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09 11:23
丁西林(1893年9月29日-1974年4月4日),原名燮林,字巽甫,出生于江苏省泰兴县黄桥镇。中国著名现代剧作家、物理学家、社会活动家。
1893年9月29日(农历八月二十日),生于江苏省泰兴县黄桥镇一个地主家庭里,父思想开明,重视子女教育。丁西林自幼便受到家庭影响。
幼年在家乡读小学,早年就读于南通中学。
1910年考入上海交通部工业专门学校(上海交通大学前身),1913年毕业。
1914年留学英国伯明翰大学,修数理,1917年获理学士学位。同年赴德国、法国。后到英国伦敦大学研修。
1919年获伯明翰大学理科硕士学位。同年回国,任国立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兼理预科主任,讲授物理学、物理实验等课程。
求学期间,课余喜读英国文学作品,尤爱戏剧艺术。1923年发表处女作《一只马蜂》。
1924年任国立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
1927年,丁西林应国立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的邀请,离开北京赴上海,筹建物理研究所。
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所长兼研究员,后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
1937年日军进攻上海后,丁西林把一部分中研院物理研究所的设施搬到昆明和桂林,并在此后几年间不断往返三地。
1939年夏,他在昆明写作《三块钱国币》初稿,同年完成《等太太回来的时候》(写作地点不详)。
1940年,丁西林写了《妙峰山》,纪念当年逝世的蔡元培。
1941年4月,《等太太回来的时候》和《三块钱国币》在重庆集结成册出版;同年,上海剧艺社演出《妙峰山》;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丁西林和家人从上海逃赴香港,但被国民党发现后带到广州。丁西林拒绝受邀为南京政府工作而回到桂林,国民党则扣留其亲属作为人质。同年,《妙峰山》在桂林出版。
1944年,桂林沦陷时,丁西林随物理研究所迁至重庆。
1945年12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再版《妙峰山》。
1945年和郭沫若应邀访苏。
1947年任国立山东大学物理系教授、理工学院院长。
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同年任国立台湾大学教授,兼理学院院长、教务长。同年秋,回山东大学任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曾任文化部副部长、北京图书馆馆长等,兼任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主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等。曾当选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和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1951年9月,任中国赴印缅文化代表团团长,访问印度和缅甸。
195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丁西林剧作选》,辑选三个独幕剧和两个多幕剧。
1963年,曾出席中国戏剧协会创作委员会会议,共议戏剧创作问题;同年参加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座谈会。
1962年至1963年,曾译批英国独幕戏剧《十二磅钱的神情》和《上了锁的箱子》,译文准确,批语精到,深受读者欢迎。
