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6-06 16:12
万晓霞,女,1965年6月生,曾任武汉大学印刷包装系系主任。兼任中国印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部印刷与包装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香港印刷媒体专业人员协会(IPP)会士输纸,全国标准样品技术委员会颜色标样专业工作组副组长兼技术委员,湖北省印刷协会第六届理事会,副会长,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包装动力学第四届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等学术和行业职务。先后主持或参与完成了省部级、国家测绘科技发展研究基金项目及横向课题项目二十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3部。曾获省部级奖励1项。
万晓霞曾任武汉大学印刷与包装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86年毕业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毕业后一直从事印刷及相关领域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其间相继获得工学硕士和工学博士学位。2004-2006年之间图像处理,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先后在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罗切斯特工学院等地做高级访问学者。第十届毕升印刷优秀新人奖获得者。
从事印刷教育22年来,一直坚持在印刷教育第一线从事教学工作。长期探索教学方法的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其主讲的《印刷概论》课程分别被评为校级、省级优质课程和精品课程,2008年,《印刷概论》课程入选教育部国家精品课程。
积极探索并致力于印刷教育的改革和创新覆膜,尤其是针对当前技术的变化和印刷教育的新形势,探索“印刷工程专业国际化、开放式办学模式”,打开了印刷高等教育的新局面,为中国印刷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积极推进各项印刷教育的改革和创新,致力于印刷教育的校际、校企和国际合作覆膜,取得了一定的实效。其主持研究的“印刷工程专业开放式、国际化办学模式的教学改革”2008年荣获武汉大学优秀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
努力完善印刷教育的学科体系,提升印刷教育的学科地位。2004年开始担任武汉大学印刷研究方向的博士生导师,作为学科点负责人,2006年主持向教育部申报并成功设立了“图像传播工程”博士点,同年设立“图像传播工程”硕士点。现已成功招收10名博士研究生。为高层次印刷人才的培养开辟了一条道路。
努力提升印刷学科的教育地位和学术地位。成功举办两次印刷国际学术会议。吸引来自发达国家和中国香港地区、中国台湾地区的专家学者参加并研讨技术问题。积极促成在教育部建立印刷包装教学指导委员会当纳利,进一步巩固了印刷高等教育的地位。
万晓霞教授长期从事印前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研究,先后承担并完成了3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以及与业界的科研合作项目,发表了30多篇研究论文,编辑出版了四部图书并获得了多项奖励。
万晓霞教授兼任中国印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部印刷与包装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香港印刷媒体专业人员协会(IPP)会士输纸,全国标准样品技术委员会颜色标样专业工作组副组长兼技术委员,湖北省印刷协会第六届理事会,副会长,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包装动力学第四界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等学术和行业职务。
万晓霞教授还多次应邀参加国际、中国香港地区和中国台湾地区以及内地各种学术、教育和企业发展论坛包装设计,并发表演讲。为印刷教育的发展、企业的进步建言献策,在国内外印刷学界和印刷及包装业界有一定的影响。
教育部印刷与包装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印刷工程教学分指导委员会主任
中国印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香港印刷媒体专业人员协会(IPP)会士
全国标准样品技术委员会颜色标样专业工作组副组长兼技术委员
湖北省印刷协会第六届理事会,副会长
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包装动力学第四界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 / 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武汉大学信息学部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
中国印刷技术协会高级会员
湖南大学客座教授
浙江科技学院兼职教授
武汉信息传播职业技术学院兼职教授
