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3-24 16:46
中国上古就有祭天、祭地和祭水的礼仪。《仪礼》的《觐礼》篇称;「祭天燔柴,祭山丘陵升,祭川沉,祭地瘗」。不过,上古祭祀天地水是皇帝的权利,庶民百姓只能祭祖。东汉时,张陵创立五斗米道,就以祭祀天地水三官,上三官手书作为道教徒请祷治病的方法。「其一上之天,着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南北朝时天地水三官神和上中下三元神合二为一。
三官殿坐落在漫川关镇卧虎山虎头山嘴上,原为三官洞,内供天、地、水三官神像,崇奉道教之地。据资料记载,最早修建于明末,依洞建造正殿3间,厢房、客房、灶房等14间。明清时期,此庙香火兴盛,每年3次庙会,善男信女云集,顶礼膜拜,香火不断。建国初,庙殿被毁,洗劫一空。2001年,当地善士倡导捐资,在龙门弟子吴理清主持下,依洞修建两层庙楼,有走廊和门楼,庭院式结构。随后,香火日盛,拉上高压电。现仍在扩建庙舍。
三官殿坐落于平海湾畔,供奉着尧、舜、禹这三位华夏文明的开拓者。走进平海三官殿,仿佛走进滥觞中华文明的尧舜文化中。
三官殿始建于宋咸平三年,原名三官堂。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700平方米。距今1000多年。是平海继天后宫之后的第二大宋代建筑物。明代多次修建。 “文化大革命“中曾被夷为平地,许多重要文物也因此流失。1980年后,重修三官殿。庙宇为封闭式院落,分前门殿、正殿、后殿,左右两边回廊将前门和后殿连成一体,成一个“口”字,中间正殿不与门殿、后殿、两庑廊相连,独自鹤立中间,与外面正好合成一个“回”字,致使整座建筑布局独特,别具一格。三官殿为硬山顶单间单进建筑,虽是小巧玲珑,神明却古,充满浓厚的乡土气息。正殿正中五彩描金的神龛上端坐着尧、舜、禹三座金身,两边壁画为四大将及尉迟恭、秦叔宝等,后殿供奉着观音、十八罗汉等,建筑保持清代风貌。殿内的神像壁画,栩栩如生,逼真传神,令人叹为观止。案前一金色香炉,香火鼎盛,常年不衰。
儒家、墨两家著述中,禹和尧、舜被推崇为古代实行禅让的三个圣王。春秋文献中尧、舜是三皇五帝之五帝中的两个。《史记》中称赞尧:“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能明驯德,以亲九族”。尧年老了授权四岳十二牧推选贤人,大家一致推举舜,又经考察“禅让”帝位于舜。舜,号有虞氏,故称虞舜。《尧典》记录了舜的主要事迹:命后稷按时播植百谷;挖沟开渠以利灌溉;疏通河道,治理洪水,开创了上古时期政通人和的局面。正如《史记》所云:“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舜死后,禅位于禹。禹的业绩除敷土、治水之外,又增加了划分九州的传说,后人尊称大禹 ,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典故指的就是他。三官殿的重修重建,蕴涵着博古的平 海人对高度理想化的文明世道的追寻,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官殿还留传颇多的传奇故事。传说明嘉靖四十二年(1562),倭寇再犯莆阳。抗倭英雄戚继光奉命二度 入闽抗倭。其在兴化府的主要战场在平海卫展开。据说,戚继光驻兵平海,把三官堂作为剿倭灭寇的元帅帐,并在这里打嬴许厝战役。有一次倭寇趁夜黑风高乘船偷袭平海湾。守城卫士以寡敌众,援兵未到,眼看城池难保,危急中戚继光抬头看见三官堂里的尧、舜、禹三位神明,急忙跪求。突见一白绢飘来,上书:“速派人烧船,后院起火,敌不打自退矣!”戚将军依神明指示,一举歼灭顽倭数千人,还烧毁企图从海上逃跑的倭船,使残余倭寇葬身大海,闻风丧胆。从此,三官堂声名鹊起,威震海疆,成为历代军事家在平海运筹帷幄的大本营。可见,三官堂对平海海防的稳定,百姓的安定曾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清康熙二十年(1681)福建提督施琅将军屯兵平海后,也将中军帐设在三官堂。因此,三官堂也留下了施琅的足迹。收复台湾后,施琅连夜修书,奏请皇上重修三官堂。康熙龙颜大悦,即下旨重修,并御笔亲题三官殿三字,从此“三官堂”便成了三官殿,但平海人还是习惯称“三官堂”。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乾隆皇帝巡游江南,曾在这里香祭先帝,并拨款重修。清同治二年(1864)又拨款重修两回廊。在平海,三官堂尧、舜、禹三位帝王屡次拯救平海乡民的故事,至今还传为美谈。
如果说文物是历史的框架,民俗是历史的灵魂。那么,那些最先穿插在华夏文明里的人物应该称做贤德吧?尧、舜均在山西出身,而当时做为南蛮之地的福建还没有得到开发,尧、舜、禹三帝足迹未至,却能穿越悠邈的时间和空间,在这里留下接受祭拜的纪念建筑“三官殿”,既说明尧、舜、禹三帝的盛德在平海民间的刻痕是何等沦肌浃髓,也可见平海宗教崇拜之风盛,民间信仰之博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