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道拐

更新时间:2024-04-27 03:41

七十二道拐是一段有连续72个大小弯道的盘山公路。七十二道拐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境内的新站到楚米之间的凉风垭山上,属于国道210线的一部分,最高处海拔1450米,最低处海拔约800米,全长约12千米。

地理位置

信息介绍

七十二道拐是全国有名的“魔鬼路段”,是国道210线在贵州境内最险峻的一段。七十二道拐位于遵义市桐梓县从新站到楚米之间的凉风垭山上,总长约12千米。山上那一道道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像一条白色带子萦绕在山体上,由山顶蜿蜒迂回到山底。天晴时,大型车辆经过七十二道拐需要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号称贵州弯道最密集的盘山公路。

贵州七十二道拐几乎可以与川藏线的七十二拐齐名,这段公路弯道大且密集。当你从山上下来,头晕自不用说,抬头望去,更有让你有脚软的高度。一位司机介绍,某雨天他驾车走七十二道拐,是数着路边翻倒的车,战战兢兢地走过的。这条路不仅十分惊险,而且极易堵车,最长的时候曾堵过3天,据说当时方便面都卖到了50元一碗。

发展历史

1933年8月,由重庆到贵阳的川黔公路建成,原公路是从凉风垭垭口西侧,依蒙山过牛滚凼、花秋坪、刘家大坡下三场口,长18.6千米,由于山高林密,许多路段荒无人烟,冬季常有凝冻,行车极其艰难。

1935年秋,民国贵州省政府拨款33万元,将原路改从凉风垭盘桓至新场,在水平距离约3平方千米的范围内,由海拔800米左右爬高到1450米。在12千米的地段上,就有72个回头弯,七十二道拐就这样形成了。民国时期的七十二道拐是砂石路面,陡又狭窄,行车上下,若不慎翻车死多活少。

七十二道拐坡陡弯急,有几处刚转过弯来,还没来得及回方向盘,前方又是弯道了,驾驶员简直忙不过来,双手犹如在方向盘上“舞蹈”。“开车下坡底,时时让你胆战心惊。”桐梓县城有40年驾龄的杨师傅摇着头说,行驶中双眼必须紧盯前方,一只脚不离刹车板,缓慢行驶。“若遇雨雾天,路面上像抹了油一样滑,稍不留心就有翻车之危,不少外地司机更是仰天长叹,请当地师傅代驾下山。”杨师傅叹息道。

桐梓当地几名司机称,七十二道拐车祸连连易堵车,尤其在冬季,大雪封路或凝冻,堵上三五天也是常事,司机们只能守候在车上当“山大王”。

现状

上世纪80年代,为了改善七十二道拐的行车状况,遵义市公路部门对原210国道砂石路面铺设了沥青,并针对七十二道拐路段进行了扩宽减坡,通行能力大为提高。一般货车通过七十二道拐需要1个多小时,而轿车也需约40分钟。

2005年12月,崇遵(渝黔)高速公路通车后,汽车走凉风垭下面长4100米的隧道,约10分钟就通过这道“险关”了。而今,绝大部分车辆均从崇遵高速公路快速驶过,既难行又费时的凉风垭七十二道拐受到众多车辆的“冷落”,但这段路让一些喜欢感受险峻的驾驶员的青睐,不少驾驶员专门开车来体验七十二道拐的惊险刺激。凉风垭口悬崖上建有观景台,游客在此可直接观赏七十二道拐的全貌,并可环顾远近重叠高耸的群山,俯瞰山沟底的崇遵高速公路、川黔铁路和向远方延伸的210国道。

七十二道拐地势较高,夏季凉爽。当地村民在凉风垭往下的多个“拐”的旁边,建起了多栋农家小楼,开设起了农家乐,吸引了省外客人前来长期租赁或短期避暑。自2008年起,七十二道拐附近的村民每年均会举办以“凉爽大娄山·乡村生态游”为主题的乡村旅游节,大力围绕“富”字做文章,合理利用土地,发挥生态资源优势,打造山青、水美的新环境,使七十二道拐沿线成为黔北避暑、休闲、度假、旅游的乐园。

崇遵高速公路凉风垭隧道南行的出口上方刻着这样一副对联:“北进三巴七十二弯成旧梦;南驰三桂百千万壑变通途”。七十二道拐,犹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充分见证了贵州省交通道路的时代发展和变迁。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