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1-07-18 14:32
当今社会,由于时代的进步,和各方面的原因。导致一部人出现了种种问题,也失去很多东西。管他们失去的东西统称为三失,如三失青年,三失老人。在《书·五子之歌》:“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孔传:“三失,过辈一也。”古以远游丧亲、臣节不遂、厚交离绝为三失。汉刘向《说苑·敬慎》:“吾少好学问,周遍天下,还后吾亲丧,一失也。事君奢骄,谏不遂,是二失也。厚交友而后绝,三失也。”都是说三失的问题。
词性及解释
(1)失业、失学、失管。
(2)得到的失去,没有得到的失去,和没有失去的失去,简言之就是得之失,不得之失,和不失之失。
Youthswithoutajob,outsideschoolandundernobody'swardship
three-lostyoungpeople
失去某三种性质的一类事物或人类的统一称呼
三失老人:失智、失能、失依!
例句
Oneimportantaspectofharmonioussocietyispayingdueattentiontothedisadvantaged,whichincludedrugabuser,personsofterminatedrehabilitationandthethree-lostyoungpeople.
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主题。而高危弱势群体,包括药物滥用者、刑释解教人员、“三失”青少年等,因其特殊性和复杂性,更值得社会各界关注。
三失青年主要指的是青年失学,失业,失管。
近几年来,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建设的加快推进,地区流动人口和外来居住人口逐步增多,人口结构的改变给青少年的生活环境产生重大的变化,加上企业改制,大量“40”、“50”人员下岗失业,就业难等一系列问题造成了问题青少年和“三失”青少年的人数呈上升趋势,因此,为青少年的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越来越显得重要。
此外,由于社区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正处于生理、心理期上的不稳定阶段,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可塑性极大。
有的平时在校不认真学习,有点不良小行为不被重视,就逐步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有的急需找到自己在这个社会中的位置,需要外界的认可,因而社会上各种不良利诱因素以及基于对社会“不公正”引起的仇恨心理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这些青少年的成长。
在社区青少年的社会网络中,家庭、社区、学校、同辈群体等,这些原本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的支持系统,在这个群体中不能发挥出原有的正常功能,这就会直接导致青少年的需求无法在这些社会网络中得到满足。在街道辖区内,一部分社区青少年或与老人一起居住,或与父母缺少沟通,或为单亲家庭,生活以睡觉、玩、上网为主,往往无具体的工作、学习目标,这部分人的自我概念低下,逃避现实。还有一些青少年居住环境的整体氛围不是很好,导致他们从小耳闻目睹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性,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偏差,从而对学习、工作无积极主动性。
在“三失”(失学、失业、失管)青少年中,大部分人学历层次较低、技能单一,所能从事的工作层次低、待遇低、无福利,导致他们主观能动性不强。小部分人现阶段以学习为主,在读自考、成人夜校、各类辅导班等,家人也全力支持,这部分人愿意在不影响学业的情况下进行工作,但可供他们选择的朝九晚五、有双休日的工作很少。
对于这类人员的工作思路是:推荐他们到正规单位就业,以融入社会为主。街道工作人员一方面积极地与职介所联系,留心就业报刊,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另一方面针对他们感到困惑的问题进行传授、讲解,让他们有所准备,以避免相关问题的发生。已推荐社区青少年工作和接受免费培训均过百次,并根据青少年的需求开展了英语培训。此外,社区对这些青少年还进行定期回访,根据他们的需求提供相应的服务和帮助。
重点预防的对象为不良青少年,即有赌博、夜不归宿、打架、滋事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这部分青少年在社区青少年中所占比例不大,但他们对主流的事物较抵触,社区可以接近他们,但要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有很大难度。
对于这类人员开展工作的思路是:多联系,多沟通,多引导,即要时常借各种方式与他们联系,不断加深他们对社区工作人员的印象,要从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转到国家政策层面或相关领域,在交流相处的过程中,使他们产生模仿的欲望,促使其行为改变,脱离不良团体,建立自己的生活目标,工作重点是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或减轻问题的严重性。街道对所属辖区内的重点预防人员都已建立个案,并通过定期的交流、讨论,去聆听他们的心声,感受他们的心情,从而让社区给予他们最完整的帮助。在这一过程中,一些迷失自我的青少年在社区的帮助下找到了归属感,确立了正确的生活目标。
