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1-09 09:06
三名工程,即名校,名校长,名老师。是陕西户县为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全县推广的一项新举措。
三名工程
三名工程每三年评选一次。通过个人和单位申报,专家评审组对申报“三名”工程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了资格审查、量化积分、实地查看及社会满意度测评,最后确定名校,名校长,名师。并把结果及时向社会进行公布,接受社会的监督。
明清时期,户县除官方所设县学、书院外,乡间普遍设社学,明万历年间有社学54处,清代更是私塾遍布城乡。明清时期全县中进士(文科)者37人,中举(文科)者197名。清末废科举,兴学堂,户县改明道书院为明道学堂,继而改称县立高等小学堂,始设自然科学课程。光绪三十二年(1906)文义村私立自强学堂成立。
民国初年(1912)改学堂为学校。至民国二十一年(1932)全县有高级小学11所(其中1所女子小学),初小245所,在校学生9,061名,居全省第二。抗日战争前后,县域有识之士先后创办兴中、善慧、辛垦、普明等10余所私立小学。民国三十年(1941)创办县立初级中学(后为户县一中),民国三十五年(1946),陈昆山创建私立知行农业专科学校,后私立振华初级中学及秦镇初级中学相继成立。这些学校教育不仅提高县域平民文化水平,也为社会培养了有用人才。民国年间全县出国留学24人,大学及专科学校毕业生236人。其中卓有成就泽被后世者不乏其人。
建国后,使用新的教材,改变旧的教学方法。1958年后推行“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教育经费逐年增加,中小学教育发展迅速。1950—1965年全县有小学327所,其中94所完全小学;有中学10所,其中户县一中、二中、三中设高中班;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7%。1965年应届高中毕业生204名,录入大专院校的136名,升学率为66%。
“文化大革命”期间,户县教育经历一系列内乱和所谓的“教学改革”,破坏了学校教育。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高考制度恢复,户县教育步入正常发展轨道。全县致力于“两基”达标工作,进行学校建设和危漏校舍改造。1996年全县普及9年制义务教育达标,并通过陕西省人民政府验收。21世纪以来,户县教育进入良性发展阶段,教育经费的投入得到保证。至2005年全县有小学210所,其中完小198所,有初中27所,高中8所,其中户县一中为省级重点中学,户县二中为市级重点中学。全县有小学学生53,386名,入学率达100%;初中学生31,888名,入学率100%。合校并点布局合理,教育资源得到整合,办学条件得以改善。各中小学部室齐全,实验仪器满足教学需要。全县15至45周岁的青壮年非文盲284,819名,占此年龄段的99.04% 2004年通过陕西省人民政府“两基”巩固提高工作复查验收。幼儿教育亦不断发展,至2005年全县注册幼儿园122所,入园儿童6,83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