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10 11:01
明弘治六年(1493年),王承裕考中进士后,陪伴其父王恕回归故里。时有一些儒生前来求教,便借僧舍作为讲学之所,题名弘道书屋。后众人商议募捐,借北城永清坊普照寺废院建立弘道书院。
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三原县成为陕甘两省(含今青海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中心。弘道书院作为西北最高学府,成为西北学界的代表。清乾隆时,因避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名讳改弘道书院为宏道书院。清道光十年(1830年),陕西督学周之桢重修书院,更名为陕甘宏道书院,陕西历任督学都对宏道书院极为重视,多次对校舍进行修缮和扩建。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朱佛光主讲宏道书院。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改宏道书院为宏道大学堂。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 泾阳味经、崇实两院并入,更名为宏道高等学堂,成为当时在西北传播西方新学的最高学府之一。清宣统初年(1909年),改三原宏道高等学堂为三原宏道中等学堂。清宣统二年(1910年),改称三原宏道高等工业学堂,设织染、窑业(后停开)两科。派员赴日本请教习、购机器,盖教学楼、建实习工厂。
民国二年(1913年),易名为陕西省第一甲种工业学校。民国十三年(1924年),改称陕西省立第三职业学校。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更名为陕西省三原初级职业学校。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更名为陕西省立三原工业职业学校。
1925年12月,在学校后花园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三原特别支部,张仲实任特支书记。
1940年,三原女中迁入书院旧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在此办学的有陕西省水利学校、中共三原县委党校、陕西省三原教师进修学校、三原县北城中学。
宏道书院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126米,南北宽115米,总面积约1.5万平方米。院内现存1937年建省立三原工业职业学校教学楼1栋,坐北向南,为平面“凹”字形西式二层砖楼,东西长44.5米,南北宽17.5米,建筑面积837.77平方米。后檐下层带廊,辟仿哥特式窗。旧址院内保存有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 “扩建宏道书院碑”、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 “宏道书院添设学舍增广膏火碑”及咸丰、光绪、民国时期的碑刻6通。宏道书院东侧北城中学内距隔墙50米处,有砖砌烟囱1个,整体保存完整。烟囱高约15米,下部平面为八角形,每边长0.92米,周长7.36米,上部呈圆筒形,据说为陕西省第一甲种工业学校印染厂所使用。
教育宗旨
宏道书院从开始即以言传身教为教学原则。当建成开讲时,王恕宣布教育宗旨曰:“书院乃儒家讲学明道之所,用以进德修业,化民善俗,故务在治身勤修,以为世范。若徒以举业为务,以登科为念,则非弘道之本旨。”主讲王承裕本此宗旨订立了学科二十条,即“明德、学道、诵读、讲解、察理、学礼、作古文、作时文、博观、明治、考德、改过、作字、游艺、会食、夜课、考试、遵守、归宁、给假”(见请康熙版《三原县志》卷之七艺文志)。教学方法上提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个重点。指示学生在博览、约取的基础上,从事慎思明辨、辩疑摘疵而达到心领神会,学有所得,更进而反身自省、笃行,做到关学所要求的“体之以修身,推之以弘化”从而成为对国家能有所奉献的真儒。
相关人物
朱佛光主讲宏道书院时,西北青年学生受其陶冶,大都成为民主革命的鼓吹者和力行者。辛亥起义西北主持革命者如井勿幕、宋向宸、李元鼎、徐朗西,柏筱余、茹欲立、邹子良等都是曾在宏道书院肄业的学生。
近代民主先驱于右任、中国现代水利事业奠基者之一的李仪祉、中国新闻界的泰斗张季鸾以及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奠基人吴宓等人也是宏道书院的学生。
宏道书院承古而拓今、传文而育人,培育出了一批又一批具有“宏道”精神的优秀学子,如近代民主先驱于右任、中国现代水利事业奠基者之一的李仪祉、中国新闻界的泰斗张季鸾以及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奠基人吴宓等人,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和经济、文化、科学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1991年8月28日,宏道书院被三原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9月24日,宏道书院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公布保护范围为东至北城中学东院,西至北城前街,南至清峪河北岸,北至北城中学后操场。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的四面外延,东375米,西、南各45米,北315米。
2013年5月3日,宏道书院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原县人民政府距离饶益寺约3.1千米,驾车约9分钟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