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13 10:05
三索锦蛇是游蛇科锦蛇属动物,背面浅棕色、黄棕或灰棕色,在眼后及眼下方有3条放射状黑纹而得名;顶鳞后缘有一黑横斑纹,两端止于两口角;体前端有宽窄不等的黑索,背侧1条较宽,中间1条较窄,腹侧1条不完全连续,此黑索向体后延伸时,色变淡,至体中段渐消失。腹面淡棕色,散有淡灰色细斑,腹鳞两端密布灰色点斑。
体背面红褐色或浅棕黄色,身体前段两侧各有两条黑色纵线,有时不规则地断裂。纵纹从体中段开始模糊,逐渐消失于体后段。腹面浅褐色,或散有灰色点。头颈之间有一较细的黑色横线,眼后及眼下有3条放射状黑线,是该种的典型特征,故名“三索”。第一、二索向下、后下方延伸,常达下唇鳞,有的止于口裂;第三索向后上方,沿顶鳞侧缘延伸,有的止于顶鳞后缘,有的继续向颈部延伸约1个头长距离。枕部顶鳞后缘具1条黑色横纹(枕纹),占1-2枚背鳞宽,两侧向下延伸至头腹侧。第三索与枕纹相接或交叉。
体型中等偏大,观察标本最大全长雄性1810(1502+308)毫米,雌性1933(1610+323)毫米。头略大,与颈区分较明显。眼大小适中,瞳孔圆形,躯尾修长适度。颊鳞1枚;眶前鳞1枚(或一侧为2枚),眶后鳞2(3)枚;颞鳞2(3)+2(3)枚,或1+2、2+1枚;上唇鳞9枚(4-2-3、3-3-3式)或8枚(3-2-3式),少数10枚(4-3-3、5-2-3式);下唇鳞8~11枚,前4~6枚切前颔片;颔片2对。背鳞21-19-17行,中央5~9行弱棱,其余平滑;腹鳞200~245枚;肛鳞完整;尾下鳞72~100对。上颌齿每侧22枚。
栖息于海拔300~1400米的平原、丘陵、山区河谷地带。常见于山坡草丛、甘蔗地、公路边。以小型哺乳动物、蛙、蜥蜴、鸟等为食。受惊扰时,常张开大口,体前段侧扁并弯曲呈“S”形。遇敌害时有“假死”习性。卵生。
在中国分布于香港、广东、广西、福建、贵州、云南。中国以外分布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尼泊尔、缅甸、老挝、柬埔寨、孟加拉国、新加坡、印度、不丹。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1年 ver 3.1)——无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