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1-22 00:40
《七十述学》是文史学者刘梦溪创作的随笔集,首次出版于2018年9月。
《七十述学》是作者回顾七十余年读书问学的随笔,以率真谦和的学者姿态、生动畅达的从容文笔,再现了其治学心路。其经历可谓丰富多彩:在人民大学成长,参与《红楼梦》新版本的校订工作,到文化部政策研究室工作,参与创办国内第一个红学专刊《红楼梦学刊》,任职于中国文联、中国艺术研究院,筹建中国文化研究所和创办《中国文化》杂志。书中还深情追忆了与冯其庸、周汝昌、李一氓、缪钺、季羡林、赵朴初、钱锺书、王蒙、汤一介、金耀基等师友交往点滴,勾勒了学者的风采。
《七十述学》有很多点到为止的地方,亲人、老师、朋友、时代的弄潮儿们,都在作者笔下一闪而过。人生、社会有很多非常可怪之处,如相术、梦境,怪力乱神一类的东西,也一笔带过。在文学家、哲人们可以大书特书、辩难往复的地方,作者基本上不作深求,或存而不论。书里时不时会有这样的话,“可能是因了这个缘故”“个中的原因,我是无论如何解不开了,俟之高明可也”“留给史家考证”“文化社会学的留白课题”“天下事竟有如此奇巧者,岂不怪哉,岂不怪哉”……人生有这些疑点仍将存疑下去,不能给予确然的答案,大概就是一个时代的沉浮所带来的结果。或者这也是作者的高明处,他不给予确定性,而是提供了开放的语境,供读者思辨、选择。他对人生细节的挑选,既是给读者提供材料,其实也是在给读者提供形式。
这部自传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作者的好学、向学之心。“初中的兴趣为之一变,开始喜欢诗词古文,一首一首地念,一篇一篇地背。《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大部分都能背诵。”“高中一年级暑期开始,我沉醉到欧洲14至19世纪文学的海洋里了。但丁、雪莱、拜伦、歌德、普希金、莱蒙托夫的诗,契诃夫、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塞万提斯、巴尔扎克、雨果、莫泊桑、司汤达、罗曼·罗兰的小说,一本接一本地读,真的到了废寝忘食、如醉如痴的地步。”“文学史方面,《诗经》《史记》、陶渊明、杜甫,我下了一番功夫。游国恩主编而由吴小如先生定稿的《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和《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两部著作,在我心里不啻学问渊薮,它为我铺平了通往古典之路。”
有人以为刘梦溪先生的文字像老辈学人的文字,不新不旧,在同代人中间、在当代学人中间是“特殊的”。它与时下的汉语文风确实有所不同,是纯正的读书人语,是雅言。该书的目录就很有特色,如“学变”“感遇”“反正”“倒悬”“归趣”“入史”“学缘”等,最后一章“缘起”,则回到了中国古典学术的习惯,如太史公等人在著述最后都会交代写作的缘起。在某种意义上,刘梦溪先生的读书心得是中国读书人最好的桥梁之一,通过这座桥梁接通了近现代学人,进一步在古典学术、在宋儒和先秦儒家那里登堂入室,抵达中国六艺之墙仞。
《七十述学》是一本小书,但内容可谓丰富。后半部分虽然涉及太多学问,但读来同样受益,因为这些是他学问之所立。尤其刘梦溪先生通过问学,以故为新,将前贤之嘉言隽语与自身涵化合而为一,化作其著论的三复五申之意蕴符号,“自性之庄严”“人类本体之善”“将无同”等,这些少见或习焉不察的话语,经过作者的阐发有了时代或人类的生命。书中提到了很多学界名流,如李一氓、赵朴初、茅盾、缪钺、张舜徽、程千帆、柳存仁、季羡林、汤一介、庞朴、冯其庸、金耀基、龚育之、叶秀山、金庸、王蒙等人,以及史华慈等海外思想大家,这种学缘或友缘肯定有过人生的张力,但在作者笔下都化作了温情。读刘梦溪先生叙写他们之间的交往,让人想到了龚自珍的名句“文字缘同骨肉深”,无意间示范了学术共同体或学统的尊严和价值。
荣誉表彰
2018年11月14日,《七十述学》入围中华读书报11月推荐榜。
2018年11月20日,《七十述学》入选2018年第6期中版好书。
2018年12月16日,《七十述学》入围十二月光明书榜。
刘梦溪,当代文史学者。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述有《学术思想与人物》(2004)、《红楼梦与百年中国》(2005)、《中国现代学术要略》(2008)、《中国文化的狂者精神》(2012)、《陈宝箴和湖南新政》(2012)、《陈寅恪的学说》(2014)、《将无同:现代学术与文化展望》(2015)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