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鳃鳗

更新时间:2024-10-18 14:01

七鳃鳗(学名:Petromyzontiformes)是七鳃鳗目物种统称。约有40余种。皮肤裸露,表面光滑无鳞;嘴呈圆筒形,没有上下颌,口内有锋利的牙齿;口漏斗边缘具穗状突起,口漏斗内角质齿大多分离散布,不呈铺石状,有时呈绒毛状放射排列;鼻孔后方皮下有圆口纲特有的松果眼;眼睛的后方有7对略成椭圆形的鳃孔,7对鳃孔在眼后排成一列;寿命为7年。

动物学史

由于化石无颌类不断地被发现,加之对现代无颌类的生理生化多方面的深入研究,人们趋于把所有无颌类归入无颔纲(Agnatha)或无颔总纲(Superclass Agnatha)。如Nelson(1984)将所有无颔类归为无颔总纲,无颔总纲又分为:①盲鳗纲(Myxini),仅含盲鳗目;②翼甲纲(Pteraspidomorphi),全为比石无颔类;③头甲纲(Cephalaspidomorphi),含七鳃鳗目和一些化石无颔类。国际上的动物学教科书已普遍使用无颔纲或无颔总纲这一名称,但中国国内大都仍沿用圆口纲。

七鳃鳗每侧有鳗孔7个,故而得名。过去误认为这都是它的眼,加上孔之前的一对无眼脸的真正的眼,每侧有8个小孔,故又称八目鳗。七鳃鳗的体内没有硬骨,都是软骨,体表光滑无鳞。它对鱼的危害也是很大的,故有海狼之称。

形态特征

外部形态

七鳃鳗体呈圆筒形,尾部侧扁,分头、躯干和尾三部分。无成对偶鳍,体后帮的背中线上具有两个背鳍,常与尾鳍相连。头部前端腹面有圆形漏斗状的吸盘,称口漏斗,其周缘有皮肤褶形成的乳突,内壁有黄色角质齿。头两侧有一对无眼睑的眼,但被覆透明的皮肤。眼后各具7个鳃孔,故名七鳃鳗。单个鼻孔位于头背中央,其后方皮下具特有的松果眼。肛门位于躯干和尾交界处的腹面,其后方有一泄殖突,泄殖孔开口于此突起上。

内部构造

皮肤:皮肤光滑无鳞。表皮由多层上皮细胞组成,其间散布许多单细胞粘液腺,分泌大量粘液使体表保持粘滑。真皮为有规则排列的结缔组织,内含可以改变体色的星芒状色素细胞。

骨骼系统:由软骨和结缔组织构成。颅骨包括脑下的软骨板、嗅软骨囊、耳软骨囊和支持口漏斗及舌的软骨。支持鳃囊的咽骨构成一个鳃笼,是由9对垂直排列的弯曲的软骨弧和4对纵行的软骨条相互编结而成的。脊索发达,终生存在,脊索周围包有结缔组织的脊索鞘。脊索背方脊髓两侧有按体节成对排列的软骨质的弓片,相当于脊椎骨的椎弓。

肌肉系统:躯干和尾部肌肉分节明显,肌节呈“鲁”形。鳃囊、口漏斗和舌都有复杂的肌肉操纵。

消化系统:口位于口漏斗的底部,无上、下颌。由口通入短的口腔,具有角质齿的舌从口腔底部伸出,称锉舌。口的关闭靠活塞式的舌的上、下运动。口腔向后分为背、腹两条管道,背管狭窄为食道,腹管宽大是呼吸管。食道向后通过一瓣膜通入纵直的肠管,无胃。肠内有螺旋状的粘膜褶,称盲沟或螺旋瓣,伸入肠腔,能增加消化吸收面积。眼眶下的口腔后面有1对特殊的口腔腺,分泌物可阻止寄主的血液凝固;肝脏位于肠的前端腹面,无胆管和胆囊;胰细胞群散布在肝和肠内。七鳃鳗靠口漏斗吸附于鱼体,并借口漏斗和锉舌的角质齿锉破鱼体,吸食血肉。

