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七

更新时间:2023-05-10 23:03

《三五七》,笛子独奏曲。原是浙江婺剧乱弹唱腔,以笛子为主要伴奏乐器,旋律流畅华丽。由赵松庭先生改编为同名笛子独奏曲。

乐曲简介

《三五七》是笛子独奏曲。此曲是赵松庭1957年根据浙江婺剧乱弹唱腔改编而成的同名笛子独奏曲,曲名出自曲牌《忆江南》的词格,即白居易的《忆江南》。因为《忆江南》的前几句词格是三、五、七个字,所以曲名叫作《三五七》。

起源和发展

笛曲《三五七》 是根据婺剧浦江乱弹中的“三五七”改编、创作而成。三五七又名原板,是浦江乱弹唱腔中最常用、最具代表性的曲调,素以优美、抒情著称。三五七是曲牌体音乐过渡到板腔体音乐的典型形式,它保留了曲牌的特色、节拍、行腔和过门均有严谨的规定。主要伴奏乐器是笛子和板胡,唱腔与伴奏构成丰富的对比性与声复调,它可以和其它各种板腔连接,自由而多变,无论悲、喜、哀、乐的情绪,三五七都可以通过速度、旋律的变化得以表现。根据速度、音属差异可分为中板三五七,慢三五七、快三五七和高调三五七。

赵松庭先生将婺剧音乐中的三五七、倒板、平板、流水等板腔变化、组合、发展而成为戏曲韵味浓郁、表现力丰富,极具感染力和现场效果的笛曲《三五七》,既体现出赵先生对浙江婺剧音乐的深入了解和对各种板腔的灵活运用,又体现出赵先生在笛曲创作中对各种形式的广泛借鉴和吸收。赵先生这一笛曲创作特点是积极且有意而为的,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要“尽量保持和发挥浙东的乡土气息和我们的民族风格。”

技术性分析

在演奏上创造性地运用唢呐的特殊循环换气法,使乐曲首尾两段散板乐音绵延,长不可及,尽情倾吐蕴藏在内心的情感,产生了强烈的效果。使乐曲极具张力和戏剧性,成为竹笛独奏的经典曲目。在乐队伴奏手法上,发扬戏曲音乐是支声性衬托的特点,使伴奏声部和笛子独奏旋律构成富有民族特点的复调结合。这种你简我繁、此起彼伏的交相奏鸣,又使乐曲流畅华丽的旋律表现出一种热烈欢快的情绪。

现为竹笛考级曲目九级。

曲式结构

分部结构

《三五七》全曲可以分为引子慢板快板和尾声四个部分,引子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1——4小节为第一部分,上下句结构,第5——9小节为第二部分,也是上下句结构。前9小节较为规整和稳定,从第10小节起进入第三部分,速度渐快、节奏自由,直至20小节结束。整个引子简洁明快的展示出整首乐曲的喜悦、爽朗的基调和鲜明、浓郁的浙东戏曲特色。

慢板由两个小节的导入部分引出《三五七》的主题。慢板的主题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不带再现的单二部性结构。第24——29小节为主题的呈示(a),第30——34小节为显示主题的加花变奏(a')a和a'构成了单二部结构的A部分,第35——41小节出现新材料,可作为主题呈示之后的发展部分(b),第42——47小节再次出现新的材料,推进旋律的进一步展开(c),b和c构成单二部结构B部分,以开放的性质作为结尾,动力性较强,可以更顺畅的连接其后的部分;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略带变化的重复,也是不带再现的单二部性结构,第47小节尾——49小节第一拍为玩弄部分的连接,之后第49小节以第一部分的C材料的头开始,然后转入a主题材料的低八度变化重复,使乐曲极具张力和戏剧性,成为竹笛独奏的经典曲目。慢板结尾处经开放形态拉散,以引子散板材料作为连接部分,导引出快板段落。

快板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77——89小节为快板主题的呈现,欢快、跳跃;第90——117小节的第二部分,模仿成曲中的紧打慢唱,即旋律声部以较悠美、自由的气息和节拍演奏,而伴奏声部卸以明确的,动力性较强的有板无眼的节奏烘托激越、热烈的气氛;第118——139小节为第三部分,旋律风格类似戏曲中的过场音乐成曲牌,按在紧打慢唱之后,形成戏剧场景,加剧音乐形象的鲜活程度和生命质感,曲牌段反复之后的第二号句子形成一个小小的连接,引出尾声部分。

尾声部分以引子段的散板材料开始,又以快板部分的主题旋律结束,引子、快板材料结合为尾声、剪切连贯、流畅,将全曲形象精炼的概括,结尾干净利落、余音不绝,给听者留下充分回味、遐想的空间。

乐曲演奏处理

一、练就扎实的基本功与演奏技术.

二、把握好乐曲的风格

三、掌握好乐曲的节奏

四、处理好乐曲的强弱变化与速度变化

五、安排好换气点.

六、充分运用句头、换音、句尾的变化润饰乐曲.

七、用激情去演奏.并且有乐句对比赋予生气

八、学习著名演奏家的演奏.

九、扩大知识面增加演奏作品的内涵.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