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学

更新时间:2024-10-25 15:15

三峡大学位于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宜昌市,学校具有招收少数民族预科生、来华留学生、中国政府奖学金生(CSC)、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英语授课)来华留学生资格和免试招收香港、台湾地区学生资格。是水利电力特色与优势比较明显、综合办学实力较强、享有较高社会声誉的综合性大学,学校是国家水利部和湖北省共建大学,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湖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办学历史

前身溯源

1978年4月,国务院批准新建本科院校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同年5月水电部发文建校。

1988年4月,煤炭工业部、石油工业部、核工业部、水利电力部合并后组建能源部和水利部,学校直属于能源部。

1993年3月,国务院机构改革,能源部撤销后,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直属于电力工业部。

1996年5月,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武汉水利电力大学。葛洲坝水电工程学院改为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校区,成为“211工程”建设大学的组成部分。

(一)宜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1946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湖北省教育厅批准成立省立宜都师范学校。

1950年,改名为宜昌师范学校。

1958年夏,迁至宜昌办学。同年秋,更名为宜昌师范专科学校,革命教育家徐特立为其题写了校名。

1977年,改名为华中师范学院宜昌分院。

1978年,更名为宜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二)宜昌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1949年11月,湖北省政府创建湖北公医专科学校。

1958年,湖北公医专科学校(部分)改建为宜昌医学专科学校。

1993年6月,更名为宜昌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三)宜昌职业大学

1978年9月,宜昌市政府成立宜昌高等工业专科班。

1983年5月,更名为宜昌职业大学。

(四)三校合并

1995年7月,经教育部批准,湖北省人民政府发文,宜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宜昌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宜昌职业大学合并组建湖北三峡学院,为省属本科高校。

合并发展

2000年5月25日,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和原湖北三峡学院合并组建三峡大学。

2004年,三峡大学本部完成校园扩建,其余三个校区的本科专业全部搬至本部,实现一地办学目标。

200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三峡大学为博士学位授予权立项建设单位。

2009年,国家水利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签定协议,部省共建三峡大学。

2011年,学校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2012年,成为教育部首批全国66所本科院校试点单位之一。

2013年3月,教育部正式发函,学校取得招收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资格。8月,三峡大学接到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文件,正式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12月,三峡大学调整学科专业,调整组建了机械与动力学院、材料与化工学院、生物与制药学院、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成立研究生院。

2014年2月,入选教育部公布的第二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建设单位。10月,正式成为“联合国学术影响力”组织成员之一。

2016年6月,三峡大学列入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二期)。

2018年1月,学校被省人民政府列为“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2020年10月16日,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名单”。

2021年9月,入选第二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拟入选单位名单。

2022年9月9日,三峡大学基础医学院、健康医学院成立。

2023年7月10日,三峡大学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签订新一轮校企合作协议。9月,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向三峡大学捐赠1000万元人民币,将用于该校土木工程结构与材料实验楼建设项目。10月2日,在三峡大学庆祝办学100年暨本科教育45周年之际,三峡大学新地标——水电基石广场正式落成。

2024年3月18日,三峡大学智能制造中心正式揭牌。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据2024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设有22个学院,开设74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理、工、文、医、经、管、法、教育、艺术九大学科门类。

学科建设

据2024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2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十二五”期间获批11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十三五”期间获批2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十四五”期间获批4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

2018年1月,水利工程、土木工程、电气工程等3个学科被列为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

2021年11月,三峡大学“材料科学”学科新晋ESI全球排名前1%行列,成为学校继工程学、化学、临床医学之后,第4个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行列的学科。

师资力量

据2024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专任教师1686人,其中教授317人,副教授68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031人;有博士生导师223人,硕士生导师2039人;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人才工程人选、专家40余人,省部级人才工程人选、专家340余人。学校还聘请20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担任学科战略科学家。学校有国家海外优青项目1人,获批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者1人,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近一届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省级高层次人才62人,其中2021年当选7人;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20人;省级教学名师5人。拥有全学科的教授任职资格评审权。获批省部级以上人才工程人选、专家200余人。学校聘请了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及21位院士在内的200余名专家担任兼职教授。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14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20个,省级高层次研究团队28个。是“湖北人才工作十强高校”。

教学建设

据2024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各类教学实验(实训)中心20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2个;建有259个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和产学研合作基地,其中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省级示范实习实训基地4个,省级实习实训基地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3个,10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医学教育专业认证;有国家级特色本科专业5个,省级本科品牌专业10个;获批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7个,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省级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计划9个,省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6个,省级“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11项。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6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60门,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4项;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国家级规划教材3部(套),省级精品课程20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4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8门。获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项、国家级“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有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2个;省级试点学院2个,省级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项目1个。

