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纲领八条目

更新时间:2023-12-22 10:37

三纲领八条目是指朱熹在他所著的《大学章句》中,《大学》提出的“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者,“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项。后人称之为“三纲领八条目”,简称“三纲八目”。

简介

中国宋明理学家对<礼记·大学>的中心论点所作的概括。朱熹在他所著的<大学章句三纲领八条目”,简称“三纲八目”。三纲领八条目成为后世封建政治伦理哲学的重要内容。《大学》本身对“格物”、“致知”未作解释,朱熹认为这是原文有阙佚,于是补撰<格物致知传>一章,简括地表述了他自己的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给《大学》增添了原来没有的哲学内容。此后,在理学内部的不同派别之间,以及理学家和反理学的思想家之间,围绕“格物致知”问题展开了争论,在客观上促进了理论思维的发展,丰富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哲学史。

三纲领

明德是任何人都禀受于天,至灵而不污染的本性,它能够与天地相沟通。“明明德”是肯定人类与生具有灵明的德性,要加以彰明,使之自觉。人之行善避恶,并非社会规范所外加的义务,却有内在本然的基础。道德实践的价值是由内而发的,人性是向善的。

亲民是在明晓自身本性的善德之后,帮助其他人去除污染心灵的东西,使他们同样能够达到与自己同样心灵纯洁的境界。觉悟“明明德” 此一天生能力之后,就须 “亲民”,亲者新也,日新又新,使自己无时无刻不在行善之途上前进。人生的一切变化生灭,唯有在遵循内心向善的要求、日新其德方面,可以永远做个新人。

至善是指心灵获得最大程度的自由,达到自然与事物发展相统一的境界。“明明德”和“亲民”的一切方向是“止于至善”。以“止于至善”为方向或目标,等于是永无止境的期许。 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八条目

格物,就是要求人们亲历其事,亲操其物,即物穷理,增长见识。在读书中求知,在实践中求知,而后明辩事物,尽事物之理。

致知,就是求为真知。从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如一面镜子,本来全体通明,只被事物昏蔽,暗淡不清,逐渐擦去灰尘,使恢复光明,有了真知。所谓知,指道德意识而言,知既至,则能明是非、善恶之辨,闻见所及,胸中了然。物格而后知至。

诚意,就是要意念诚实。知既尽,则意可得而实,发于心之自然,非有所矫饰,自然能做到不欺人,亦不自欺,在“慎独”上下功夫,严格要求自己,修养德性,知至而后意诚。

正心,就是要除去各种不安的情绪,不为物欲所蔽,保持心灵的安静。意不自欺,则心之本体,物不能动,而无不正。心得其正,则公正诚明,不涉感情,无所偏倚。故意诚而后心正。

修身,就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只有自身的品德端正,无偏见,无邪念,才能为人民所拥护。修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功夫的落脚点,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始发点。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

齐家,就是要整齐好自己的家庭,只有教育好自己的家庭成员,才能教化人民。

治国,就是要为政以德,实行德治,布仁政于国中。君主要像保护初生的小孩那样保护人民,以至善之德教化人民,使人民除旧布新,日新又新。统治者要使仁、敬、孝、慈、信的仁爱之风充满全国,国治而后天下平。

平天下,就是要布仁政于天下,使天下太平。平天下最重要的是要求君主具有“洁矩之道”,即以度己之心度人的高尚崇高品质,作为人民的榜样。由于平天下是多方面的,这就要求君主尊老兴孝,敬长兴悌,恤孤爱民,布行仁政。君主要实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坦诚至公,以德为本,举拔贤臣,提倡忠信,开源节流,以义为利,如此则能臻天下太平的境界。

详解

三纲领

《大戴礼记·保傅》中说:“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白虎通·辟雍》说: “十五成童志明,入大学,学经术”。由此可以推知,古代大学的起止年龄可能是15岁或“束发”即20岁左右,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传统的礼义文化。《大学》主要讲的就是15岁以上 即古代大学阶段,教育目的及教育程序的问题。

大学》一开篇便开宗明义,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强调大 学教育的三个目标是“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三纲领” 。

“明明德”,就是把人天生的固有善性发挥出来。所谓“明德”就是善性。由于《大学》是 儒家思孟学派的作品,思孟学派认为人性善,因此,他们主张大学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发扬人固有的善性。

“亲民”,就是推己及人。南宋朱熹在给《大学》做集注的时候,把“亲民”写作“新民” ,释义为推己及人,使人“去其旧染之污”,重做新人。儒家向来主张修己是为了安人的, 因此大学教育的第二个目的就是“亲民”。

“止于至善”,就是“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 人交止于信”。这是大学教育要达到的最高目标,它要求所有的人都能在道德修养上达到至 善至美的境地,从而使整个社会道德趋于完善。

《大学》的“三纲领”是从“明明德”到“亲民”到“止于至善”这样一个由低级到高级, 由个体到群体到社会的层层递进的完整体系,它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达到德 政礼教目的的施教主张。

八条目

为达到“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的目的,《大学》提出了八个具体的步骤。即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说: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 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 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 治而后天下平。

格物、致知被认为是“为学入手”或“大学始教”,一般认为它是对事物的研究和获得真理 的过程,在此,主要重点强调的是儒家传统文化典籍的学习与研究。

诚意、正心,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守信、公正、不偏不倚。

修身是指从知识到品行的全面提高,是知识修养与品德修养的和谐统一,是人良好的综合素质的养成,它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

齐家是指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它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大学》说:“其 家 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又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大学 》把家教与国治自然地、顺理成章地联系到一起,充分体现了儒家政治伦理化、伦理政治化 的一贯特点。

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合乎逻辑的扩大和延伸。儒家一贯提倡在家庭教育中要做到,子孝、 弟悌、父慈,倘若每家都做到了孝、悌、慈,也就自然能够实现国治、天下平了。因为“孝 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大学》所提出的“三纲领”和“八条目”具有强烈的伦理性和人文色彩,它着眼于个人道德和社会道德的完善,反映了儒家传统文化的突出特色;另外三纲领和八条目都有极强的系统性和逻 辑性及可行性,它们对汉以后的官学私学皆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古代高等教育制定教育目的、指导学生修身、治学的指南。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