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高僧

更新时间:2023-02-10 15:24

将阿弥陀佛的本愿正确地传承下来的印度、中国以及日本的七位高僧。日本净土真宗祖师亲鸾圣人尊称他们为“七高僧”。

龙树菩萨

生于距今大约1900年前,印度人。释尊在佛经中预言说:“在我去世700年后,南印度将会出现一位叫做龙树的人,讲说大乘无上之法”。正如释尊所预言的那样,龙树菩萨为传播佛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今天,龙树菩萨为佛教的各宗派所尊敬,甚至被称为“小释迦”。将亲鸾圣人教义传遍全日本的莲如上人在其《御文章》中也说“八宗之祖师龙树菩萨”(1卷14篇)。

在《十住毗婆沙论》中,龙树菩萨将佛教分为“难行道”和“易行道”,劝诫大家闻信易行的“弥陀本愿”。

龙树菩萨告诉我们,“追求佛法重于举起三千大千世界(大宇宙)”。

天亲菩萨

生于距今大约1700年前,印度人。也被称为“世亲菩萨”。

亲鸾圣人名字中的“亲”字,就是取自天亲菩萨的名字。他撰写的《净土论》是对《大无量寿经》的注释,极为著名,甚至到在佛教中一提到“论”,就是指《净土论》的程度。也称之为《往生论》

天亲菩萨著作极多,甚至因此被称为“千部论主”。

昙鸾大师

生于距今大约1500年前,中国南北朝时期的高僧。

亲鸾圣人名字中的“鸾”字,就是取自昙鸾大师的名字。而且,在圣人所写的《高僧和赞》中,有关昙鸾大师的和赞数量是最多的(34首)。在《正信偈》中,圣人将昙鸾大师称为“本师”(此外只用于尊称圣人直接的老师--法然上人),由此也可以看出圣人对昙鸾大师尊敬到何等程度。

《净土论注》是对天亲菩萨的《净土论》的解释。“注”,就是解释的意思。在佛教中,一说到“论注”,就是指《净土论注》。也被称为《往生论注》。

道绰禅师

生于距今大约1450年前,中国隋唐时期净土宗高僧。

道绰禅师在其主要著作《安乐集》中,将佛教分为“圣道佛教”和“净土佛教”两种,并断言“依靠圣道佛教不能得救,唯有相信净土佛教弥陀的本愿才能得救”。这是唯有像道绰禅师这样的高僧才能做到的事情,所以亲鸾圣人对他的伟大功绩非常赞叹,说:

“道绰决圣道难证,唯明净土可通入”(正信偈)

善导大师

生于距今大约1400年前,中国盛唐时期著名高僧。

亲鸾圣人在《正信偈》中盛赞道:“善导独明佛正意”(虽然当时有很多的僧侣,但是清楚明白“佛正意”的,唯有善导大师一人)。

圣人还称善导大师为“大心海化现的善导”(佛从极乐净土出来,变化成人的形态出现)。

其著作《观无量寿经疏》是对于释迦牟尼佛的《观无量寿经》的解释。因为此书是遵照在梦中出现的佛的教导而写下的著作,善导大师曾自言:“欲写者,一如经法。一字一句,不得加减。”

源信僧都

生于距今大约1000年前,日本人。也被称为“惠心僧都”。其著作《往生要集》中,详细地描写了地狱、极乐的样子,劝诫大家早日成为往生净土之身。源信僧都曾为临终的母亲说法,其母成为了为弥陀本愿而欢喜之身。据说,此书就是以此为缘写成。

法然上人

生于距今大约900年前,日本人。也被称为“源空”。

法然上人是亲鸾圣人直接师从的老师。因为智慧超群,是佛教的大学者,被当时的人们仰慕为“智慧第一的法然房”“大势至菩萨的化身”。大势至菩萨是代表阿弥陀如来智慧的菩萨。

