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12 16:43
三合村位于鸦鹊岭的东部,东与当阳市王店镇史店村相邻,南与鸦鹊岭童畈村接壤,西与鸦鹊岭白河村隔河相望,北与当阳市王店镇白河村(原贺畈村)相连。汉宜公路纵横东西,焦柳铁路横穿南北,鸦官铁路从村中心地段始向宜昌市城区。
新中国成立前,属当阳县双莲乡第十三联保,1945年日本投降后,从双莲乡分离为第三保。1949年解放后,划为宜昌县管辖,1950年土改运动中白河乡,1955年分为三个社,1956年2月并为红土乡高五社和高六社,1958年9月改为鸦鹊岭公社红土大队(管理区)4生产队,共14个小队。1961年将泉河以东5个小组划归当阳县管辖,余9个小队,以鸦双公路岗为界,岗西沿白河4个队,岗东沿泉河5个队。1961年4月后,逐步将数字名改为地方名,即改为三合大队。三合地处三大畈(即姚家畈、祁家畈、史家畈),所辖三大姓(即姚姓、祁姓、史姓);紧靠三条河(即白河、泉河、叉河)而取名。1962年分为11个组, 1980年分为12个组, 1984年9月将三合大队更名为三合村,2003年3月由于税费体制改革,合村并组,由12个组并为3个村民小组,12个自然小组。
村委会驻地在村中心地带,距镇政府3公里。全村版图面积7.45平方公里,总数540户户,1612人,劳动力913人,党员53名,团员32名。耕地面积2500亩,其中水田1823亩,旱田677亩。多经园(柑桔面积)面积3000亩,养鱼面积450亩。2005年粮食总产2225吨,油料总产463吨,生猪出栏5800头,水产养殖鲜鱼510吨,柑桔总产650吨,全年实现经济总收入1568万元,人平纯收入4348元,村两委班子按照“栽好摇钱村,喂好禽和猪,养好池塘库,修好渠与路”的发展思路,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寻求发展,增收新路子,脚踏实地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为新农村建设、农民奔小康夯实了坚实的基础,促进了全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党支部、村委会曾多次被县(区)、镇评为先进党支部、红旗单位、先进集体。
调整成效显著,根据本村实际情况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村党支部、村委会提出了“平原种粮田、岗上建桔园、沿河打鱼池、沿线办工厂”的调整思路;九十年代,提出了“依靠科技调结构,一压两扩攻三优,主攻‘四’字建产业,盘活资源促增收”的调整思路。根据市场经济,按照一村一品,新农村建设发展要求,2005年制定“一户一品、一品百户、户平万元”的调整目标。通过不断地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柑桔3000多亩,建鱼池500余亩,畜禽养殖明显加快,村办三家企业,即火车站服务大楼、矿粉厂、粮油加工厂。2005年人平纯收入4348元,是1984年的9.5倍。
明显改善。2004年与鸦鹊岭火车站协商,联合对进站公路0.8公里进行了硬化。2005年村筹资100万元硬化了鸦双公路,全长4.8公里。同时,对白河河堤,一组至十二组及通往村委会公路6.3公里筹备硬化。村通组、组通户公路网络全面升级。对80%的蓄水堰塘进了改造,混凝土护坡,对原石磙大堰、姚家大堰、机大堰进行水泥护坡,改造为小二型水库,新建6组小二型水库,全村总蓄水量达200万立方米。沟渠三面光达60%,安装U型渠4万米。1999年9月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三合项目区动工,总投资125万元,将原1、2、3、11组农田改造成“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树成行“的高标准农田,受到了农业部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的表彰。农电改造布局合理,安全用电有保障。2005年新增二个台区,达到6个电力台区,基本上满足了全村生产、生活电用。广播、通讯事业发展较快,村安装了二台广播转播机,设立了14只高音喇叭,覆盖面100%。1998年村自筹资金18万元,安装了450门程控电话,村民拥有移动电话250只,电脑15台,农户不出家门,可知天下事。
1992年村筹资12万元,兴建教学大楼后由于生源不足,并归鸦鹊岭镇中心小学,村又出资11万元修建三合村读书子女宿舍楼。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村办卫生室按标准设立,现有2名医务人员,新型合作医疗正在实施。计划生育无超生、强生现象,社会治安稳定,村设有“矛盾纠纷调处中心”。社会道德风气明显好转,近十年来无重大刑事犯罪案件。截止2005年全村共评选“十星级文明户”50户,“五好家庭”125户,“好媳妇”26个,“好妯娌”60对,“好邻居”50对(户)。对5名孤寡老人实行了五保、集中供养。对符合条件的26户进行了农村低保。村委会阵地建设进一步改善,建有党员、团员、农民科技培训活动中心。
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统一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及新农村建设要求,全村规划三个居民点,现有95%以上农户住上了预制结构楼房,消灭了土墙屋。户平一辆摩托车和一台彩色电视机,50%农户购进高档家俱。80%农户拥有各类农业机械或大小型拖拉机,部分农户拥有小轿车、运输车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