纸背面写下了入党申请书,这也是一份请战书:“敬爱的党支部,我坚决要求参加这次战斗,打头阵、当尖兵,请党组织在战斗中考验我。这就是我的入党动机,非常直接,也非常纯粹,就是为了有资格上阵杀敌,有机会报效国家。”

因为丁晓兵是连队第一个用血书写入党申请书的,这个近乎疯狂的举动感动了领导和战友,他上了战场,而且表现还不错。

英勇负伤

1983年,18岁的丁晓兵离开家乡,穿上戎装。1984年,在一次重大军事行动中,身为侦察大队“第一捕俘手”的丁晓兵,在敌人阵地生擒一俘虏回撤途中,为掩护战友和俘虏,抓起敌人投来的手雷向外扔的刹那间,手雷突然爆炸,右臂被炸得只存一点皮肉。为了把任务完成到底,丁晓兵以惊人的毅力用匕首割下残臂,扛着俘虏,冒着炮火翻山越岭4个多小时才与接应分队碰上头。而就在此时,丁晓兵一头栽倒在地,战友们以为丁晓兵牺牲了,含泪为他化妆,紧紧抱着迟迟不忍就此让他而去。路过的前线医疗分队被这个场面感动,切开腿部动脉血管强行压进2600毫升血浆。死神就这样与独臂英雄擦肩而过。

抗洪抢险

2003年7月,淮河流域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丁晓兵所在团奉命执行抗洪抢险任务。有一天,安徽寿县瓦埠坝突然发生特大管涌,丁晓兵第一个跳进风高浪急的激流中。经过5个多小时的艰苦奋战,终于堵住了管涌。激战之后,丁晓兵才感觉到断臂疼痛难忍。一看才发现是污水浸泡时间长了,伤口缝合处严重溃烂,一小块乌黑的弹片露了出来。

丁晓兵一只胳膊不能挖土,就扛包运土;不能打桩,就潜到水里垒围堰。其身如令,其势似锋,18天时间,他在抗洪一线表现着他的人格官品。

连队训练

从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以全优的成绩毕业后,丁晓兵要求到最基层、最艰苦的地方去。丁晓兵来到太湖边的凤凰山,在山窝里当指导员。上任的第二天,连队紧急集合训练,因为一只手不方便,丁晓兵最后一个打好背包走出来。面对一片怜惜和怀疑的目光,一向好强的丁晓兵面如火烧,他暗下决心:我就是要用一只手创造一流的业绩。

丁晓兵从用左手拿筷子、系腰带、写字等生活技能练起。为了练好打背包,一个人躲在房间里,脚、嘴和左手并用,练得手指磨破了皮,嘴角流出了血,直到打背包的速度全连没人赶上丁晓兵。很快,丁晓兵方方面面都练得“有一手”了,八大军事科目7项优秀,1项良好;单杠练习,他一只手卷身就上。

鼓舞斗志

作为一个带兵人,不仅要善于冲锋在先,还要学会舞文弄墨。有一段时间,丁晓兵被调到团政治处,他开始拿起用手中的笔作武器,鼓舞全团的斗志。

丁晓兵第一次写了一篇稿子是1500字,用了三个晚上把它写出来,报纸发表为小文章,共61个字。 就这样,作为写作经验的军人,丁晓兵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先后在《解放军报》《人民前线》等报刊上发表文章100多篇,对全团的官兵是鼓舞。

经受糖衣炮弹

随着职务晋升,丁晓兵面对的诱惑越来越多、越来越大、越来越直接。2002年,丁晓兵在团政委的位置上还没坐热,就遇到了一件头疼事。一天,一个施工队老板来丁晓兵家拜访,自称是他一个老战友的朋友,想承包团里的自来水改造工程,临走硬是留下了两盒茶叶。丁晓兵后来打开茶叶盒一看,里面装的是两万元现金。第二天,他就把这两盒特殊的“茶叶”提到常委会上,建议取消这位老板的竞标资格,还让人设法退还了这两盒“茶叶”。

类似的情况,丁晓兵担任各级主官时都遇到过,只不过数额更大、手法更隐秘,但毫无例外都被他当场识破和严词拒绝。“战场上枪林弹雨中抓过俘虏,和平年代岂能被糖衣炮弹缴了枪?”丁晓兵态度坚决。

关爱官兵

2003年底,江西籍转业干部的安置还没有着落。得知当地一位领导春节来无锡过年,丁晓兵冒着雨雪上门推荐。刚开始,这位领导还不知情况,闭门不见,而铁了心的丁晓兵在门口一站就是两个多钟头,最后,这位领导被打动了。

鉴于丁晓兵的特殊贡献,2005年10月,武警总部领导批准,拨20万元让其安装智能假肢。丁晓兵和团长陈锡春商量,团里还有十几位家属就业安置尚缺20万元,把这笔钱花在她们身上吧,比用在自己身上值。

