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17 20:32
三座店石城遗址发现于20世纪60年代。
2005年7月~2006年11月,为配合赤峰市三座店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三座店石城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综述
三座店石城遗址属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山城类型,该遗址基本未被后世扰动破坏,遗迹间也不存在复杂的叠压打破关系,因而最大限度地保留着它的初始状态。此外,从出土遗物看,其时代应为夏家店下层文化的晚期;从遗迹所处的层位分析,其布局基本属同一层面。总揭露面积1万多平方米,包括大城的绝大部分和小城的全部。大城城址平面近圆角长方形,形制较大,北高南低,南北残存140米,东西残存110米,面积10000余平方米。小城紧傍大城东侧,略呈长方形,面积近1600平方米,北、东南三面均有石的城墙和马面,西面有一道列石作为大、小城之间的界限。此次挖掘清理城墙251米,其中大城城墙129米,小城城墙122米,清理马面25个,其中大城15个,小城10个。清理房址65处、窖穴和灰坑49处,夏家店上层文化积石台16处。
地层堆积
三座店石城遗址地层堆积可分三层,第一层为表土层,土色发黄,厚10~20厘米。该层由风沙沉积形成,包含少许晚近时期遗物。第二层灰褐色,厚5~30厘米。该层是在长期的自然营力作用下逐渐形成的,地层内包含铁链铜链等战国至汉代遗物。第三层灰白色或浅褐色,为遗址使用时期的文化层堆积。该层遍布有石砌建筑遗迹,内包含陶片、石器等大量遗物。绝大部分石砌建筑遗迹都建筑在基岩或生土之上,从平面布局看,建筑遗迹基本上只有一层,叠压和打破现象比较少见。某些建筑内部的居住面还可以区别出2~3个层次。局部地段有第四层甚至更多层次的堆积。根据地层及出土遗物分析,该遗址绝大部分堆积属于第三层堆积。
大城
三座店石城遗址大城北墙两侧用石块包砌,中间填黄土;墙体外高内低,外侧残高3.5~4米,内侧则稍高于城内地面。东城墙只在外侧砌石,贴附在内侧的黄土台缘上。整个城墙成为高耸的护坡石壁,使整座城址形成一个凸起的高台。城墙外侧砌石有内外两层,有的地段为三层,形成厚达I米多的石壁,由外而内倾斜砌筑向上渐收,倾角70°~80°。墙体外侧有15个马面,平面大体呈马蹄状,体量高大,多用石块砌筑三圈而成,个别为石块砌筑两圈而成。马面石壁与墙体石壁交错砌筑,坚实紧凑,向上渐收。大型马面的中心用黄土填实。如7号马面,长5.5米,宽5.5米,高1.5~2米,三重石块砌筑而成,倾角约80°。马面的第1、第2重石块砌筑在城墙第I层砌石的外侧,马面的第3重石块砌在城墙第2层砌石外侧,而城墙的第3层砌石位于马面第3重石块的外侧。马面中心呈马蹄状,填有黄色细沙士,长2.85米,宽0.85~1.6米。极少数马面状如石垛,砌筑不分层次,为一次性砌筑。马面之间距离较近,约2~4米。在6号和7号马面之间发现一处踩踏坚硬的地面可能为进出的通道。在11号马面上发现缺口一处,推测为连接大城和小城的通道。城址内还发现有若千不同走向的石墙,将众多房址和空穴划分成20余处相对独立的院落,由高到低呈阶梯状分布。院落之间多有一条共用的院墙。
大城内发现两条南北向主干道,其中一条通向中心院落。中心院落南部建有石砌关门,关门向两侧石墙凹进20~30厘米,用厚3~6厘米、长15厘米左右的石片错缝叠砌而成。关门南段两侧的地面上各安放一块凿有圆窝的石块,窝内磨痕明显,当为安放门轴所用的门白石。因此推测关门当时可能装有双扇开启的大门。门道大体呈南北向,长5.8米,宽1.2~1.4米,清理前用竖立的石板层层封堵。地面铺砌石板,踩踏痕迹十分清晰。城内东西向通道只存于遗址南部,发现有两条,南侧一条破坏较甚。