法然上人在其主要著作《选择本愿念佛集》中严厉教导:“除了弥陀本愿之外的所有佛教,都要舍弃、封闭、搁置、抛下”,所以《选择本愿念佛集》也被称为“舍闭搁抛”。这本书如同在当时的佛教界投下了一颗原子弹,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此书也被简称为《选择集》。亲鸾圣人所撰写的《教行信证》,就是对这本《选择本愿念佛集》的解说。

正信偈

《正信偈》是亲鸾圣人承蒙阿弥陀如来本愿的救度,以报佛恩的真情,一字一泪所写成的圣教,是一切经的总结。亲鸾圣人曾说“我亲鸾绝不宣扬珍奇之法门,释迦之教法,只是我信也教别人闻之而已”,《正信偈》正是只讲说了释迦牟尼佛的出世本怀和弘扬弥陀本愿的七位高僧的教义。

透过《正信偈》,可以一窥弥陀如来的大慈悲,亦可看到历代善知识的苦心。阅读《正信偈》,也正如直接听闻亲鸾圣人讲说佛法的真髓一样。

亲鸾圣人——归命无量寿如来,南无不可思议光

无量寿如来——是阿弥陀佛的另一个名字,因为阿弥陀佛的寿命没有限量,所以称之为无量寿如来。

不可思议光——这是不可思议光如来的简称,也是阿弥陀佛的名字。在佛法中称念力为光明,阿弥陀佛的念力超越我们的想象,人再如何伟大如何聪明都是在自己有限的头脑中思量,唯有弥陀的光明可以超越时间超越空间,亘古不变,故而尊称为不可思议光如来。

归命——是信顺无疑的意思,通俗地说就是“得救”的意思。

南无——是释尊用印度语的发音以汉字来表达,和“归命”二字的意思一样,也是“得救”之意。

圣人所言“归命无量寿如来,南无不可思议光”是在表白自己安心的偈文,将自己获救的体验一连喊了两次:“亲鸾获得阿弥陀佛的救助啦,亲鸾获得阿弥陀佛的救助啦。”

在《正信偈》的开头,圣人将自己的获救告白,并劝我们:“请各位,早日和我亲鸾一样,获得阿弥陀佛的救度吧!”佛法中把这说成是自信教人信,布教者应该先自己获得信心,而后将怎样获得救度的过程告诉别人教给别人,勉励后来的求道者。相反,如果有人说:“我还没有获救,但我希望你们早日得救。”听到这样的话,恐怕很难会得到别人的信任并去认真求法吧。

还应该注意的是圣人把自己“获得阿弥陀佛救度”这句话一连表达了两次。一次就可以把意思说清楚了却说了两次,意味深长,可见圣人内心是多么欢喜呀,比方说,正预备吃晚饭的时候,突然停电了,三十分钟,一个小时,还是不亮。太暗也不能吃饭,其他事也不能做,凑巧的是连手电筒与蜡烛也没有。肚子饿得咕咕叫,一心盼望着电灯快些亮起来。

正在心里嘀咕时,忽然,灯,亮了。

此刻,无论是谁,一定不由自主地喊出声来“亮啦,亮啦,亮啦!”可能没有人只喊一次“亮啦”吧。

同样的话反复告白两次,乃是因为在黑暗中等待的时间太漫长,忽然来临时,不多喊一次就无法表达内心的喜悦。圣人这么呼喊,也是因为圣人终于得到了努力追求很长时间的东西。

正信偈与龙树菩萨

“ 释迦如来楞伽山 为众告命南天竺 龙树大士出于世 悉能摧破有无见

宣说大乘无上法 证欢喜地生安乐 显示难行陆路苦 信乐易行水道乐”

释尊在楞伽山预言说,南印度将会出现一位叫做龙树的人,讲说大乘无上之法。龙树菩萨正确弘扬了释迦牟尼佛的出世本怀——弥陀本愿,将佛教分为“难行道”和“易行道”。

正信偈与天亲菩萨

“ 天亲菩萨造论说 归命无碍光如来 依修多罗显真实 光阐横超大誓愿”