学校占地面积3000余亩,校舍总建筑面积14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5.39万余台,设备总值达9.67亿元。建有259个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和产学研合作基地,其中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省级示范实习实训基地4个,省级实习实训基地3个。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298万余册,中外文电子图书150余万册,中外文电子期刊9万种,中外文数据库60余个,各类数字资源60TB。学校是教育部首批全国66所本科院校信息化试点单位之一,建有覆盖全校的有线无线一体化双万兆校园网,出口总带宽达85Gbps,具有云服务能力的数据中心和计算能力达30P(FP16)的先进计算中心,建有106间智慧教室、45间常态化录播教室的全学习中心。学校先后获得“高等教育信息化先进单位”“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建设20年突出贡献奖”“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智慧教学试点项目”,先后有6个建设成果入选国家、湖北省高等教育信息化优秀案例。

2017年,学生获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励521项,其中国家级奖励282项;在文化艺术、创新创业竞赛、社会实践活动等活动中获国家级奖励2项,省部级奖励78项。

截至2017年12月,近5年来,学校本科毕业生考研上线率一直保持在20%以上,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

资质证书

根据2024年6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具有建筑工程设计甲级资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监理、评估甲级资质,水利行业工程设计、电力行业工程设计乙级资质,岩土工程勘察乙级资质,旅游规划设计及城乡规划编制丙级资质。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据2024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建有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三峡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三峡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湖北长江三峡滑坡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新型石墨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三峡库区生态与环境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三峡地区地质灾害与生态环境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新能源微电网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学校建有防灾减灾、水电工程施工与管理、水电机械设备设计与维护、天然产物研究与利用、梯级水电站运行与控制、水电工程智能视觉监测、肿瘤微循环与免疫治疗等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有水电站仿真和岩土工程研究中心2个原国家电力公司重点实验室;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药理(肿瘤)科研三级实验室、湖北省发改委储能新材料工程实验室、智慧能源技术湖北工程研究中心、石墨增材制造技术与装备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和水泥基生态修复技术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有地质灾害防治、建筑质量检测装备、微电网、输电线路、弱磁探测、农田环境监测、生物酵素、特色植物繁育、食品胶体、类固醇药物及衍生物清洁生产等1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三峡文化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水库移民研究中心、区域社会管理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巴楚艺术发展研究中心、影视文化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等5个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三峡智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有新型石墨材料、柑橘生物保鲜与防治、有机缓释肥、微电机、智能气泡水位计等12个省级校企研发中心。近年来,学校与企业共建湖北省磷化工产业技术研究院,有生物技术中心、宜昌区域非金属功能材料研发及综合服务中心等160多个校级科研机构。

科研成就

据2024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7000余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一般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和一般项目、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等重点科研项目800余项,年均科研经费超过2.2亿元;有120余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其中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17项、二等奖39项、三等奖41项;获国家级社会科学奖励1项,省部级社会科学奖励一等奖4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34项;获授权发明专利累计近1500余项;公开出版学术专著、译著、教材900余部,年均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3000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收录、人大复印资料转载的论文950余篇;有1000多项技术开发成果被应用于水利电力行业和地方。

学术资源

截至2020年底,三峡大学图书馆中外文纸质文献总量达到298万册(件);中外文纸质期刊600多种;中外文电子图书150万余册,电子期刊9万种,中外文数据库60余个,各类数字资源60TB。订购有Wiley Online Library、IEEE/IET Electronic Library、Elsevier ScienceDirect、科学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 CNKI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等中外文数据库。建设有“三峡水电特色文献资源中心”;建有三峡大学文库、水利水电文献资源库、工程移民数据库等6个特色资源库。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是湖北省教育厅主管、三峡大学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理论刊物。本刊创办于1979年,双月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并与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哈佛大学、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等国外50多所高等学校和图书馆进行交流。于1999年和2002年两次被评为“全国优秀社科学报”,2006年和2010年两次被评为“全国百强社科学报”,2008年、2011年、2013年连续3次荣获“湖北省优秀期刊”。“三峡文化研究”栏目连续两届被评为“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2014年又被评为“全国地方高校学报名栏”,专门设置“三峡历史文化研究”、“巴族、土家族文化研究”、“屈原研究”、“昭君研究”、“三国研究”、“武陵民族走廊”等专题。据2018年6月学报官网显示,约有50篇学术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报刊、文摘刊物复印、转载或摘录。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被CA化学文摘(美)(2014)、SA科学文摘(英)(2011)、Pж(AJ)文摘杂志(俄)(2014)等收录。

