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17 22:37
1973年—1978年,丁烈云任洪湖县龙口区和理中学教师。
1982年1月,从武汉工业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后任武汉建材学院助教。
1987年,获武汉工学院管理工程硕士。
1994年8月—1999年3月,任武汉城建学院副院长。
1999年3月—2000年5月,任武汉城建学院党委书记、院长
2000年5月—2003年6月,任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正厅级)、国防科技研究院院长、产业集团党委书记(其间:2002年,获同济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
2003年6月—2011年1月,任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2011年1月—2014年3月,任东北大学校长。
2014年3月—2018年11月,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副部长级)、党委副书记(其间:2015年12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丁烈云提出工程安全风险“能量-耦合”理论,创建地铁工程安全风险“识、警、控”技术体系,研发数字轨道交通工程集成建设关键技术,构建工程质量精益控制模型、标准和平台。
根据2022年7月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丁烈云出版3部著作,主编1项国家标准,发表论文百余篇。
根据2022年7月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丁烈云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发明专利9项。
根据2022年7月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丁烈云出版1部国家精品教材。
丁烈云认为,好奇心、扎实的基本功与持之以恒是从事科研工作的必备要素,在具备探索精神的同时,也应该在中学阶段打好数理化基础;要推进交叉融合,打通不同工科专业应具备的新基础,通过“腾空间、增内容、提难度”来构建知识体系;同时,鼓励分类发展,促进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强化融会贯通,完善实践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高校要在基础研究中发挥更大作用,企业也要重视基础研究,要解决卡脖子问题、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丁烈云认为,高校应引导教师面向企业数字化的转型承接企业的研究项目,把握企业数字化发展的规律、趋势与特点,以实际需求为导向,确立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使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深度结合。同时,高校在制定新工科人才培养方案时应主动开展校企合作,加强对行业发展需求的调研,充分把握数字经济对行业人才的新要求。企业要深度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共同制定校人才培养方案,并为新工科人才培养提供实践环境;高校在人才培养上要考虑企业的需要,高校的新工科人才培养需要有适当的超前性,高校人才培养要明确定位,办出特色;要重视实践教学,企业要为大学生的实习提供便利条件。
丁烈云为推动工程建造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人民网评)
丁烈云在提升中国在国际建设安全研究领域地位的过程中作出了重要贡献,有力支撑了重大工程建设。(华中科技大学评)
作为华中科技大学知名校长,丁烈云延续了该校校长敢说、善言的传统。(澎湃新闻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