坚定信仰

党管干部,既需要民主生活会这样的“心灵大扫除”,也离不开党小组会这样的“思想小扫除”。

“他(丁晓兵)刚来广西就要求领导干部必须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党小组会。当时机关有个别同志很不理解,说他太较真,开这些会也解决不了什么问题,是浪费时间。因为大家都很忙,工作还干不完,现在每个月又要‘浪费’一个下午开党小组会。”时任广西总队副参谋长韦庆和如实向丁晓兵反映了大家的意见和想法。

“他问我,中国最缺什么?我说缺很多啊,他说不,最缺信仰!”韦庆和记得,那天,丁晓兵充满激情地说,有时候去地方参加会议,唱国歌的时候,竟然全场鸦雀无声。刚开始只有他一个人在那不管不顾地大声唱,后来边上的人被他感染才慢慢都跟着唱了起来……信仰不是光靠学习和教育就有的,而是靠以上率下、模范带头做出来的。不管别人信不信、烦不烦,我们领导干部先自己带头干。

丁晓兵参加了总队机要处的党小组会。会上,他准备充分,言辞诚恳,既谈自己学习习主席重要讲话的理解和感受,也讲对照党员标准自己还有哪些不足和差距,以及下一步如何改进,并恳请大家批评监督……

闲暇之余,丁晓兵有个习惯,经常到驻地的烈士陵园走一走、看一看,有时一待就是几个小时。

“共产党人为何奋斗,为谁牺牲?想明白这些,就不再有困惑了。”丁晓兵说,墓碑无言,却给了最好的答案,“坚定前行,唯有信仰!”

所获荣誉

个人荣誉

丁晓兵被评为“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保持英雄本色的忠诚卫士”荣誉称号;

2006年,丁晓兵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2006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2007年,丁晓兵当选党的十七大代表;

2008年,丁晓兵当选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2009年,丁晓兵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后为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贡献、具有重大影响的先进模范人物”和全国“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团队荣誉

丁晓兵身残志坚、自强不息,无论在哪个岗位上都保持着“战时忘死、平时忘我”的军人本色。当指导员4年,他所带连队荣立集体一等功1次、集体二等功1次、集体三等功2次,被南京军区评为“基层建设先进单位”;当团政治处主任5年,政治处年年被评为“先进政治处”;当团政委,团队被武警部队评为“抗洪抢险先进单位”。从指导员到团政委的5个岗位上,丁晓兵所带单位获得的奖牌、证书和奖杯累计达288个。

人物贡献

丁晓兵刻苦钻研,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带兵特点规律,总结归纳出“心理自我调节12法”、“群众性教育20法”等105条带兵经验,被上级推广。

他关爱部属,以情带兵,先后捐款5万多元救助67名家庭困难的干部战士。截至2015年,在他的教育帮助下,28名后进战士被转化,30多名战士考上军校,17名战士直接提干。

人物生活

人物语录

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社会思潮涌动,权力的诱惑、名誉的诱惑、美色的诱惑、金钱的诱惑等,无时不在考验军人的意志品质。作为新一代革命军人,我们决不能重蹈八旗军的覆辙,绝不能沉溺于纸醉金迷之中。

生活情况

丁晓兵一家三代从军,叔爷爷参加了抗美援朝,父亲参加了抗美援越

丁晓兵爱好书画,拜书法家尉天池为师。

人物评价

他把对党的忠诚、对国家的热爱、对部队的责任,全部倾注于他军人生涯中的每一个细节,付诸于部队生活中的每一个举动。奖牌证书见证了他以残缺之躯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的不平凡历程。(2006年感动中国 评)

30年前,英雄不惜生命捍卫和平;30年后,将军枕戈待旦履行使命。 英雄不曾远去,将军已经出发。(新华社 评)

独臂英雄丁晓兵,这位用左手敬礼的军人,30多年来不断面临考验,用一只手臂书写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忠诚、荣誉和担当。(《人民日报》 评)

人物影响

电影《我的左手》是以丁晓兵部分先进事迹改编创作的。影片以主人公胡小军从战斗英雄到时代先锋的心路历程为主线,将战友情、母子情、夫妻情贯穿其中,艺术地展现了他永葆忠诚卫士的坚定信念、超越自我的坚强意志、勤奋学习的进取精神、争创一流的工作标准和心系官兵的高尚情怀。

截至2021年,丁晓兵先后为军内外和社会各界作报告500余场,听众近40万人。2004年12月初,一位刚从美国留学回国的学者说,之所以放弃国外优越的条件回来报效祖国,是高中时丁晓兵作了一场《信念之火》的报告,点燃的信念之火一直在燃烧。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