《三峡论坛》

《三峡论坛》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被维普网、万方数据库、知网数据库收录、MARC数据、DC数据等收录,被国家图书馆馆藏、上海图书馆馆藏,主要有水电论坛、三峡研究(三峡文化研究;三峡名人研究;历史研究;旅游研究;生态研究)、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民族研究;岩画研究)、区域经济研究、文化教育研究(文学研究;法学研究;哲学研究)、书评等栏目。

《巴楚医学》

2017年12月,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湖北省教育厅主管、三峡大学主办的《巴楚医学》正式创刊。办刊宗旨为:立足宜昌,面向全国,反映巴楚地区医疗卫生科研水平,加强与国内外医学科技的传播与交流,服务中西部人民健康,提升中西部医疗技术水平。

合作交流

根据2024年6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是“联合国学术影响力”组织成员,“世界高校联盟”(N.E.W.S.)组织常设秘书处单位,“中国湖北—南亚大学联盟”主要发起单位,目前已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70余所高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学校具有招收中国政府奖学金(CSC)和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孔子学院奖学金)来华留学生资格,设有HSK(汉语水平考试)考点,开办1个中外合作办学和校际合作项目。

2010年,学校获得湖北省“扩大开放先进单位”称号;2011年,获教育部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英语授课来华留学生招生资格;2013年,获得对香港地区免试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资格;2014年,获批成为国家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建设单位,入选国家留学基金委“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实施单位;2016年,入选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实施单位;2017年,入选教育部“丝路奖学金”项目实施单位,通过教育部来华留学质量认证;2018年,获批教育部首批“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社会实践与文化体验基地”,成立首个“湖北省华文教育基地”,获批首批“湖北省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2019年,获批承办乍得恩贾梅纳大学孔子学院,获得免试招收台湾地区学生资格;2020年,获批学校首个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和第二个“湖北省引智创新示范基地”,获批承办全国首个“水利电力行业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获批成为教育部“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实施单位;2021年,获批第三个“湖北省引智创新示范基地”。同时,学校重视推进和鼓励师生国际流动,每年均派出相当数量的教师及学生参与国际学术研究或学习。

学校成功承办了教育部“留动中国”、湖北省“世界著名科学家来鄂讲学计划•武汉论坛”“中国湖北-南亚高校校长论坛”“首届三峡开放合作论坛”、“感动中国”系列活动、“桃花文化节”等大型活动。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校名标志字体:校名“三峡大学”四个字是毛泽东同志的笔迹组合。这一组合体,雄浑遒劲,笔力挺拔,既体现了艺术性,又具有权威性,展现了三峡大学这一“金字”招牌的神韵。

三峡大学校徽包括徽志和徽章。

学校徽志为双圆套圆形徽标。上方是“三峡大学”中文名,下方为对应的英文名,中间是船帆,意为“扬帆索源”。校标的名称为“扬帆索源”。书海泛舟,索源蓄力,扬帆远航,寓意三峡大学人定能乘劲风,高扬帆,达到理想的彼岸。

学校徽章为教职员工和学生佩戴的题有校名的长方形证章。教职员工佩戴的是红底黄字,学生佩戴的是白底红字。

校旗为黄色、白色、天蓝色长方形旗帜,中央印有“三峡大学”校名。使用毛体“三峡大学”为标志字体。

精神文化

“求索”出自爱国诗人屈原《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以“求索”为校训,既能体现传统文化,又可展现时代气息;既具有三峡特色,又简明扼要。

校歌为《求索》。

学校领导

校园环境

三峡大学之美,美在旖旎的校园风光。依山而建的格局、中西合璧的建筑、鸟语花香的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灵山秀水交相辉映,使校园集自然天成之美,汇中外建筑之精,求索桥笔直而庄重,坚定守护这方净土,图书馆庄严肃静,抬眼是风景,低头为故事。校园内树木参天,亭亭如盖,处处花叶含情、草木承思,春有芳菲坠枝头、夏有粉荷凝馨香、秋有银杏映暖阳、冬有红梅暗香迎,温暖了岁月,承载着历史。在今天建设美丽中国的大潮中,三峡大学既已开风气之先,正一如既往地走在前列,全面展示着美丽三大、创新三大和活力三大的独特魅力。

知名校友

所获荣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