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万科馆

更新时间:2021-12-04 14:39

万科企业馆的主题是“尊重的可能”,希望通过这一主题来传递万科对美好未来的祈愿。该馆命名为“2049”,2049年既可意味着一个人的未来,也可意味着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甚至整个地球的未来。还可以象征通往未来的一段旅程,其中蕴含着无限可能。该馆通过5个小故事来讲述关于人、自然和城市的相互尊重,并导出万科所处房地产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住宅产业化的探讨、摸索和实践。以天然麦秸板为建筑材料,由七个相互独立的筒状建筑组成,各筒之间通过顶部的蓝色透光ETFE膜连成一体。超过1000平方米的开放水域环绕着七个圆筒,水面映照天空

读音

词目:万科馆

拼音:wàn kē guǎn

基本介绍

犹如七座金灿灿的麦垛,落落大方地展示生命的健康与丰盛;天光与水色交相辉映,诠释着自然平衡的和谐之美……这是上海世博会万科馆建成后将呈现给世人的景象。29日,名为“2049”的上海世博会万科企业馆发布展馆建筑设计方案,同时在世博会浦西园区举行奠基仪式。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局长洪浩,万科董事会主席王石等出席仪式。

万科是中国房地产行业的代表企业,衷心希望万科在世博会这个全球舞台上所传递的企业的价值主张和社会责任,让全世界对中国企业留下新的美好印象。

万科馆的主题是“尊重的可能”,希望通过这一主题来传递万科对美好未来的祈愿。万科馆命名为“2049”,2049年既可意味着一个人的未来,也可意味着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甚至整个地球的未来。它还可以象征通往未来的一段旅程,其中蕴含着无限可能。

万科馆由七个相互独立的筒状建筑组成,各筒之间通过顶部的蓝色透光ETFE膜连成一体,利用自然采光照明降低照明的能耗。超过一千平米的开放水域环绕着七个圆筒,水面映照天空,试图让参观者感受到与自然亲近的愉悦。而这片开放水域还会起到调节展馆区域气温湿度的作用,营造一个自然舒适的小环境,几个分馆围合而成的中庭更能为参观者提供舒适的活动空间。

万科馆是一个低碳建筑,其回归自然、节能环保的理念在材料、通风、采光等方面都有体现,希望建筑可以唤起人们欣赏、尊重和顺应自然的态度,探求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为此,万科馆选用麦秸秆压制而成的麦秸板作为最主要的建筑材料。展馆将通过热压和风压两种自然通风的模式,尽可能最大化自然通风,从而减少空调使用的时间,降低展馆在运营过程中对于能源的消耗。

而在展示内容方面,围绕“尊重的可能”这一主题,万科馆将通过五个小故事来讲述关于人、自然和城市的相互尊重,并导出万科所处房地产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住宅产业化的探讨、摸索和实践。

设计方案

万科馆被命名为“2049”,这个馆名将加深公众对未来的关注。2049年既意味着一个人的未来,也意味着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甚至整个地球的未来。同时,它还象征通往未来的一段旅程,其中蕴含着无限可能。万科馆将用通过五个小故事来讲述关于人、自然和城市的相互尊重,希冀与来自五湖四海的参观者分享对“尊重的可能”的思考与探索。

走进展馆,你将踏上一段妙趣横生的旅程,经历五个不同的有关“尊重”的故事。在“雪山精灵厅”,您会看到滇金丝猴如何从生存空间消失的威胁中险象环生。“生命之树厅”展示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公益环保行动——我国的退耕还林政策,如何让林进沙退,让“生命之树”茁壮生长。

在“蚁穴探险厅”,通过到放大了的蚁穴中游历,您会了解到人类如何向自然学习,创造出更加绿色环保的建筑。“莫比斯环厅”里的莫比斯环象征着资源的无限循环,台北市民是如何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行动变问题为资源,请随我们看个究竟。“尊重·可能厅”讲述的是尊重的故事,只要个人、组织和社会都能以尊重的态度付出努力,那么未来就会有人类自然、城市和谐共生的美好可能。

