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07 20:46
唐三彩双峰骆驼俑,搭挂着兽面纹饰的驮囊,丝绸和水壶也都安放就位,它引颈张口,后肢直立,前腿略弯,仿佛刚从卧姿直身而起,仰天长嘶,准备踏上西归的征途。恍惚间,长安城里喧闹的东、西市,驿站旁酒巷里巧笑的胡姬仿佛在你身旁铺张开来,你就在大唐盛世的气氛里,去感受异域与东方的传奇。
双峰驼基本信息
【文物原属】:
文物简介
高87cm。
驮囊上所饰脸谱图案,过去通常称作虎面纹。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四云:“突厥事祆神,无寺庙,刻毡为形,盛于皮袋,行动之处,以脂苏涂之。”姜伯勤先生认为“盛于皮袋”当与驮囊上的图案有关,故此图案不应称作虎面纹而应当称为火祆神。
由长安通向西域的丝绸之路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交通纽带,具有“沙漠之舟”美誉的骆驼既是往来商客的坐骑,又是商品物资的运载工具。三彩骆驼引颈张口,四肢作行走状,生动地再现了丝绸之路上驼队不畏艰险、长途跋涉的真实景况。此骆驼形体高大,神情刻画准确,釉色明亮,堪称唐代大型动物雕塑的佳品。
收藏故事
这件三彩骆驼由郑振铎先生捐赠故宫博物院。当年,郑先生对它爱不释手,然而卖家12两黄金的要价令只有10两黄金的郑先生只能欠债购买。1952年经周恩来总理批准,由国家代还欠债,才使得这件国宝真正回到人民的手中。
唐三彩骆驼基本信息
【名称】:唐三彩骆驼
【类别】:陶器、唐三彩
【年代】:唐代
【文物原属】:
【文物现状】: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文物简介
高78.5cm。
骆驼为双峰驼,两目圆睁,张嘴嘶鸣,直立于托板之上。头、颈、双峰及鞯施釉,双峰、头、颈部为褐色,鞯(jiān音肩)则绿、褐相间。最外缘似流苏装饰,其内为一串连珠纹,再内为菱形纹。身及四足素胎。
鞯是指衬托马鞍的垫子。
骆驼分单、双峰两种。双峰骆驼产于中亚及我国。最迟在东汉时期,四川汉画像砖上已有表现。隋唐时期,伴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骆驼逐渐成为艺人工匠喜爱的表现题材,这种偏好也反映在唐三彩的制作中。
三彩骆驼基本信息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三彩骆驼,唐,高86厘米,宽61厘米。
主要介绍
骆驼双峰,峰一左倾,一右倾。通体以褐色釉为主,间施绿、白、黄诸色,深浅变化不同。骆驼昂首,两峰之间搭挂驮囊,上饰兽头,囊袋两侧挂有丝束、水壶、扁平壶、水囊等物。从造型与装饰手法分析,可能为盛唐开元、天宝年间洛阳地区的作品。
三彩载乐骆驼俑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骆驼是丝绸之路上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西亚和中亚的珠宝、织毯、香料、葡萄、苜蓿、石榴、蚕豆、胡桃等,在骆驼的背上经沙海戈壁,被引进大唐中土。西域各民族的乐器如琵琶、箜篌、五弦、横笛,舞蹈如胡旋舞、胡腾舞、拓枝舞等亦传入内地,佛教、景教、伊斯兰教文化也更广泛地传人。它们与汉民族的文化互相融汇,使华夏文明在唐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气。
咸阳博物馆现藏一件唐代三彩单峰驼 (如图),保存完好,光彩鉴人,1973年出土于咸阳渭城区药王洞村北约400米处的契苾明墓中。契苾明为唐初著名的少数民族将领契苾何力之子。《魏书》记载,契苾氏为高车六姓之一,是曾活动于伊吾以西、焉耆以北的的阿竭田山一带的著名部落。单峰驼体态雄健,驼峰高耸。通高82厘米,施赭、黄、乳白色釉,引颈昂首,作张口嘶鸣状。唐墓出土三彩中,双峰驼居多,单峰驼少见,而保存完整,形体高大者,全国仅此一件,为三彩极品,弥足珍贵。单峰驼主要生活于印度、阿拉伯半岛及北非,不见于中国内陆。三彩单峰驼能在咸阳契耆氏墓出土,说明它是唐代中外贸易的产物。自西汉张麝骞出使西城,由长安通往中亚、西亚以至阿拉伯半岛以西的陆上通道,发展成为著名的丝绸之路。十六国以来。丝绸之路几度萧条。到唐代,才又出现空前的盛况。
经济的繁荣,国力的强盛,使唐王朝 在国际上有很高的声望。西亚、北非地区 许多国家的使节、商贾、贵族、学者、艺 术家、僧侣经常入唐贸易和访问。和唐王朝通使的国家就有70多个,朝廷设置鸿 胪寺来接待各国使节和宾客,设置商馆以 接待外商,设置互市监、市舶司掌管对外 贸易。太学中有为数众多的外国遗唐使,官府亦有胡人供职。阿拉伯人、波斯人在唐长安城长期经营职店、珠宝店、胡食店、酒店等。同时,中国发明的罗盘针、火药、造纸、印刷术、丝绸、瓷器、茶叶、闹钟也在骆驼的背上被带到了西业。这些伟大的发明再经阿拉伯人的传播,至公元12至l 3世纪进入了欧洲,它们被欧洲人用于科技、文化、航海、军事和社会生活之中,从而对文艺复兴之后的西方世界产生了长达几个世纪的广泛影响。
中亚撒马尔罕发现的唐代铜镜、铜钱、丝织品、三彩、伊拉克底格里斯河西岸的沙玛拉遗址出土的大批中国陶瓷,北非福斯特(开罗古城)遗址中出土的唐代青瓷,就是丝绸之路上唐王朝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考古学证据,反映了当时中国商品远销域外的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