城址内的房址有双圈石砌房址、单圈石砌房址及半地穴式房址三类,其中以双圈石砌房址数量最多,单圈石砌房址次之。石砌建筑遗迹基市上分布在同一平面,仅在大城东部坡底地区堆积较为复杂有叠压、打破现象。双圈石砌房址平面呈双圈圆形,直7~10米。墙体均用石块砌筑,直接从地面起建,不设基槽。砌石之间有的用草拌泥粘合,有的直接垒砌,有的墙体为土石混筑,部分墙体壁面发现有抹泥现象。内圈为居室,室内有泥土筑成的居住面,基本保持水平,且较为平整,个别抹有白灰面。居住面上有用火痕迹,并留有陶罐、高等器物残片。柱洞发现极少。居住面一般不止一层,多者达三四层。内圈与外圈间为回廊一周,中间多有隔墙。回廊内发现局部经加工的硬面,但与室内居住面不同,平面不是水平的,有烧烤用火痕迹。有的房址内墙用直径不足10厘米的小石块垒砌,在室内墙脚处也粘贴一圈同样的小石块,石块间掺和泥浆,堆积在居住面周围。个别房址外墙只砌筑一部分,呈半圆状。在房址的南侧或东南侧,发现有台阶状砌石,其上踩踏痕迹明显,可能为出入房址的通道。单圈石砌房址一般作为双圈石砌房址的附属建筑出现,平面呈圆形,直径3~5米。室内为居住面,踩踏平整坚硬。有的居住面上遗留有陶高、罐等残片。少数房址的南侧另接一半圆形建筑,个别半圆形建筑的外侧保存一块凿有圆窝的砌石,应为门臼石。
遗址内窖穴平面多为圆形,直径1~2米,直壁,穴壁用石块砌筑。有的一侧依托自然山石的陡壁,其余部分用石块砌筑。较大的窖穴,底部加工成硬面,有的垫土,有的抹草拌泥。部分窖穴底部发现有I~2个柱洞。窖穴内出土有陶器残片及石器等。城址内还发现有少量灰坑,较浅,平面不甚规则。
小城
三座店石城遗址小城四周都环列着石筑的城墙,但与大城相邻的西城墙构筑十分简便,其南段仅以一排列石作为彼此之间的界限。南城墙的西端直接与大城的东墙相连接,在南墙上现存一处缺口,这里正值山水排泄口,基岩裸露。在小城的东、西、北面共发现半圆形马面10个。南城墙上不设马面,在墙根处发现两具人骨,相距10米,皆头东脚西,仰身直肢,紧靠墙根放置。总体来看,小城无论城墙和马面较之大城都比较矮小简陋,砌墙的石块仅一层,马面的体量也小了许多,有的直径约2米。城内空置地增多,残存的建筑基址只有5处。
综述
三座店石城遗址内出土陶器、石器、骨器、玉器等遗物数百件,其中陶器、石器为大宗,骨器相对较少,玉器最少。
陶器
陶器以灰陶为主,分夹砂陶和泥质陶两大类。夹砂陶有灰、灰褐、红褐等色,器型有鬲、甗、罐、瓮、罐形鼎等。泥质陶有灰、灰黑等色,器型有鬲、尊、钵等。陶器纹饰以绳纹、绳纹加划纹为主,还有少量附加堆纹戳印纹等。
石器
石器有磨制、打制两种。磨制石器多不甚精细,许多为粗经打磨的半成品,器型有斧、磨石、磨棒、刀、罄等。打制石器相对粗糙,器型有铲、饼形器等。
骨器
骨器数量不多,种类有锥、簪、卜骨等。
岩画
三座店石城遗址遗址内还发现岩画3幅。第一幅为双漩涡纹,局部压在石墙之下;第二幅为双漩涡纹和折线条纹组成的人面(或兽面)纹,刻在通道中央的一块基岩上;第三幅是一块由密集圆窝组成的图案。依据岩画在遗址中的埋藏层位,可以确认这些岩画的作画时间至少与房址同时期或更早。
另外,遗址中还发现两枚刻有类似文字符号的陶片,每片一个字符,作上下结构,具有典型的表意特征,如此成熟的文字类符号,是一个重大发现。
三座店石城遗址规模大,保存完整、布局清晰,对于研究夏家店下层山城性质、辽西地区早期国家的出现及青铜时代的聚落考古等考古领域来说,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对于深层次的多学科后续研究将起到带动全局的作用。
三座店石城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被评为2006年度全国有代表性的六大考古发现之一。
三座店石城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获得2006~2007年度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奖三等奖”。
2013年3月5日,三座店石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座店石城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初头朗镇三座店村西北。
自驾:自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人民政府开车前往三座店石城遗址,路程约34.5千米,用时约4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