呼吸系统:呼吸管为一盲管,其左右两侧各有7个内鳃孔,各通入一球形鳃囊,再分别经外鳃孔通体外。鳃囊内壁有许多起源于内胚层的鳃丝,其上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在此进行气体交换。由于七鳃鳗经常以口漏斗吸附在其他所食物体上,故水流的进出皆通过外鳃孔而别于鱼类。鳃囊周围的肌肉收缩时,水流出;鳃囊弹性复位时,水流入。

循环系统:大致似文昌鱼,但圆口类已具有心脏。心脏由静脉窦、一心房、一心室组成。自心室向前发出一条腹大动脉,随即分出8对入鳃动脉到鳃丝,经气体交换后。由8对出鳃动脉汇集到一对背大动脉根。背大动脉根向前各发出一条颈动脉至头部,向后汇合为背大动脉,由背大动脉分支到体壁和内脏。体壁的血液由前、后主静脉及颈下静脉共同汇入静脉窦;内脏的血液经肝门静脉入肝,再经肝静脉汇入静脉窦;无总主静脉和肾门静脉。血液红色,已具有圆盘形的红细胞,红细胞中具有血红蛋白。

排泄系统:一对狭长的背肾由腹膜固着于体腔背壁。输尿管向后行,后端通入泄殖窦,以泄殖乳突末端的泄殖孔通向体外。

神经系统:脑已分化出端脑(大脑)、间脑、中脑、后脑(小脑)和延脑(延髓)五部分,但体积很小,依次排列在一个平面上,没有脑弯曲,处于脊椎动物中最原始的地位。嗅叶较大脑更大,都司嗅觉。脑顶全由上皮组织构成,无神经组织的灰白质。间脑顶壁有两个向上的突起,即顶眼和松果眼,前者退化,后者有感光作用。自脑发出10对脑神经,脊神经的背根和腹根没有相互联合成混合神经’,但背根上具文昌鱼所没有的神经节。

感觉器官:感觉器官很原始。单个鼻孔通至单个嗅囊,嗅囊再下通脑下垂体盲囊,嗅囊的后壁上分布有嗅觉细胞,左右嗅叶发出的嗅神经末梢即分布于此处。除眼外,松果眼也具有晶状体和视网膜。仅具内耳和两个半规管。口腔部有味蕾。头部腹面和体侧有感觉小窝,构成感知水流的侧线器官。

生殖系统:雌雄异体,生殖腺单个,无输出管。成熟时,生殖腺壁破裂,精子或卵排入腹腔,经泄殖窦上的生殖孔进入泄殖窦,再经泄殖孔排出体外。

栖息环境

成体营半寄生生活,海水、淡水均有分布,如海七鳃鳗(Petromyzon marinus),产于大西洋沿岸海中,春季溯江而上到淡水中产卵。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欧洲、亚洲北部、朝鲜、日本、北美、南非、欧洲和大洋洲。在中国分布于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松花江等河流中。

生活习性

行为

七鳃鳗是一种典型的海河洄游性鱼类。幼鱼在江河里生活4年后,经变态下海,在海里生活2年后又溯江进行产卵洄游。在洄游途中,常常依赖吸盘状口抓持与它们同一方向行进的大鱼,由其带着前进,并吸食其血和肉。七鳃鳗游泳时主要靠尾部的波浪式摆动而前进,其速度是很快的。七鳃鳗不喜光,爱聚集在黑暗的场所,它和盲鳗一样,也是营寄生生活,它的口象漏斗一样,当它吸附在寄主身上时,既是它榨取血肉的工具,也起吸盘的作用。

食性

七鳃鳗为肉食性鱼类,它的觅食方式与别的鱼类不同。它用吸盘状的口吸附在其它鱼体上,用吸盘内口两侧的角质齿和舌上的角质齿锉破鱼体,吸食其血和肉,有时被吸食之鱼最后只剩下一副骨架。主要吃甲壳类和底栖生物,也吃鱼类。口里两侧及舌上同样有很多角质齿,用以锉破鱼体,撕裂、吮吸其血肉。它的口腔腺能分泌一种粘液,有防止寄主的血液凝固的作用,以利其吸食。