建筑特色

这座主要由天然麦秸板为建筑材料的展馆由七个相互独立的筒状建筑组成,各筒之间通过顶部的蓝色透光ETFE膜连成一体。展馆外围由一个超过一千平方米的开放水域环绕而成,在营造自然舒适的展馆环境之余还会起到调节展馆区域气温、湿度的作用。

“万科馆是一个低碳建筑,选用麦秸秆压制而成的麦秸板作为最主要的建筑材料,给农作物秸秆的再利用增加了一条有效的途径。”万科集团万创设计管理中心总建筑师朱建平在奠基仪式上介绍,“展馆将通过热压和风压两种自然通风的模式,尽可能最大化自然通风,从而降低展馆在运营过程中对于能源的消耗。

用麦秸秆压制而成的麦秸板是展馆最主要的建筑材料。此外,展馆将通过热压和风压两种自然通风的模式,尽可能最大化自然通风,减少空调使用的时间,降低展馆在运营过程中的能耗。同时,每个筒的顶端所镶嵌的蓝色透明ETFE膜气枕天窗,能够通过自然采光照明降低照明的能耗。 展馆以引导人们尊重自然、节能环保作为主题。据悉,万科馆由七个筒状建筑组成,都采用可循环、再利用的麦秸板作为最主要的建筑材料。展馆通过金丝猴、白蚁、沙尘暴、垃圾和水等几个环保故事,让人们体会保护自然的重要。万科集团万创设计管理中心总建筑师朱建平说,“展馆将是一个低碳的环保建筑,节能环保的理念体现在材料、通风、采光等方面”。

七座金色的“麦垛”展示着生命的健康与丰盛;天光与水色诠释着自然的和谐之美。这是上海世博会万科企业馆建成后呈现出的景象。

故事解读

金丝猴的故事

第一个金丝猴的故事,我们来看一个视频短片(放短片)。世博会万科馆有六个桶,我们用五个桶来讲故事。第一个故事是金丝猴的故事。金丝猴和人类何其相似,是我们人类的邻居,更是我们中国人的邻居,但是它们的栖息地被人类侵略了,它们的栖息地越来越少,逐渐成为濒临灭绝的物种,和大熊猫一样。有一位叫奚志农摄影家,他跟踪金丝猴拍了六年,15年前,他带着拍的资料和照片到北京有关部门呼吁要保护金丝猴,没有得到多少响应,但他得到了粱从诫先生的帮助。实际上中国的民间环保就是从粱从诫和奚志农先生开始联合起来保护金丝猴开始的。这是我们的第一馆。把中国民间对大自然的保护的故事讲给外国人和国人听。有部分国外观点认为,中国的企业家只知道赚钱,在赚钱生产的过程当中,大量的消耗能源,大量的进行碳排放。我们想通过金丝猴的故事告诉他们:中国在改革开放30年当中,中国的民间环保在行动,而他们行动起来的第一个故事就是关于金丝猴的故事。

