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6-11 21:54
万神庙,全称哈德良万神庙,是一座古罗马的庙宇,采用了穹顶覆盖的集中式形制,重建后的万神庙是单一空间、集中式构图的建筑物的代表。
哈德良万神庙:希腊设计的建筑是为了从外部观看的,事实上,人们也是聚集在神庙前面的祭坛周围,观看献祭仪式的。罗马人则相反,用他们的万神庙创造了一个内部环境,信徒们在店内聚会,通过与外部世界的隔绝来和上届天神心灵相通。后来,基督教的建筑也采用了这种内部空间的新概念
。万神庙建筑各部分的连接贯通符合于在象征性方面的考虑和文化方面的需求。建筑是用于祭神的,因此,通过在过去曾用繁星作为装饰的穹窿来表达这种象征意义。屋顶中心的大洞是唯一的光源,它是与太阳相应的,阳光从此处射入,随着地球的转动,照在圆柱状建筑周边的每一处上。
在大殿周围,按照方位,把神龛和小殿安排在轴上,表现神的雕像都被安放在经占卜而确定的具有象征性的地点。这样,全部宇宙便与这一可感受到宇宙形象的内部空间产生了联系。
万神庙采用了穹顶覆盖的集中式形制,重建后的万神庙是单一空间、集中式构图的建筑物的代表,它也是罗马穹顶技术的最高代表。万神庙平面式圆型的,穹顶直径达43.3米,顶端高度也是43.3米。按照当时的观念,穹顶象征天宇。穹顶中央开了一个直径8.9米的圆洞,可能寓意着神的世界和人的世界的某种联系。从园洞进来柔和漫射光,照亮空阔的内部,有一种宗教的宁谧气息。穹顶的外面覆盖着一层镀金铜瓦。(公元8世纪时,教皇格里高利三世(GregoryⅢ)用铅瓦覆盖)
穹顶的材料有混凝土,有砖,混凝土用浮石作骨料。大概是先用砖沿球面砌几个大发券,然后才浇筑混凝土的。这些发券的作用是,可以使混凝土分段浇筑,还能防止混凝土在凝结前下滑,并避免混凝土收缩时出现裂缝。为了减轻穹顶重量,越往上越薄,下部厚5.9米,上部1.5米。并且在穹顶内面做五圈深深的凹格,每圈28个。
墙厚6.2米,也是混凝土的。每浇筑1米左右,就砌1层大块的砖。墙体内沿圆周发8个大券,其中7个是壁龛,一个是大门。龛和大门也减轻了基础的负担。基础深4.5米,底厚7.3米。基础和墙的混凝土用凝灰岩和灰华石作骨料。
万神庙门廊高大雄壮,也华丽浮艳,代表着罗马建筑的典型风格。它面阔33米,正面有长方形柱廊,柱廊宽34 米,深15.5 米;有科林斯式石柱16 根,分三排,前排8 根,中、后排各4 根。柱身高14.18米,底径1.43 米,用整块埃及灰色花岗岩加工而成。柱头和柱础则是白色大理石。山花和檐头的雕像,大门扇、瓦、廊子里的天花梁和板,都是铜做的,包着金箔。直径为43.4米的万神庙大圆顶的世界纪录,直到1960年才被在罗马所建的直径达100米的新体育馆大圆顶打破。
外墙面划分为3层,下层贴白大理石,上两层抹灰,第三层可能有薄壁柱作装饰。下两层是墙体,第三层包住穹顶的下部,所以穹顶没有完整地表现出来。这大概是为了:第一,减少穹顶的侧推力的影响;第二,把墙加高,体型比较匀称;第三,当时还没有处理饱满的穹顶的艺术经验,也没有这样的审美习惯。
神庙本身正面也呈长方形,平面为圆形,内部为一由8 根巨大拱壁支柱承荷的圆顶大厅。这个古代世界最大的穹顶直径43.3 米,正中有直径8.92米的采光圆眼,成为整个建筑的唯一入光口。大厅直径与高度也均为43.3米,四周墙壁厚达6.2 米,外砌以巨砖,但无窗无柱。据说,万神庙是第一座注重内部装饰胜于外部造型的罗马建筑,但原有部分青铜与大理石雕刻失之于外国掠夺或移用于后建的罗马建筑,外部的瑰丽红石也已不翼而飞,失去昔日的风采。现唯神庙入口处的两扇青铜大门为至今犹存的原物,门高7米,宽而厚,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青铜门。
主要特征:早在公元前就有了万神庙,而遗留至今的万神庙是在旧址上重建的。现存的万神庙的主体建筑由圆筒形承重墙和上面的半球形穹顶构成,穹顶起拱位置的高度相当于外墙上第二层装饰檐口的高度。圆筒形大厅的内径(除去装饰层)与半球形穹顶的内径均为43.8M,屋顶的圆孔直径为8.9M。圆形大厅的面积约1500平方米,容积约53000立方米,圆形顶窗的面积为63平方米,顶窗投射下来的巨大光斑随着时间的变化而移动,使人仿佛置身于宇宙之中。另外,万神庙的结构处理也是非常精湛的:墙面的众多壁龛有效利用了墙体的厚度,穹顶内面的凹进形排列将装饰与减轻穹顶自重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厚达6M的墙也并非实芯,很多部位的内部是由砖拱券构成的。在比例尺度方面,许多万神庙的建筑元素之间采用了所谓“黄金比”关系……。总之,无论在建筑艺术还是技术方面,万神庙都可称是古罗马建筑的最高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