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八下

更新时间:2023-05-15 13:34

七上八下(拼音:qī shàng bā xià)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六回。

成语出处

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六回:“那胡正卿心头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暗暗地寻思道:‘即是好意请我们吃酒,如何却这般相待,不许人动身?’”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七上八下”。

成语故事

王婆的撺掇下,西门庆与武松的嫂嫂潘金莲最后勾搭成奸。为了能够长相厮混,二人用毒药毒死了武松的哥哥卖炊饼的武大郎。

武松英俊魁梧,因打死过老虎,而受到百姓敬仰,在县里任都头,哥哥死时他正在外地出官差。回家之后他发现哥哥死因不明,便四处询问,终于从何九叔和郓哥那里得知了真相。他又悲又气,便将潘金莲和西门庆告到了知县那里。知县与西门庆私交甚笃,他不但不受理武松的诉状,反而责怪武松不懂法度,没有人证、物证就诬告他人。武松无奈之下,忿忿离去。

第二天,他摆了一桌酒席,名义上是答谢街坊邻居们帮忙料理哥哥的后事,实际上却是想为哥哥报仇雪恨。他先去了邻居王婆家,硬把王婆请来,接着又请来了开酒店的胡正卿。这个胡正卿原来也是个县吏,自然是见多识广,今见武松这样相请,已有些察觉,因此不肯赴宴,结果被武松硬拖了来。当他们酒过三杯之后,胡正卿便想告辞。

武松拦道:“去不得!既来到此,便忙也要坐一坐。”胡正卿非常紧张,心头像吊了十五个打水桶一样,七上八下的,便战战兢兢地说道:“你怎么能如此对待客人呢?竟然还不许客人动身!”话虽这样说,但在武松的威逼下,他也只好硬着头皮留了下来。

酒席结束后,武松握刀当众审问王婆、潘金莲。这两人见武松杀气腾腾的样子,吓得面如土色,很快就将谋害武大郎的经过一一招供。胡正卿在武松的授意下,如实地记录了她们的口供。于是武松便杀了潘金莲,并提刀割下了潘金莲的头,带着她去狮子楼找到西门庆。

在狮子楼,两个人展开了一番搏斗。西门庆当然不是武松的对手,他很快就被武松杀死并割下了头颅。报了仇之后,武松带着两颗人头和状纸,在街坊邻里的陪伴下去了县衙。不久,武松因杀人罪被判充军。

成语寓意

人生的旅途,所谓的一帆风顺注定只是无法实现的美好童话,人们总会遇到一些挫折和打击。面对危险的时候,七上八下的忐忑心情对危险的境遇毫无帮助,只有临危不惧,保持淡定、冷静,不慌乱、恐惧的心态,才能够运用智慧把握机会,最大程度的避过风险。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七上八下”形容心里慌乱不安,心神不定。联合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运用示例

清·曹雪芹红楼梦》九一回:“薛蝌此时被宝蟾鬼混了一阵,心中七上八下,竟不知如何是可。”

清·吴趼人《恨海》三回:“棣华心中七上八下,想着伯和到底不知怎样了。”

拓展阅读

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隋唐时期有一种水车,将吊桶用绳子系成一串,通过一个车轮形的机械,使吊桶由上向下、由下向上不停运转,“灌水自覆,更人更出”。因其形似车轮,所以名为水车。这种水车适合深井汲水,运动方式是直上直下,可称立井式水车,和在河、渠旁,陂塘中汲水的斜放着的水车不同。

水车用的是否是十五只吊桶,不得而知。“十五只”可能不是一个确切的数字,水桶的多少应该和井水的深浅有关。之所以说成十五只吊桶打水,是为了符合后边的“七上八下”。人们常用的语言中,用到“七……八……”这种格式的词语很多,嵌入名词或动词,表示什么很多或很杂乱,如七手八脚、七嘴八舌等等。而“七上八下”则逐渐被人们形容心里慌乱不安,心神不定。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