生长繁殖

生长特性

受精卵经一个月左右的发育,成为约10毫米的幼体,其整体埋栖泥沙里,仅头端露出,呼吸和摄食方式均似文昌鱼,称为沙隐虫。沙隐虫经3~7年才变态为成体。刚孵出的小七鳃鳗象条蠕虫,既无吸盘,又无牙齿,口是横的,有上唇和下唇,大部分时间潜入泥底中,摄取泥中的小生物或有机物质。小七鳃鳗与成体不同,所以名称也不一样,叫沙鳗。有3、4年的时间,沙鳗一直过着瞎眼的生活,在第二年到第五年末逐渐变态,先出现眼,口收缩而成吸盘状,舌和角质齿也相继出现。有的沙鳗长到10厘米以后就游入大海。

繁殖方式

有些七鳃鳗虽生活在海里,但到生殖时期,却洄游到江河等淡水中产卵。洄游时雄性先行,雌性因体内怀卵,行动吃力,所以游得慢。当雄性游到无力战胜水流继续前进的时候就停下来,牢固地吸附在固着的岩石上或其他物体上,然后在水底掘一坑。坑的大小不同,有的长达2米,宽50厘米,它就伏在坑里等待雌性的到达。有的渔民就趁机先捕捉雄七鳃鳗,以其作诱饵,放在笼子里,把大量雌七鳃鳗吸引到其周围,然后趁机捕获。一般是雌性到达以后,就进入雄性掘好的坑里,吸附在岩石上,雄性就吸附在雌性的头部,两者同时产卵、排精。七鳃鳗的产卵量很大,有的竟达8-10万粒之多。产卵后的亲体,精疲力尽、无力自拔,只得随波逐流、顺水而下,不久即毙命或成为其他凶猛鱼类的牺牲品。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七鳃鳗都是产卵后死亡,有的一生中可产卵几次。雄七鳃鳗也并不是一次把精子全部排完,而是分几次排,这样,可以使几条雌七鳃鳗产卵受精,最后,雄七鳃鳗精疲力竭,不久和雌性一样的死亡。

下级分类

参考资料

近种区别

七鳃鳗的外形和盲鳗大致相似,亦呈鳗形,但口周围无须。

主要价值

食用价值

七鳃鳗亦是一种美食,欧洲的上流社会从中世纪开始就视其为珍馐。文献记载英格兰国王亨利一世爱吃七鳃鳗,结果有一次在诺曼底吃了太多的七鳃鳗后死去。在南欧的一些国家(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等)包括东亚的韩国等,七鳃鳗仍然是一道昂贵的名菜。

营业价值

七鳃鳗可供食用,有滋补强壮作用。肉中维生素A的含量较一般鱼类为高,每克约含99~980国际单位(平均300国际单位)。其次,在肝、肾、生殖腺及大肠中亦含有之,特别在睾丸与小肠中的含量更高。在鱼皮维生素B1维生素B12的含量远较其他鱼类为高,腹皮中的含量比背皮高。

药用价值

七鳃鳗鱼体可入药,药性味甘温,有滋补强身的功效,多用以治疗口眼歪斜、夜盲症、角膜干燥等症。

科研价值

七鳃鳗是世上仅存的无颌类脊椎动物之一,其化石证明,在恐龙出现之前就已经在地球上存活了几亿年,被称为“活化石”,对于研究生物进化有着重要意义。

动物文化

在电影《金刚》里,主人公一行被打进山谷里后,吃掉整个人的几只黑色大虫子原型便是海七鳃鳗

科学研究

七鳃鳗是少数仅存的无颌类脊椎鱼形动物之一。被发现的七鳃鳗化石,有3.6亿年历史,在恐龙出现之前。所以七鳃鳗被称为“活化石”,对于研究生物进化有重要意义。七鳃鳗和盲鳗是世上仅存的无颌类脊椎动物,研究七鳃鳗,对于了解包括人类在内的有颌类脊椎动物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七鳃鳗还是个体发育史中存在变态现象的少数脊椎动物之一。

根据出自内蒙古地区的早白垩世地层的孟氏中生鳗材料,研究人员发现,该化石七鳃鳗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与其现代后裔几乎没有差别。这意味着现代七鳃鳗的三期生命史早在距今1.25亿年前即已成型,并一直保持。此外,研究七鳃鳗化石还有助于人们了解距今1.25亿年前的水生动物群生存状况。

2023的研究发现,来自中国河北的蔚蓝奇迹(Caeruleum miraculum)七鳃鳗化石(1.22亿年)具有和现代七鳃鳗一样的巨型体态。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