1974年4月4日,丁西林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1岁。朱德、周恩来等送了花圈,骨灰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研究物理是丁西林的主业。丁西林的一生主要从事物理学的教学和研究,并非专业剧作家,应该说是个业余作者。但在这个方面,也和在物理学方面一样,取得了重大成就。
他早年留学英国专攻物理。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中央大学物理学教授。求学回国后,丁西林目睹中国科学落后、仰人鼻息的状况,深感痛心,发愤图强,欲以科学救国。曾在西南搞过一个仪器工厂,想发展中国自己的仪器工业。
抗战时期,他拒任南京伪职和伪中山大学教职,在广州遭汪伪软禁。抗战胜利后,他辞物理研究所所长职,赴山东大学任教。作为物理学家,以热电子发射实验直接验证麦克斯韦速度分布律;设计新的测量重力加速度g值的可逆摆,大大降低了测量g值的实验误差,他写的《新振幅决定“g”的试探》论文,获得学术界的定评;研究不同空气压力对摩擦起电的影响;主持创办了南京地磁台。此外,他还长年研究“地图四色问题”,积极改进汉字检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以物理学的教学与研究为本职工作。
话剧创作是丁西林的业余爱好,以反映知识分子生活中的矛盾为主要内容。留英期间,萧伯纳是他最喜爱的英国作家之一。
丁西林曾这样自述他的戏剧创作之路:业余时间看英文小说、戏剧。开始看小说不大看得懂,看戏比较容易懂。所以我是从看英文剧本开始对戏剧发生兴趣的。回国后,因几个搞科学的朋友编一种综合性的杂志,也想登点剧本。他们知道我喜欢戏剧,就怂恿我写,写了几个就出了名。我就这样走上了戏剧创作道路。
自1923年发表讽刺当时社会的处女作《一只马蜂》以来,因其独特的幽默风格与高超的喜剧创作技巧为文坛所瞩目。此后丁西林还创作出《亲爱的丈夫》《酒后》(根据凌叔华同名小说改编)、《压迫》《瞎了一只眼》《北京的空气》《三元钱国币》《等太太回来的时候》《妙峰山》等。其中多为独幕剧。这些独幕剧令他成为著名喜剧作家,并赢得了“独幕剧圣手”“中国的莫里哀”之称。其中,《压迫》,表达了对压迫者的憎恶和对被压迫者的同情。
抗日战争时期,从事抗日救亡活动,为了歌颂抗日英雄,谴责汉奸卖国贼而写了喜剧《三块钱国币》、《妙峰山》和《等太太回来的时候》。他的作品表现了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声讨,和对国民党安内攘外、消极抗战的憎恨。从上述剧作的内容上,可以看出丁西林是一个进步的剧作家。他之所以在专攻物理之余,对喜剧发生了兴趣,并非仅仅出于对戏剧艺术的一种爱好,而是为了要通过这种形式,来表现他的民主思想和爱国热情。特别是后期的作品,更是在民族存亡的危难关头,急切发出的抗战救亡的别具形式的呼喊,其革命政治倾向性尤其明显。
丁西林在喜剧创作中善于运用细腻分析的笔法、幽默俏皮的语言,通过喜剧性情节展开人物之间各种喜剧性矛盾关系,以揭示他们各自不同的喜剧性格。丁西林的戏剧情节波澜起伏、妙趣横生,有鲜明的层次和节奏,结尾却往往是出于意料而又合情合理。他与田汉一起,成为中国话剧开创时期的代表性作家,他从起笔就达到了高水平,无论是戏剧的构思、人物、结构还是语言风格,都表现出一种艺术上的成熟,在同时期大多数粗糙、幼稚之作中,显得凤毛麟角般可贵,同时也显得超前。丁西林是一位具有自觉的实验意识的艺术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我国现代话剧运动的先驱者之一。
写戏要讲究伏笔,以及行文曲折、婉转,这是在中国小说、传奇中经常运用的笔法,值得搞话剧的人汲取。多读些中国古典好文章,很有好处。所谓行文曲折、婉转,甚至故作惊人之笔,是指笔墨不要呆滞,情节不要平铺直叙。“太老实”的写法没有味道,抓不住观众。如《十二镑钱的神情》行文就很曲折、婉转,有诗的味道。这里说诗的味道不是指戏中某一段的抒情语言,而是指从整个戏中透露出来的一种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的感染力。