1.2006年、2008年连续主持举办了两届印刷工程专业的国际会议,邀请了来自于美国、瑞典、日本、德国以及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学者参加学术研讨,研讨会多篇论文被国际权威检索机构检索,进一步提升印刷专业的学术地位。
2.2006年主持申报并获得了“图像传播工程”博士点和“图像传播工程”硕士点版式设计,成为能够以培养印刷工程专业更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作为学科负责人,所在学科获得“图像传播工程”省级重点学科。本人也成为首批博士生导师,并在全国率先招收香港学生。
3.2006年、2007年负责申请并获得德国学术交流中心的全额资助,与德国乌伯塔尔大学共同举办印刷媒体技术暑期班,在全国首次开办由两岸三地19所大学学生共同参与的“印刷媒体技术”全英文教学班。不仅促进了个大学学生间的交流水墨平衡,还为全国印刷专业高校搭建了学术沟通和合作的平台。不仅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了武汉大学印刷工程专业的本科教育在全国同类专业中的地位,也为双方教学方法的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除此之外,还与国际上一流的印刷院校合作办学(如:美国的罗切斯特工学院等)。此举获得全国同类高校的积极支持和好评。
4.在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广东省科技厅的支持下,负责联合其它高校和印刷企业,共同组建了“广东省绿色包装与数字印刷产学研战略联盟”富士施乐,成功申报多项科研课题,为印刷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建立了良好的平台。(见国家科技部网站)
5.在全国开展并完善高等教育的网络教育模式,大大提升了企业的人力水平,帮助企业培训在职人才,如“深圳特区报”媒体,“利奥集团”,“南阳第二胶片制片厂”等。受到企业的一致好评。
6.通过与香港和内地的著名企业合作,为武汉大学的学生共设立了19个校外实习基地,为600多名的在校学生提供了为期2-3个月的集中教学实习提供了保障。不仅大大弥补了校内资源的不足,节省了资源承印材料,而且为学生选择毕业设计方向、企业选用人才、毕业生分配双向选择等奠定了基础。
7.2004年赴港,建立了与香港专业教育学院的师生的交流活动,为香港学生和内地学生之间的技术和文化交流搭建了平台。通过互派印刷专业学生到香港或内地参加为期两周的实习活动,增进了双方学生的了解,为今后这些学生在同一个行业协同工作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该举措获得了香港印刷业商会的高度认可。
8.开展“珞珈印刷论坛”活动字库,聘请国际国内著名专家学者或企业家来学校讲座,至今已共举办22次。使同学们不仅能够了解所学专业的社会需求和发展现状,而且,也使同学们能够正确开展自己的人生规划。
9.每年聘请一到二位国际知名人士到武汉大学就一门专业课进行讲座。安排青年教师做助教。为开设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创新性人才奠定了基础。业的社会需求油墨,毕业生的就业率每年均在95%以上。
国家级科研项目
1、 基于多光谱的彩绘文物颜色数据获取与再现方法研究,国家自然基金,2012年,主持
2、文化遗产色彩的反演与再现,国家973子项目,2012年,主要负责人
3、复杂图像颜色感知研究平台,国家985子项目,2008年,主持
科研论文目录
1、 刘强,万晓霞,基于光谱色域最大化的喷墨打印墨量限制算法研究,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2,SCI检索,已录用。
2、 刘振,万晓霞,自适应迭代光谱重建算法研究,武汉大学学报,2012,EI检索,已录用。
3、 Liu Qiang, Wan xiaoxia,ICC color reproduc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Which chromatic adaptation transform model should be employed, 2012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ICC Color Management,2012,10,BeiJing.
4、刘振,万晓霞,基于宽带多通道的光谱反射率重建方法研究,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2,SCI检索,已录用。
15、 万晓霞,刘振,黄新国, 衍射光栅基图像色度性能分析, 第十三届全国包装工程学术会议, 中国湖北武汉, 2010,776-779。
发明专利
1、万晓霞,刘振,黄新国. 三维曲面全漫射太阳光模拟装置[P],发明专利
2、万晓霞,刘振,黄新国. 一种光栅基彩虹全息图像色度检测与评价方法[P],发明专利
3、万晓霞,谢德红.一种低动态范围显示设备在线高动态范围图像的方法[P],发明专利
4、 万晓霞,谢德红.一种高动态范围图像的现实再现方法[P],发明专利
5、 万晓霞,谢德红.一种基于多尺度DoG 滤波器的高动态范围的压缩方法[P],发明专利
出版专著教材:
1、万晓霞, 数字化工作流程标准培训教程. 北京: 印刷工业出版社, 2009.
2、万晓霞,李凌霄, 英汉印刷与包装词汇手册. 北京: 印刷工业出版社, 2007.
3、万晓霞,李凌霄, 印前制作与印刷工艺. 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
4、万晓霞, Benzamin L.Lee, 英汉印刷与包装工业词汇.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5、万晓霞,邹毓俊, 印刷概论.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