水的故事

第二个故事是水的故事(放视频短片),这是长江源头的一个地方,一年前的这个地方,我还可以用杯子盛水,一年后,这个地方已经没有水了。30年来,我们的三分之一的水源都受到了污染黄河也已经成了季节河。如果这样继续下去,长江迟早也会有问题。我们应该关注我们水源短缺的现状。一滴水的故事是从积极意义上来说的,讲的是我们如何节约用水取得的成绩,如何搞环境保护我们中国取得的成绩。这个故事是在讲,中国政府在江泽民和朱镕基时代实行的一项政策,叫“退耕还林”。这么多年过去了,退耕还林在水土保持、环保方面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所谓的退耕还林就是一种补偿的机制,在西部一些生态脆弱的地方,告诉当地人你不要在种庄稼了,也不要再放牧了,给你补偿把种庄稼改成种树、种草,这个是中国政府最大的一次的环保行动,这个行动还在继续。依据现在国际环保组织观察的数据可证明,中国的退耕还林政策成效不错。其中有一个故事值得一提,它就是得益于退耕还林政策。现在新疆已经大规模的运用滴灌技术,我们知道以色列在沙漠上进行滴灌技术,农作物丰收,取得骄人成绩。新疆在20年前就引用了滴灌技术,但基本上没有成功,因为他是高科技,成本高,需要操作的人员接受过高一点的教育,中国农民不具备这样一个成本上的能力,不具备这样的技术,这是当年推广不成功的原因。但由于退耕还林的这项政策,使新疆的滴灌技术得以大面积的推广。我是今年的六月去新疆,看到滴灌技术取得的成果,让我非常感动。我们知道新疆非常缺水,因为缺水,人为地滥用水源,新疆的罗布泊已经干涸了,塔里木河经常断水。新疆的生态非常脆弱。但因运用了滴灌技术,保住了原来的农田。还有原来很多不能种植的戈壁滩,现在已经可以种树,种有经济价值的树,比如说非常有经济价值的枣树。一方面可以绿化,另一方面又可以产生经济价值。

阿拉善的故事

第三个就是防治沙漠化的故事。(放视频短片)这是新疆库木库里沙漠,库木库里沙漠是世界海拔最高的沙漠,有4500米。我是今年7月份的时候穿越了库木库里沙漠,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34%面积是沙漠,如何防治沙漠化。这里讲的故事是在阿拉善的一个环保组织的故事,阿拉善是内蒙古的乌兰布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的所在地,地方叫阿拉善,阿拉善生态保护协会简称SEE,这是五年前,2004年以北京为首的一些企业家号召华人圈的企业家联手起来做防治沙漠化的一个工作,理由是首都北京的沙尘暴已经非常严重,首都是全国人民的首都,也是世界华人的首都,我们应该行动起来做这个事情。我是阿拉善发起时的会员、第二任会长。上个月的28号,我已经卸任,现在是前任会长,第三任会长是台湾的一个企业家。防治沙漠化实际上就是保护梭梭林,只要梭梭林保护住了,生物的多样性就保护住了,沙漠就不会再扩大了。如果梭梭林被破坏了,其他的植物也不能生长,沙漠化会越来越扩大。所以简单来说,我们是在保护梭梭林。过去五年保护了20万亩,那边一共有1400万亩的梭梭林,我们才保护了20万亩,而每年的退化面积是35万亩,也就是说,我们五年保护下的还不够一年的退化。怎么办?现在从保护20万亩增加到200万亩,之后努力从200万亩扩展500万亩,再扩展到800万亩,再扩展到1000万亩,我们希望扩展到1000万亩的时候,退化就打住了。如果打不住,就不能逆转了。我希望我们的工作能使这个沙漠化面积不再扩大。我非常同意这个片子的一句话,就是我们已经没有后悔的时间了,我们只有采取行动,现在的防治沙漠化就是在行动。

白蚁的故事

第四个是白蚁的故事。(放视频短片)刚才放的片子是我今年7月份去内罗毕联合国环境署进行两个工作访问。在欧洲、北美之外,环境署的第三个办公地点在肯尼亚的内罗毕,这次访问当中发生了一个故事,我们向环境署介绍如何防治沙漠化,人类如何自律,人类不要贪婪、放肆。当时联合国副秘书长Steiner先生说,我们不仅仅是要尊重自然,而且我们应该要学习自然。比如白蚁是如何来打造白蚁洞穴的,如何建造一个高大的洞穴,还造了一个自然的通风系统,来保持温差。我们坐在这个教室里面很舒服,因为我们有空调的系统,但是这种舒服的代价是碳排放,因为有用电,电是用煤来发电的。我们发现白蚁窝里面舒服,外面可以上40度,50度,但是利用地温的循环,蚁穴内始终保持在零上22度左右。所以我们就是受这个启发,请联合国环境署地方司的司长陪同我们一块专门参观了这栋建筑。这栋屋子里面没有空调,但是很舒服。这是仿生学的学问,学习向白蚁学习建造房子。这是白蚁的故事。

