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1-23 09:44
三条石地区指的是南、北运河以及河北大街构成的三角地带,占地面积约730余亩。这里水、陆交通便利,是天津早期商贸繁华之地。新中国诞生后,三条石地区工业才得以恢复和发展,成为天津市乃至华北地区机器工业的有生力量。
1860年前就出现了为船家、商客服务的打铁匠人,之后,第一家手工作坊——秦记铁铺在此“定居”,成了最早的铸铁手工作坊。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内战,物价飞涨,货币贬值,三条石地区铸铁、机器业极度衰退,奄奄一息。新中国诞生后,三条石地区工业才得以恢复和发展,成为天津市乃至华北地区机器工业的有生力量。
元代,随着漕运的发展,天津的经济就以沿河贸易为特点日渐发达,三岔河口一带成为天津的经济中心。 三条石地区正与这一地带毗邻,受其影响,1860年前这里出现了为船家、商客服务的打铁匠人,他们季节性地在此聚集。1860年以后,第一家手工作坊——秦记铁铺在此“定居”,是最早的铸铁手工作坊。
1900年,天津开埠后,受外来资本主义势力的影响,三条石地区铁业出现了为国外租界的建筑设施服务的铁工制造。截至1914年三条石铁工作坊达10多家。
1915至1930年,三条石地区铸铁、机器业发展到兴盛时期。最初的加工配套生产逐渐明显的分为两业——铸铁业和机器业。许多铁厂扩大生产规模,在本市和外地设立分号。例如:当时颇有名气的郭天祥机器厂曾在山东济南、河南安阳建立分号扩大经营。到1937年前,三条石“两业”工厂达300余家,成为当时有名的“铁厂街”。
“七·七事变”后,三条石地区“两业”的自身发展受到破坏。为了维持生产,一些厂家被迫改产,接受日商的加工订货,大部分厂家停工,生产日趋衰落。
三条石历史博物馆,是以三条石地区民族铸铁机器制造业发展史为基本陈列内容的地方专业性博物馆。展览以翔实的史料、丰富的文物和照片,生动形象地概括介绍了三条石铁工业作坊兴起及其特点;记叙了三条石地区铸铁机器业兴衰的历史过程;较典型地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艰难缓慢发展的历程。1959年9月27日正式开馆。周恩来亲笔为馆提名。
为了让历史更好地为现实服务,激发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热情,建馆以来陈列内容曾多次进行修整补充。三十多年来,接待了国内外观众达600多万人次。
1991年天津市文物主管部门拨专款对三条石历史博物馆福聚兴机器厂旧址进行修缮。天津市保留下来的反映民族机器业发展变化历史的遗址,恢复了原貌并通过实物资料再现了三条石“两业”缓慢发展的史实。
陈列的主要内容有:前柜房、后柜房、锻工棚、机加工车间等。占地面积630平方米。 三条石地区铸铁、机器民族工业发展史和福聚兴机器旧址陈列,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记述了近九十年三条石地区铸铁、机器业形成、发展、衰落的历史。
八十家铁铺挤窄三条石
据介绍,清代中期以前,南北运河的船只运载的铁器,一般都在三条石地区交换,因此这里也就形成了一个商业较为繁华的地带。等到三条石地区发展起来后,这里云集了众多的铁匠铺,并在20世纪30年代成为天津乃至华北地区颇具影响的机械制造及铸铁业的中心地区。
那么,这么繁华的机械制造中心地区究竟有多大?经历史工作者专门研究:三条石的长度,最后确定为1.6米,加之道路两旁的土道,估计宽度应该在一丈左右。在1935年《大公报》关于这一地区的报道中,也可以找到三条石大街的大致范围:“在这条街长不过里许,街宽亦仅及丈,道路坑坎,尘土飞扬”的三条石大街上,“大小铁厂、铁铺,一家密接一家”,共有80多家。由此可见,在这条丈宽、1里长的道路两旁,云集了天津近代民族铸铁、机器、五金业的全部。
秦记小作坊敲出大文章
三条石地区铸铁业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但最早来到这里的铁匠铺却是在1860年。在三条石博物馆里,记者看到了一幅秦记铁铺劳动场面的图画,这幅画是后人根据想象画的。从画面上看,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家庭手工业作坊。在这幅图的下面是一口铁锅的照片,据介绍,这就是当年秦记铁铺生产出来的铁锅。仍收藏在三条石博物馆。随着岁月的流逝,这口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铁锅身上,已经披上了厚厚的一层铁锈。
秦记铁铺是三条石地区的第一家铁铺。甚至可以这么说,正是这家家庭手工业作坊“定居”三条石,拉开了三条石地区民族铸铁业兴起的序幕。三条石博物馆王延良馆长介绍,秦记铁铺本来是个“行炉”,所谓“行炉”就是沿街叫卖,生产家庭用的铁器的小商人。
由于三条石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其商业的初步发展,吸引了一些小铁匠铺来到这里。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首先在三条石生产的主要的产品就是铁锅。在秦记铁铺里,不但秦玉清本人直接参与生产,就连妻子和孩子也披挂上阵,而在铁匠铺里的学徒工则是他的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