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桥

更新时间:2024-08-09 08:31

万年桥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城东北五里的武岗山下,横跨盱江两岸,全长411米,桥高10米,桥面宽6.3米,拱圈跨度14米,共有23孔,24墩。始建于明崇祯八年(1635年),竣工于清顺治四年(1647年),迄今已有三百七十多个春秋,为目前国内现存最长的一座古代石拱桥。

地理环境

南城八景之首

江西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抚州南城县城东北六里的歇洋渡,横跨在盱江上,下临武岗潭,为闽、浙、赣三省重要通道。桥长410米,宽5.8米,高20米,共有23孔、24墩,跨径14米不等。为江西省现存最长的石拱古桥。该桥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聚星塔交相辉映,其建筑艺术精美、雄伟坚固,被誉为“南城八景”之首。

建筑特色

万年桥为单曲石拱桥。桥基坚实,桥身轻巧,自下而上用青石发卷砌成,拱圈采用纵联式卷砌法,桥墩前尖而高昂,后墩方而低矮,有昂首挺胸迎水之势。万年桥初建于南宋咸淳七年(1271),初为浮桥。清康熙《南城县志》卷1《津梁》:“万年桥:崇祯甲戌副使吴麟瑞倡立石桥,二十四垒延石九层,为湖东诸郡冠。邑人捐赀……顺治丁亥年始竣厥功”。明崇祯八年(1635)建石拱桥,清顺治四年(1647)落成。原桥由桥墩、桥身、桥亭三部分组成,工期横跨明、清二代,长达12年之久,大半时间花在第18墩上。这里有一深潭,名武岗潭,潭深流急,漩涡重重。全部桥墩,俱用大麻条石灌砂浆砌座。清康熙张世经《万年桥碑》载:年桥工“郡邑各属吏及绅衿富民皆跳往助之……庶民子来,百堵皆作,十千维耦,如云如风”。在这波涌险多的武岗潭上,卷拱造桥,全凭手工操作。当时造桥时采用了排水施工的干修法,曾聚集民工数万,左拦黎河洪浪,右锁盱江波涛,埋石沉江,挡洪引水,这在古代桥梁的修建中尚不多见,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巧夺飞虹的智慧和才能。

修复工程

万年桥后几经局部水毁,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修复。1953年,按照原式修建,1954年竣工。因为石料开采困难,五孔中有两孔,因石料不敷用,采用混凝土代替。所有桥面都加做了防水层的钢筋混凝土桥面和混凝土栏杆。桥身用洋灰浆勾缝,以防雨水侵蚀。修复后的万年桥,有如枯树发新枝,面目一新,重现出昔日的风采,很像一座新建的公路石拱桥。1957年,此桥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

景色

此桥东端是素有“五邑山水之锁键”说法的武岗山,山上有聚星塔,月明星稀,从塔上俯视桥下的武岗潭,观潭面星空倒影犹如众星捧塔,景色宜人。晴朗的夜晚,站在武岗山巅,看一轮明月映照岗潭,那众星捧塔的景观,真让人陶醉。

就在此地,长桥枕着名山,如巨龙横跨盱江,不远处还有黎水河上的太平桥、双桥与麻姑山、从姑山交相辉映,美不胜收。在南城这块“扼五岭、控三吴”的风光之地,三百多年来,这座江西最长的古代石拱桥,勾通赣东与闽西,是通达闽浙的交通枢纽,在省际之间经济、文化交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科学价值

万年桥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珍贵遗产,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尤为珍贵的是,万年桥在建造时,曾做了详细的施工记录,诸如用工用料、施工方法、技术措施,工期、资金等都有记载,这是古代桥梁史上流存至今最早最完整的施工档案,历来被建筑史学界和桥梁专业界奉为古代建筑的经典。

结构

结构分桥基、桥梁、桥亭三部分。桥基建筑精致、科学。桥身自下而上都是青石发卷砌成。拱圈采用纵联式垒砌法,单薄轻巧,具有南方桥梁的特征。桥面中间原有一亭,彩绘画梁,两侧有石栏杆,优美雅致。二十四个桥墩迎水流方向凸出如船头状,古代称之为金刚雁翅式,能有效地缓解了湍急的江水对桥墩的冲击,设计非常科学。

身世之争

关于万年桥的身世之争,有两种颇具传奇色彩的说法,一种说法称苏州万年桥建于清朝乾隆年间,与下江南的皇帝老儿有关;另一种说法却称万年桥早在明朝嘉靖年间就已建成,与奸相严嵩有缘。两种说法各有“依据”,似乎都能自圆其说。

