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村民宅

更新时间:2024-06-29 10:00

丁村民宅,位于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丁村,基本保持明、清时村落布局,占用村庄大部分面积;始建于明万历年间。

历史沿革

丁村民宅最早建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 最晚建于民国年间,历时400余年。

1985年,利用部分丁村民宅院落建成了丁村民俗博物馆。陈列面积3000多平方米,参观路线600多米。

建筑格局

丁村民宅院均坐北朝南,可分为北、中、南三组建筑群。庭院为四合院布局,由门庞、倒座,东西厢房、正房组成,部分院落分前后两院,中置过厅相隔。

丁村民宅内建筑依其不同功用而形制结构有所不同,各种木雕,石雕及砖雕形式多样,雕刻内容题材丰富,工艺高超,是中国明清时期民居雕刻艺术中的精品。

丁村民宅建筑艺术不但风格典雅独特,布局错落有致,工艺精巧,其建筑以传统的砖、木、石为材料,美观且坚固实用、抗震性强。建筑形式有厢房、正堂、过厅、门楼之分,位置不同,造型各异。

明、清两代建造者在院落布局、大门设置、房顶坡度以及门、窗、隔扇上装饰雕刻等都有变化,风格各异。明代建筑院门多选在东南角,清代则不拘方位、活泼多变。

主要建筑

北区

丁村民宅北区,位于村庄的东北部,为明代建筑组群,多以“口”字形的四合院为主。如3号院,始建于万历二十一年,是典型的明代建筑,由南房、东西厢房、北厅各3间组成。大门设在前左隅(东南角),院内宽畅舒适,整组建筑较低,屋顶平缓,檐枋通施彩绘,通间花替雕刻简单古朴。

中区

丁村民宅中院,位于村庄的中偏东部,以清代中早期建筑为主。为清代建筑组群,清代中早期民居规模比明代普遍增大,多为二进四合院落布局,为“日”字形。以1,11,14号院为典型。庭院由明代的四合院发展为前后两进院,由南房、过厅、北厅及东西厢房组成。大门设在南房中央;院庭窄而长,天井较深;建筑比明代明显增高,多用硬山顶,屋顶陡起;北厅多为三层阁楼,进深较小。过厅进深较大,均做成彻上露明造,前后设廊,用材较明代细且讲究。一般皆不彩画,只用红、黑颜色油饰檐枋和柱子。但对斗拱、花替等构件的雕刻讲究,内容较丰富,雕刻手法巧妙、多样。

南区

丁村民宅南院,位于村庄的西南部,以清代晚期的建筑为主,清代晚期民宅建筑较中早期较为高大,用材也细一些,布局由“日”字形趋于组合形。以17号院为典型。其明显特点是:正房楼上楼下通用花棂装修,气魄宏大,木雕只用于斗拱部分,花替则用花棂代替。

街道

丁氏家族对街道的规划颇有讲究。村内均采用“丁”字形布局,街口、街头修建庙宇。

文物遗存

丁村民宅民居中厅栏板上有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雕刻的上百幅戏图,包括《宁武关》《岳母刺字》《周仁献嫂》等剧目。

丁村民宅各建筑构件上的石雕、木雕,题材丰富,有人物、花卉、飞禽走兽、戏曲故事、历史传说等,造型优美,刻工流畅精致,是中国明清民居中的雕刻艺术佳作。

丁村民宅在建筑装饰艺术上具有特色,檐枋花板、雀替斗拱等构件的木雕艺术,柱础、门墩石、跳步石的石雕艺术方面,均赋予审美的情趣和寓意深刻、启迪后人的理念,彰显着古代人民朴素无华的精神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文物价值

丁村民宅是山西现存明、清时期民间建筑的突出代表,并完整地保存了明清北方民居建筑的原貌,是研究中国北方民居的实物资料。

丁村民宅无论从考古学、建筑学、民俗学的角度,还是从戏剧、艺术、美学的角度,这里都有较丰富的可资研究借鉴的实证材料。

保护措施

1988年1月13日,丁村民宅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丁村民宅位于山西省襄汾县丁村

交通信息

在临汾乘坐火车或者汽车到襄汾,从襄汾火车站下车后,出车站到马路上打出租车,可直接到丁村。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