中国的话剧有自己的生命力,它一开始就和中国的革命现实结合起来,发挥了它的战斗作用。在形式上如果吸收了中国戏曲的营养,可以找到一条新的出路。话剧向戏曲学习,我觉得主要的一点,是学习戏曲在表现方法上如何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中国戏曲中的象征手法运用到话剧中来,不是不可能的。一根马鞭,代替马;一支桨,代替船;在同一时间空间内表现上楼下楼;说一个人来了,马上就来;话剧也可试试。只要观众能接受,在感觉上具有时间和空间的观念,就算成功了。当然,要慢慢突破,但又要大胆试验。比如电话和电梯也可以在戏里试试利用象征手法来表现。当然,学习的路子是多种多样的,不止于这一点。我感到中国话剧很好地向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古典戏曲、曲艺、小说等)学习,一定有前途。
剧作家如何帮助青年作者,归结地讲有三个方面:多互相交谈;多提问题,互相通信;多介绍一些中外古典名著等。
一个人的兴趣应该尽可能的广阔,学科学的人未尝不可以接触文艺,爱因斯坦就很喜欢拉提琴。至于一个搞文艺的人就更不能狭隘,各姊妹艺术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爱听音乐,对写戏也不会有什么好处吧。
如果专门为了写一个剧本,给我创作假到颐和园去住着,那倒不一定能够写好。
独幕剧在结构上贵乎精巧,它常常只是表现生活中的某个片段,有时,一个独幕剧的艺术使命,甚至只是为了突出地描写某种气氛,某种情调,或是抓住一两个人物的个性,表现出来些生动的生活情趣和感受。现在有些独幕剧实际上包涵了一个多幕剧才能充分展示的素材,所以看来就不够舒徐有致,不够自然。
一个剧本的结尾可以紧收,也可以慢收。前者如交响乐,在最强烈的高潮时突然以千钧之力一下收住,霎时万籁俱寂,令人目瞪口呆,半晌才如梦初醒;后者如迂缓的溪流,不知其所止,在曲幽之处悄然隐去,使人神思悠远,遗味无穷。
一种艺术形式的发展过程一般总是从简单逐步走向综合,如电影最初是无声的黑白片,现在已经发展到有声的彩色片,到宽银幕立体电影。我国的民族戏曲是一种溶合歌剧、舞剧、诗剧、话剧诸因素于一体的综合形式。不论中国戏剧将来的方向如何,民族戏曲的这种形式是肯定会得到发展的。解放后的戏曲工作,“百花齐放”做得很好,“推陈出新”却做得不够。
自我评价:对文艺界的朋友说,我是搞科学的;在科学界的朋友看来,好像我又是文艺人。我两方面都没有搞好。(中略)作为一个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要拿出作品来,发表不发表没关系。我应该尽到一个会员的责任!
赵景深:在五四以后不久,看到好几种初期的通俗剧和闹剧,浅显易晓;忽然看到丁西林的《一只马蜂》,便觉得突出同侪,耳目为之一新。它给我们的是一种不寻常的新鲜感觉,这集子是几个独幕剧的结集,里面的对话,漂亮、幽默,兜着圈子说话,不仅不令人讨厌,反而使人喜欢。许多隽妙的语句,真亏他想得出来。……(中略)我与他握手告别,趁便问了他几句关于剧本的话,他颇惶惑,大约怕人发现或注意到他是谁,这正看出他的谦抑,他不是胸间插着百合花招摇过市的王尔德。
朱立元主编《美学大辞典》:(丁西林)在喜剧创作中使用细腻的分析的笔法,一般不采用通常意义上的夸张,更不求助于外加的笑料。善于通过人物的喜剧性格构成喜剧性情节,展开人物之间各种喜剧性矛盾关系,以揭示他们各自不同的喜剧性格。情节的展开波澜起伏、妙趣横生,有鲜明的层次和节奏,结尾往往是出乎意料而又合乎情理,语言幽默俏皮。喜剧技巧运用挥洒自如,毫无斧凿痕迹。
王侃、颜敏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虽然丁西林的剧作不算丰富,但他的喜剧有其独特的审美视角和敏锐的喜剧眼光,使之能从不为人们所注意的生活事件中发掘趣味盎然的喜剧性。平淡自然的喜剧情节,神形毕肖的喜剧性格,精巧缜密的戏剧结构,机智蕴藉的喜剧语言,神思悠远的喜剧结尾,形成了他独具一格的幽默喜剧风格,令人回味无穷。丁西林确立了独幕喜剧在中国现代喜剧发展史上的地位,并深刻地影响着一大批后来的喜剧作家,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孙庆升 著 ,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编.丁西林研究资料.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