垃圾袋的故事

最后一个是垃圾袋的故事。我们知道中国在迅速地经济发展,也在迅速的城市化,尽管城市有很多的弊端,有很多的问题,但从农村来的大学生比较愿意呆在城市,大部分不愿意回农村。城市一定有城市的生活方便,生活质量可以得到提高。但是,城市带来了很多城市化的问题。比如:如何进行垃圾处理,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我们有一个垃圾的故事,讲的就是如何对待处理垃圾。我们知道发达国家在这方面显得有经验,像瑞典、丹麦、芬兰、挪威他们在如何处理垃圾方面已经是用非常高科技的方法。完全是真空的管道来运输。根本不需要在户外运输、分类垃圾。他们在室内,按照不同的管道真空传送,垃圾分类、发电、资源的利用有完整的一套技术。包括亚洲的国家日本,垃圾利用再循环,在日本已经达到80%的比例,这已经做的非常极致了,但我四处考察的结果,很遗憾地说,中国没有办法学。第一,北欧的,高科技,成本太高。毕竟我们的人均GDP现在才3000美金,而他们是20000美金以上;第二是需要自律性很高的,并不是高科技的方法,日本人非常自律,他们不用真空的管道,靠人来自动分类。去年我去日本做访问,一个很大商社的会长,我们非常熟了。在非正式的谈判的时候,发现他在旁边抠这个矿泉水瓶上的塑料薄膜,一直在那里撕,我发现他的行为有点怪异,平时日本人是很讲究礼节的,怎么会这么不经心地抠这个东西。我问,董事长为什么这样做?他们告诉我,他这是在进行垃圾分类,这样一个矿泉水瓶用完了之后,垃圾分类要分三个部分,瓶体是一部分,瓶盖是一部分,完全不同的材料,要把他们分开。最难处理的就是广告宣传的这张薄纸,如果你不这样抠,就这样扔掉,在垃圾处理的过程中,增加的成本是很高的。所以现在日本已经到了家庭在扔垃圾时,就把所有的垃圾分类好,一个矿泉水瓶要分成三类。现阶段中国要做到这点,还有相当一段距离。我们看到,常常有人喝一瓶水从车窗就直接扔掉了。所以这两种方法,中国目前阶段都还学不到。万科的小区居民的素质是比较高的,我们进行分类,分类的结果,效果不错。但你会发现你分类了,垃圾收集的系统不跟你分类。你在这个小区里分好了,外面来收的时候,又混到一块去了。所以我们推广了一年就推广不下去了,放弃了。

NGO组织在台北进行访问的时候,意外地发现了台北的垃圾分类做得非常好。恰好就是在马英九当台北市市长的时候推广了垃圾分类,我纳闷他是从哪里学的。了解到是从韩国首尔学的。再追溯,首尔是从哪里学的,是从东京学的?东京—首尔—台北,我说台北能够做到,上海也能做到,上海能做到,北京也能做到,北京能做到,深圳也能做到,我相信这样的故事。所以我们这个垃圾的故事,讲的就是台北的垃圾分类。这是万科馆的五个故事。

我们讲这五个故事来说明什么呢?说明我们的态度和我们的焦虑,我们焦虑的未来是怎么样?它是不确定的。如果我总结改革开放过去的30年。用三个字来概括:想不到。作为个人发展、公司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我只有用“想不到”来概括。在未来的30年怎么样?我也用三个字来概括“不确定”。有各种的可能,我们希望是一种尊重,一种尊重自然、尊重社会、尊重我们自己。但能不能做到,我不知道。但是不确定是一回事,不是说我们的行为不确定,我们的行为很确定。万科已经走了25五年的道路,秉承的是:开放、透明、规范、责任.。而且我们将来还是坚持这样的一种态度,恰好这三种建筑,就表明了万科对未来的一种态度,对未来的一种期许,也是我们对未来的一种希望。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