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23 16:12
三叉神经,一般躯体感觉纤维进入脑桥后交换神经元再次发出的纤维束叫三叉丘系。此丘系为三叉神经主核和三叉神经脊束核发出纤维,至对侧而形成的。三叉丘系与脊髓丘脑束毗邻上行,止于丘脑,自此再发纤维至大脑皮质。
三叉神经脊束核是细长的柱状感觉终止核,自脑桥中下部延伸至延髓下部,上端连续三叉神经脑桥核,下端移行于脊髓后角的胶状质,全长位于三叉神经脊束的内侧。此核接收三叉神经及舌咽、迷走神经感觉纤维传导的痛、温觉冲动。由核发出纤维交叉至对侧上升,参与组成三叉丘系,止于丘脑腹后内侧核。并发出侧支止于脑干的运动神经核,完成反射活动。
三叉神经主核系脑神经核之一。为一般躯体感觉性核,位于三叉神经运动核的外侧。此核接受自半月神经节发出感觉纤维的升支和迷走神经的一般躯体感觉纤维。此核与三叉神经脊束核发出的纤维,越至对侧,组成三叉丘系;此外,尚与三叉神经脊束核发出许多纤维止于脑干的运动核,对于皮质下某些反射活动起媒介作用。三叉神经主核主要与触觉有关系。
三叉神经是一混合神经,含有较大的感觉根和较小的运动根。它的感觉纤维起源于半月神经节内的感觉神经元。半月节在中颅窝底部,靠近颞骨岩部的顶端。感觉神经元的外行纤维聚集成束,然后分为三支,即眼支、上颌支和下颌支。半月神经节感觉神经元的内行纤维进入桥脑,分为三束。①传递触觉的纤维进入在桥脑盖部外侧的三叉神经感觉主核。二级神经元的纤维组成背侧三叉丘系,终止于丘脑的弓状核。后者的投射纤维达到顶叶皮质;②传递痛、温和一部分触觉的纤维下降到桥脑下部、延髓和颈髓的上段,进入三叉神经的延髓脊髓核。下降的幅度和感觉的部位有关。来自眼支的纤维下降最低,而来自下颌支的纤维终止于延髓脊髓核的最上部。二级神经元的纤维交叉到对侧,组成腹侧三叉丘系,也终止于丘脑;③传递深感觉的纤维,汇合其他颅神经中的深感觉纤维,进入中脑导水管外下方的三叉神经中脑核。以后的联系未明。三叉神经的运动核处于桥脑盖部的外侧,靠近感觉主核。它的运动纤维在桥脑侧面穿出脑干,在半月神经节下面经过,然后汇合下颌支。运动核受到来自双侧额叶皮质区的锥体束的支配,也接受其他皮质运动区域和底节的联系。此外,它与三叉感觉核,及动眼、滑车、外展、面、听、迷走、舌下等核都有广泛联系。
三叉丘系是自脑干上升的感觉传导束,由三叉神经脑桥核及三叉神经脊束核等发出的纤维交叉到对侧上升而成。行于脊髓丘脑束附近,最后终止于丘脑腹后内侧核。传导头面部疼、温、触觉冲动。
三叉神经痛:
1、概述:又称三叉神经痛性抽搐。三叉神经痛综合征,以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产生反复发作的阵发性闪电式剧痛为其特征。
2、病因与病理: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为致病因子使三叉神经脱髓鞘而产生异位冲动或伪突触传递所致。过去认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并无特殊病理改变,近年来对该类病人进行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术,活检时发现神经节内节细胞消失,神经纤维脱髓鞘或髓鞘增厚,轴突变细或消失;或发现部分患者颅后窝小的异常血管团压迫三叉神经根或延髓外侧面,手术解除压迫后可治愈。
3、临床表现:
①多发生于中老年人,40岁以上起病者占70%~80%,女略多于男,约2:1~3:1。②疼痛限于三叉神经分布区的一支或两支,以第二、三支最多见,三支同时受累者极为罕见。大多为单侧。通常无预兆,开始和停止都很突然,间歇期可完全正常。发作表现为电击样、针刺样、刀割样或撕裂样的剧烈疼痛,为时短暂,每次数秒至1~2分钟,疼痛以面颊、上下颌及舌部最为明显,口角、鼻翼、颊部和舌部为敏感区,轻触即可诱发,称为扳机点。诱发第二支疼痛发作多因碰及触发点如洗脸、刷牙等,诱发第三支发作多因咀嚼、呵欠和讲话等,以致患者不敢做这些动作,表现为面色憔悴、精神抑郁和情绪低落。③严重者伴有面部肌肉的反射性抽搐,口角牵向患侧,称为痛性抽搐。并可伴有面部发红、皮温增高、结合膜充血和流泪等。严重者可昼夜发作,夜不成眠或睡后痛醒。④病程可呈周期性,每次发作期可为数日、数周或数月不等,缓解期亦可数日至数年不等。病程愈长,发作愈频繁愈重,很少自愈。神经系统检查一般无阳性体征。
4、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应首选药物治疗,有人认为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周围性癫痫样放电,可选用抗痫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