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28 12:31
七涧谷景区位于青岛市城阳区惜福镇街道东部,景区山清水秀,景色幽雅,奇石丛生。
七涧谷景区由大标山、二标山、三标山组成,总面积25平方公里,其中三标山为崂山第二高峰,海拔683米。七涧谷始于大标山西侧的山峡,水源来自山峡顶端的“神泉水”,涧长约6公里,由一涧、二涧、双涧、水云涧等七涧组成,故称“七涧谷”。七涧谷步行登山道全长约13公里,宽约1.5米,沿途有观音赐福、护山神雕、飞来石、鸳鸯石、天降玉玺、金龟祈福、无字天碑、八戒酣睡等奇石景观。有送君千里、老子讲道、老子传道等人文景点。
公交车线路:由市区可乘公交车372到惜福镇站下,换乘109路东葛站下车;由李村可乘109路东葛下车。
自驾车线路:黑龙江路—王沙路—东葛社区—书院社区—七涧谷景区;青银高速—夏庄—王沙路—东葛社区—书院社区—七涧谷景区
七涧谷景区周边人文景观众多,有青岛最早的学校——康成书院旧址、黄宗昌故居——玉蕊楼及张三丰修炼处——邋遢石等人文景点。
【康成书院】康成书院坐落于崂山北麓三标山西侧的朝阳坡下,不其
山(铁骑山)东麓的书院村,其名称源于东汉经学家郑玄曾在此设帐授徒。当时“从学者盈
万”,著称海内。
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汉灵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冬十月,青州、徐州黄巾军复起,攻破北海郡,“玄与门人到不其山避难”,在此筑庐讲学授徒。晋代古方志《三齐记》首次载明“郑玄教授不其山”,《太平广记》和《太平御览》皆引晋代伏琛《三齐略记》语曰:“郑司农尝居不其城南山中教授。”明、清之际思想家、文学家顾炎武写有《不其山》诗:“深山书院有人耕,不记山名与县名。为问黄巾满天下,可能容得郑康成。”
“康成”是郑玄的字。因为是郑玄修建和执教的场所,所以被人们称作“康成书院”。附近的居民点也以书院命名,称为书院村;村北不远处的小屯,名叫“演礼村”,这里曾是郑玄当年向山里人传授、演习礼仪的地方。
书院村边的山坡、沟壑、山崖处,至今长有一种叶如韭,长过尺,坚韧异常,四季常青的草,因为当年郑玄在此讲学论经时,经常采摘草叶编竹简,当地人便把这种草叫作“康成书带”,也叫“书带草”。唐朝文学家陆龟蒙游康成书院时,对这种草发生浓厚的兴趣,想起了郑康成。他以草喻人,以人比草,专门为这种草写了一首赋,叫《书带草赋》:“彼碧者草,云书带名,先儒既没,后代还生。有味非甘 莫共三山芝校,无香可媚,难将九畹兰争。叨词林畔种,在经苑中荣。翠影临波,恐被芙蓉见鄙;贞姿傍砌,愁为芍药相轻。发叶(一作地)抽英,因天授性。纷稚圭池上之宅,拂仲蔚门外之轻……。萧萧而不计荣枯,漠漠而何干好恶。金灯照灼,尚惊秦帝之焚;粉蝶留连,真谓羽陵之蠹。尔乃高推篱菊,瑞许阶蓂;我则惟亲志士,每聚流萤。岂便离蒿莱于隙地,希杜若遥汀:傥遇翰林主人之一顾,遮长保岁寒于青春。”作者既写了书带草质朴中显示出的高贵品格,又赞誉了郑玄不图权贵、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
明正德七年(1512年)即墨知县高允中在原郑玄筑庐授徒处,建院宇,聘教授,辟学田,重建“康成书院”。书院坐北朝南,东西略呈长方形,占地亩余,围有院墙,门南向,屋3间,高约5米,宽约12米,南北深约4米,重梁起架,檐下四根木柱撑顶,柱基座为青石鼓形。木质门窗平开,雕以云图。该建筑具有十分完整的墙、柱、梁、栋、枋、斗拱和起脊屋顶各组成部分,在当时可谓宏伟壮观。清初,由于康成书院无人经管,渐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