天亲菩萨撰写了著名的《净土论》,对《大无量寿经》进行了解释。归命阿弥陀佛之后,依照释迦一切经的教义开显真实佛法,把让人一念横超得救的弥陀本愿发扬光大。

正信偈与昙鸾大师

“本师昙鸾梁天子 常向鸾处菩萨礼 三藏流支授净教 焚烧仙经归乐邦

天亲菩萨论注解 报土因果显誓愿 往还廻向由他力 正定之因唯信心”

梁武帝对昙鸾大师极为尊敬,常向着大师的方向行菩萨礼,昙鸾大师舍弃仙道而修净土的故事被传为美谈。大师的著作《净土论注》对天亲菩萨的《净土论》做了进一步解释,强调获得弥陀的他力信心才是往生净土的正因。

正信偈与道绰禅师

“道绰决圣道难证 唯明净土可通入”

道绰禅师断言“依靠圣道佛教不能得救,只有相信净土佛教弥陀的本愿才能得救”。在其《安乐集》中说佛灭度后有五个五百年末法开始时期,此时净土一门最为应机。他把佛的教法分为圣道、净土二门。圣道门非末法钝根众生所能悟证;只有净土门简要易行,乘佛的本愿力即能往生净土。所以他一生宣扬净土法门。

正信偈与善导大师

“善导独明佛正意 矜哀定散与逆恶 光明名号显因缘 开入本愿大智海”

当时有他派的学者批评及非难念佛法门,并且说凡夫光念佛是无法往生的。为此,善导大师作了“六字释”,宣说信心中已是“愿·行”具足,阐明凡夫也能往生弥陀如来报土的原委,正面地还击了彼等的非难,故此偈言:“善导独明佛正意”。

阿弥陀如来怜悯一切众生,欲救度之。因此,不论修定善者、或修散善者、或犯五逆罪者、或无恶不作的人,皆能于信一念中被弥陀的光明所摄取。因此善导大师在《礼赞》中言道:

“诸佛所证,平等是一,若以愿行来收,非无因缘。然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

“光明名号显因缘”,即是上文之意。阿弥陀如来以“光明”和“名号”的因缘救度十方众生。

正信偈与源信僧都

“极重恶人唯称佛 我亦在彼摄取中 烦恼障眼虽不见 大悲无倦常照我”

“极重恶人”是无法成佛的,唯有称念佛名,才能往生极乐。这里所说的极重恶人,是源信僧都自称,是他被弥陀所救后见到的真实的自己的样子。“称佛”即是念佛,即是“行”之意。如果粗心的看此语,往生会误以为不论有无信心,只要念佛即可往生,此是不正确的想法。此处所言之念佛(行),乃“信行不离”的念佛。欠缺信心的念佛,即“有口无心的空念佛”是无法往生的。

“大悲”深故,“无倦常照我”。“摄取不舍”故,“常照我”。又因“光明遍照”,故能“摄取不舍”。

正信偈与法然上人

“本师源空明佛教 怜悯善恶凡夫人 真宗教证兴片州 选择本愿弘恶世”

“本师源空明佛教”一句,在称赞上人的智解(智慧),“怜悯善恶凡夫人”一句,在赞叹上人的悲心。”

《和赞》亦言:

由智慧光力 现本师源空

开净土真宗 宣选择本愿

“智慧”和“大悲”之德,乃法界德,法性(真如)具备了法然(自然)的功德,此功德正是阿弥陀如来的功德,亦是南无阿弥陀佛的功德,众生即是依此功德力往生的。

“真宗”即是净土真宗。法然上人沿袭了中国所通称的净土宗的宗名,因此上人在生时,自称是净土宗。虽然如此,到了亲鸾圣人的时候,为了弘扬恩师法然上人(净土宗)的真精神所在,故开始启用“真宗”二字。

“教证”,指“教、行、信、证”。教、行、信、证,简称为“教证”,或是“教行证”。“选择本愿”指第十八愿。第十八愿的愿名有多种,善导大师用“念佛往生愿”,法然上人用“选择本愿”,亲鸾圣人在“信卷”中,则用“至心信乐愿”。此处所言的“选择本愿”,则沿用自法然上人的《选择本愿念佛集》。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