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津大觉寺万寿塔

更新时间:2024-05-08 18:02

延津大觉寺万寿塔,位于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城北街,是明朝时期的古建筑。

历史沿革

据延津县志记载, 延津大觉寺万寿塔始建于唐天宝年间(742~755)年。

延津大觉寺万寿塔毁于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又二年,知县李元春劝令士民重修,修了两层因财力不足而停工。明隆庆三年(1569年),知县陈彝募捐续修,又未完成。至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知县郝亦立再次施材续建,因郝奔丧,又未完成。直至万历十三年(1585年),才有知县张光宇捐俸银命匠合顶,并铸千余斤重的铜宝瓶(塔葫芦)置于塔顶,至此才算竣工。重修该塔自破土到完成, 共经历了三代皇帝、十五任知县,历时三十六年。

2005年,维修延津大觉寺万寿塔。

建筑格局

延津大觉寺万寿塔为一座平面六角七级楼阁式砖塔,通高29.67米,底层周长23.1米,自下而上挑檐及平座逐层内收轻微。二至七层皆由砖雕仰莲平座、砖砌塔身和带砖雕斗拱的挑檐三部分组成,檐下六面墙,每面都有一个圆顶拱券楼门,飞檐伸出墙外约二尺多宽,飞檐所雕图案花样又分三层,每层厚约三十多公分(6~8层砖),下层为砖雕斗拱,中层为磨砖仿椽头及飞檐,上层为砖磨莲花瓣,层次分明。七层塔顶为六角攒尖顶,上置铜质葫芦塔刹。

建筑特点

延津大觉寺万寿塔内部采用“塔心柱式”砖结构,每层皆作梯道和走廊,可拾级而至上层。塔心柱内都有六角形叠涩穹顶式塔心室,一、二层塔心室内砌出砖雕斗拱,斗拱之间雕如意、佛像、龙、狮子、牛、荷叶、卷草等图案。过道顶为筒形券,与梯道一起,从六个面将塔外墙与塔心柱连为一体,整个结构成筒中筒结构,既扩大了内部使用空间,又增强了塔体刚度和稳定性。第七层为一个六角形叠涩穹顶空间,一根柏木刹柱直顶塔刹。

延津大觉寺万寿塔的用料,除塔基垒砌一米高的石条外,其余全是青砖砌成。

文物遗存

延津大觉寺万寿塔二至七层均嵌有碑刻和题记,多为捐资修塔记事碑和文人墨客登塔漫兴题诗碑,其中有明都御史周咏题诗一首。

历史文化

大觉寺

史载,大觉寺始建于唐代天宝年间,原名“上乘寺”,距今已有一千二百余年的历史,明代中期重修后,改名为“大觉寺”。因为大殿内供奉“如来佛”,“如来佛”以宏慈大愿,摄爱众生,以已之大觉,归众生正觉,取之佛教用语,大觉被视为思想比较高的境界,故以‘大觉寺’称名。主体建筑有大雄宝殿,俗称为大殿,意为伟大的英雄,是对佛的尊称,供奉一佛二菩萨,中间是释迦牟尼佛,两侧为文殊和普贤菩萨。左侧为文殊菩萨,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代表聪明智慧,是除观世音菩萨外最受尊崇的大菩萨,文殊菩萨道场在山西五台山。右侧为普贤菩萨,是象征理德、行德的菩萨,同文殊菩萨的智德、正德相对应,是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道场在四川峨眉山,被称为“华严三圣”。两侧为护法十八罗汉。并立有多块元明清时期的碑刻,其中尤以元初大书法家赵孟頫所书《长明灯记》碑最为珍贵。

文物价值

延津大觉寺万寿塔整体建筑结构庄重浑厚,建筑宏伟,风格统一,严谨规整,具有典型的明代特征,内部采用“塔心柱式”结构,大量使用拱券、穹顶技术,塔心室内雕刻,斗拱耍头雕刻样式多变,万寿塔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为研究明代建筑史、科技史和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例证。

保护措施

2019年10月7日,延津大觉寺万寿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延津大觉寺万寿塔位于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城北街。

交通信息

自驾:自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延津大觉寺万寿塔,路程约2.8千米,用时约10分钟。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