万年桥与六下江南的乾隆有关的说法,主要流传在民间。传说,乾隆下江南时来到苏州,恰巧苏州的万年桥刚造好,还没有起名字。当地大小百官便希望乾隆皇帝能为这座桥赐名。皇帝老儿满口答应然后思前想后,却也没有想出称心如意的好名字。一天清晨,乾隆微服来到桥头,正好看到一个身穿红缎子、脚穿绣红花鞋的新娘子正要上桥,便好奇地上前看个新鲜。那时的苏州有个规矩,新娘子过桥要念上几句吉利话,祈求将来发财得福。新娘子边走边念:“新娘子,过新桥,千年富贵万年桥”。乾隆一听就拍掌叫好,当即取名为“万年桥。”皇帝金口玉言,谁敢说个不字?万年桥一名也就这样传了下来。

而研究古文化的牛示力老先生撰文说,苏州万年桥仅是赝品而已,真品早已被一代奸相严嵩移置到他的老家去了。牛示力在他的《可怜万年桥》(原载《苏州杂志》2001年第四期)中写道,万年桥在明朝嘉靖年间就已建在胥江上,当时,大权在握的严嵩视察政务来到苏州,站在万年桥上久久抚摩着栏杆和石狮,连连发出啧啧称赞:“好一座巍峨雄壮的万年桥!”这些,被陪同严嵩的苏州知府看在眼里。送走严嵩没多久,想借机拍马屁的知府就招来一批技艺高超的石工,对每一块石材进行编号后,按号拆卸,把这座万年桥拆得片石不剩,全部运往严嵩的家乡——江西省新余市分宜县,并按原样重建在分宜县城口的袁水之上。

文物历史

桥址处古为歇羊渡,这里又是盱江和黎滩河的合汇处,水流湍激,下有乌江潭,“深险不可测”。宋咸淳七年(1271年)在此设舟三十二艘架浮桥,后毁。明成化二年(1466年)邑人雷显忠在此设义渡,不久也毁坏,其子雷应春,其孙雷炯再捐资置渡,并在岸边建风雨亭,扁额“津馆”,并拿出17亩田专作义渡修葺费用,世人对雷氏三代乐善好施的行为深表敬意,称之为“雷义舟”。明嘉靖年间,邑人又重建,并在东岸建一亭,供人避风雨。

崇祯七年(1634年)因久雨江水上涨,一次十余只小船过江,溺死三十三人。是年腊月,分巡湖东道副使、邑人吴麟“闻而测然”,亲往渡口察看。次日,既邀请县府乡绅商议捐资修桥。是年冬动工兴建“划二十四垒,延石九层。墩如太平桥,峭其上。以厚石为之,坚以整。旁周石为栏,其上不屋,以防为灾”。不久,吴麟调往江西按察使,督催更严,亲自“置材计庸,奖勤鞭惰”。历时十四载,到清顺治四年(1647年)竣工。“行者讴歌,观者咏叹”。与太平桥“连亘相望,如双虹饮河”。时人盛赞,可与吴之“垂虹”,闽之“洛阳”桥相媲美。

万年桥修建时,由于水深流急,河床水文地质又复杂,当时工匠采取的施工方法是:第一步作堰,用竹片做竹笼,内填沙土围成第一道防水墙。第二步在围堰内清理墩基,用木料作笼架,内外二层,木板中间填沙土,形成第二道防水墙。将第二道堰内水抽干后,再在堰内做墩脚,出水面后搭架砌拱圈。由于河东有深潭,第18墩正位于潭上,造此墩时曾历时数年,其工程之艰巨非同一般。

清雍正二年(1724年),万年桥遭水患,中墩毁坏,两孔倒塌,改用舟渡过河,常发生死人事故。建昌府太守李朝柱召集五县绅士共二十四人,商议筹集修复万年桥的资金、石料和工匠等事,并亲临工地筹划,当修复中墩时,水涌沙淤,很难立墩,他鼓励大家:“穷力极底、临难不惧、持久努力、中墩乃立。”工程从当年四月二十二日开始,至十二月十五日完工,全城百姓前往观看大桥修复。至乾隆、嘉庆年间都曾维修过。光绪十三年(1887年)冲坏严重,再次花了五年时间予以修复。1936年“鹰(潭)金(溪)”支线至南城修通后,万年桥成为公路桥。随着南城大桥通车,对万年桥进行了全面修复,列为省级重点文物,现予以保护。

万年桥地处盱江和黎滩河二江汇合处,水势汹涌湍急,地质构造复杂,形成旋涡深潭,江面宽达四百余米,水深流急,舟楫难渡。在当时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卷拱造桥,全凭手工操作。当时曾聚聚集民工数万,左拦黎河洪浪,右锁盱江波涛,埋石沉江,挡洪引水,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巧夺飞虹的智慧和才能。

地图信息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