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学寺

更新时间:2023-02-19 22:44

三学寺,位于辽宁省海城市内西南角。南邻山西会馆,南约1.5华里为海城河。方位:坐南偏西7度。据寺内碑文及民国《海城县志》记载,该寺创建于唐。

寺庙结构

三学寺,前殿、后殿均为歇山式建筑,系砖木结构,藏经楼二层,为硬山式建筑。整个建筑布局协调,巍峨壮观,木雕工艺精美,色调明快;五脊六兽,二龙戏珠等砖雕艺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前殿长15米,宽10米,高14米,明宣德年间修。歇山式殿顶九脊。山墙压在山面额之下,架德脚实,垂檐飞出。殿檐下斗拱较大,斗拱翘昂相互承托,确属古代传统建筑体系。

布局结构

中殿长20米,宽13米,高17米,明万历年间重修。中殿建筑大体与前殿相似,只檐下斗拱装饰较为突出,斗拱上有精美的雕刻,龙斗飞檐,含珠吐须,别具一格。 中殿。寺内现存有明、清石碑七角。中殿(大殿)为重檐歇山式建筑,砖木结构,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东西长20米,宽13米,高17米,举架较高,有柱头、转角、补间三重昂七铺作斗拱,正脊雕龙,两头有在吻,斜脊有跑兽,前有回廊和燕尾木雕,梁枋施彩绘,建筑高阔,雕工精美。可惜在1992年被电火烧毁。

三学寺,后楼为二层硬山式建筑,石基,面阔五间,底层前有回廊,二层前有栏板,木雕门窗,此楼即“藏经楼”。中殿两旁有厢房各九间,硬山式建筑,前有回廊,梁架粗犷,似明朝遗物,在东西厢房两侧,建禅堂五间。山门为硬山式建筑,三间,中为过道,两旁为门房,四周砖砌垣墙。钟、鼓二楼早已不存。

规模之大

后殿两层是藏经楼,东西配庑各九楹,山门三楹。山门童头前面是石雕,后面是砖雕,雕工精细。三学寺古建筑群建于明代,庙内现存明宣德十年建庙碑,后经历代重修,增建才成为今日宏观规模。

“三学”,是佛教的一种术语“一学用戒止恶修善;二学用定息悬澄心;三学用慧破惑证道。三者关系互不可分,以此取名“三学寺”。该寺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当成“四旧”挨砸,前殿、中殿的殿顶大吻、望天狗被打掉,屋脊瓦大部分被砸碎。1975年2月4日海城发生强裂地震,该寺墙壁、屋角被震损 。震后国家拨款进行了维善,但在1982年一次电火中烧掉了。

文物保护

三学寺,1989年被定为辽宁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重修扩建

海城三学寺创建于明朝,至道光年间已颓败,后由千山高僧明思法师苦心募化,重修大殿、前殿、后楼、东西配房及钟鼓二楼。光绪年间在此设立师范学堂。民国年间改设法院分厅及检查厅。

1949年后一度作商业仓库,后改为海城县图书馆。1975年2月4日海城地震,寺内建筑被震损,后来国家拨款进行修复。1982年一次电火烧毁了中殿,后改为海城县博物馆。

佛教活动

1988年由僧人接管,正式作为佛教活动场所。1989年在本净法师主持下进行修复。现有僧尼十余人,寺内建筑有山门、前殿、中殿各三间,藏经阁两层五间,禅堂五间,四周有围墙。

院内有古井一眼,明、清、现代石碑六通,珍藏台湾版《大藏经》一部。

现任住持

三学寺,现任住持本净法师,辽宁省海城市人,86岁,1945年4月出家,师从果西法师。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