既然社区青少年有希望获得别人认可的需求,那就可以通过发展其成为社区志愿者的方式使他们获得自我价值感。比如,让社区青少年在社区参加公益活动,为一些特殊的群体提供服务,为社区工作人员做些辅助工作,为同辈群体做些积极的引导,这不仅能恢复、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而且可以使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快乐,在感受自己所创造快乐的同时,慢慢学会如何主动去奉献和给予。
家庭教育在子女成长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如何教育好下一代,仍然是广大家长感到棘手的课题。近些年来,许多家庭对子女的教育走入了误区,出现了“三失”现象。
所谓“失重”,就是失去了重心。合理的家庭教育,应该关心孩子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侧重点应放在德育上。民间也有“先成人,再成才”的说法。当前很多家庭教育往往重智轻德,本末倒置。
所谓“失度”,表现为某些家庭对知识教育过于偏重,以致严重增加了孩子的负担,现今不少孩子年纪轻轻,负担可是不轻:或放学后去老师家补习功课,或利用双休日练习拉小提琴,或在暑假里到少年宫等处参加各种培训……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揠苗助长的行为由于升学考试中的“优惠政策”而有愈演愈烈之势。
所谓“失态”,主要表现在家长对子女或过分娇宠,以致爱而失教,甚至放任不管;或过分严厉,动辄棍棒相加,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直至酿成家庭悲剧,导致教育失败。现实生活中不少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有不同程度的“失态”:有的家长爱子心切,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因而对子女百般娇宠,千依百顺;有些家长则信奉“棒打出孝子,惯养忤逆儿”的教育信条,让孩子成天生活在“雷区”,“不得越雷池半步”。其实,这两种极端都是走不得的,合理的家庭教育应当是爱之有度,严而有格的。
古语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青少年成长之优劣,家教师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愿为人师长者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行为,避免出现“三失”现象。
人生有三种失去:得到的失去,没有得到的失去,和没有失去的失去,简言之就是得之失,不得之失,和不失之失。
得之失似乎有这样两种情形,一种是得此失彼,另一种是得一失二。前者如,稳重的人,失于灵辩;机巧的人,失于沉静;果敢的人,失于审慎。两相比较,很难说前者
就一定比后者强,后者一定比前者差,在不同的位置上同样的人会发挥不同的作用,何况是不同的人呢?善加运用,缺点可以成为优点,不懂运用,长处也变成短处。
得失在这里没有优劣之别,只有彼此之分。后者如,得小失大、得微失著、得寡失众、得近失远,这是一种所失比所得大或多的情形,其代价往往是惨痛的,事件本身值得反思,但对未来却有铺路和借鉴作用,所以有人称之为“成功的失败”,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也是一种“失去的得到”。
只要善于处置,还是可能把这种失去减到最少,甚至把危机化为转机的。伍子胥出奔吴国,被边关守吏抓住了,就对守吏说:“楚王为了宝珠而抓我,但我已经把它遗失了,见了楚王我会说是你把宝珠吃了,为了得到宝珠楚王就会剖你的腹,搜刮你的肠子,我活不了,你也要肝肠寸断。”守将听了非常害怕,就把伍子胥放了。
子胥的一番话改变了得失的形势,制造了有利于己的局面,使守将感觉得不偿失,将危机变成了转机。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在危机时可以从容应对,有些人在机会来时却失之交臂。如果说得一失二的结局是很难预测的,那么不得之失的后果则是我们可以并已经预料到的了,并且甘愿冒险,准备承担。或有人说,没有得到谈不上失去,不如此门,焉出此门?但也许门外就是门内,站在门内的是你,站在门外的也是你,有何分别?没有得到恐怕也会失去,如逆水行舟,不是进就是退,就象你扔出一个铜板出来做赌注一样,输赢各倍。得失可有界限?那追逐名利的,没有得到名利,反而葬送了自家性命;追求爱情的,未成眷属,却伤透身心,承受着相思之苦;临难变节乞求苟活的,最终难逃一死不说,连做人的尊严也丧失掉;追求想要的而没有得到,却连已经拥有的也失去了。
这都是不得之失,这种失去有时候更加悲惨。当这种坏结果降临时,我们总会看到有人追悔莫及、有人恨不当初。何必后悔呢?你自己选择了,承担就是了。对自己所选所做之事的后悔,只能说明当初的不明智和盲目。结论是,你承担不起一件事的后果时,就不要去做。
就象没有得到也会失去一样,没有失去,其实失去的危险已在其中了。这与“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道理相同。你应该拿出去的,却死抱着不放,到头来恐怕连不能拿出去的也要拿出去;应该放下的,舍不得放下,结果“是非成败转头空”,只留“青山依旧在”。
下象棋的人都知道,丢卒保车是为了全局的胜利,当舍不舍,就有可能丢掉将帅;手臂溃烂,不可救药,当截肢而不截肢,一旦恶化就要付出生命的代价;身居要职,不能胜任,该归去而不归去,尸位素餐,一旦失职,难逃身败名裂。这都是不失之失。生活中总要面对这样或那样的选择,总要面对着失去,再失去,这怎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