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31 08:55
“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是白族民居建筑中最基本、最常见的型式。先锋街20号杨宅,是城镇中三坊一照壁较好的一例,三坊每坊皆三间二层,正房一坊朝南,面对照壁,主要供老人居住;东、西厢房二坊由下辈居住。正房三间的两侧,各有“漏角屋”两间,也是二层,但进深与高度皆比正房稍小,前面形成一个小天井或“一线天”以利采光、通风及排雨水。通常,一边的漏角屋楼上楼下作卧室或书房,也有作杂物储藏室的;另一漏角屋常作厨房,高为二层但不设楼层,以便排烟。漏角屋的入口一般在厢房厦子的端墙上,设门控制。
“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白族民居建筑中最基本、最常见的型式。其建筑形式也影响到了周边地区的建筑格局:如丽江等地也多见这样的建筑形式。
七一街星火巷41号李宅同为三坊一照壁,但天井较小(面阔约两间),结构上不用“头梁合抱柱”,而用相应的照面梁榫卯相接组成“跑马转角楼”。两个漏角屋仅为单层;大门设在东南角,占用一间厢房,朝南向,由南面的街道直接跨渠进入,这些都是在紧张的地段因地制宜所致。
位于大理古城的王家院,是最典型的三坊一照壁格局。照壁上的题字为大理古城王家家训“古槐及弟”,从“古槐及第”延生出来的是“槐弟增辉”。
农村的三坊一照壁民居,在平面功能上略有不同,白华大队中心二队和宅较为典型。三坊皆两层,朝东的正房一坊及朝南的厢房一坊皆楼下住人,楼上作仓库;朝北的一坊楼下当畜厩,楼上贮藏草料称作草料楼。天并不像城镇中仅供生活之用,而要兼供生产(晒谷子或加工粮食),故而天井稍大、地坪光滑(不用石铺地),为此,正房与厢房二坊相交处在结构上不用“头梁合抱柱”,而用八宇墙将二坊脱开以扩大天井面积。此例西北漏角屋为厨房,其外为菜园;西南角不设漏角屋,原安排一花园(现供养猪等副业用);照壁东面利用空地围以小院绿化种植;东南角大门外还有一块可拴牛马的场地,这些都是农村利用各种地段发展副业生产而作的灵活安排。
城镇中常有临街的房屋作铺面用,如七一街八一路46号赖宅亦为三坊一照璧,南面临街,结合地形将一厢房上层作铺面。也有利用地形作地下室的,如新华街6号牛宅。上述各例皆为三坊一照壁,但是具体处理则不拘一格。
三坊一照壁在经济条件暂不许可时只盖两坊,此两坊不能对面建盖,必须成曲尺形布置,故形成二坊拐角的平面型式。龙泉东开七队和宅及五一街下段31号牛宅即为此种类型。和宅在农村,正房一坊朝东南,二层,下为居室、上为仓库;朝东北的一坊亦二层,下为畜厩、上为草料楼。二坊相交用八字墙分开。牛宅在城镇,主房一坊朝南,二层;厢房一坊朝东,单层;二坊皆供居住,相交结构上用“头梁合抱柱”。此二例在厢房对面的一坊皆留有余地。这就说明二坊拐角只是一种临时型式,日后经济许可即可补建成三坊一照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