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芒草

更新时间:2023-05-18 21:09

三芒草(Aristida adscensionis L.)是禾本科、三芒草属一年生草本植物。须根坚韧,有时具砂套。秆具分枝,丛生,光滑,直立或基部膝曲,高可达45厘米。叶鞘短于节间,光滑无毛,疏松包茎,叶舌短而平截,膜质,叶片纵卷,圆锥花序狭窄或疏松,分枝细弱,单生,多贴生或斜向上升;小穗灰绿色或紫色;颖膜质,披针形,脉上粗糙,两颖稍不等长,外稃明显长于第二颖,中脉粗糙,背部平滑或稀粗糙,基盘尖,芒粗糙,两侧芒稍短;内稃披针形;薄膜质,6-10月开花结果。

形态特征

一年生。须根坚韧,有时具砂套。秆具分枝,丛生,光滑,直立或基部膝曲,高15-45厘米。叶鞘短于节间,光滑无毛,疏松包茎,叶舌短而平截,膜质,具长约0.5毫米之纤毛;叶片纵卷,长3-20厘米。

圆锥花序狭窄或疏松,长4-20厘米;分枝细弱,单生,多贴生或斜向上升;小穗灰绿色或紫色;颖膜质,具1脉,披针形,脉上粗糙,两颖稍不等长,第一颖长4-6毫米,第二颖长5-7毫米;外稃明显长于第二颖,长7-10毫米,具3脉,中脉粗糙,背部平滑或稀粗糙,基盘尖,被长约1毫米之柔毛,芒粗糙,主芒长1-2厘米,两侧芒稍短;内稃长1.5-2.5毫米,披针形;鳞被2,薄膜质,长约1.8毫米;花药长1.8-2毫米。花果期6-10月。

生长环境

生长在海拔300-1800米的山坡、黄土坡、河滩沙地及石隙内。

三芒草在新疆焉耆盆地的生境,通常以伴生种的地位参与以膜果麻黄驼绒藜、昆仑沙拐枣、沙蒿等为主要植被组成的平原沙质荒漠;以昆仑沙拐枣、琵琶柴木本猪毛菜、沙蒿、翅果霸王等为主要植被组成的平原砂砾质荒漠;以中麻黄、驼绒黎、无叶假木贼合头草等为主要植被组成的山地砂砾质荒漠;以中麻黄、琵琶柴、木本猪毛菜、骆驼蓬等为主要植被组成的山地砾石质荒漠,并在农区的相关区域也有一定数量的生长。同时,三芒草的自然分布通常又具有很大的随机性、流动性和不稳定性,由于其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其自然分布常受自身结实的种子数量、质量、休眠以及区域内风向大小、温度、降水等因素的影响,往往在某些区域当年形成了良好三芒草片层,而第二年却稀有三芒草的分布,那些稀有三芒草分布的区域,某些年份却能形成较好的三芒草片层;仅在一些水分条件稍好、气候条件相对稳定、受自然因素扰动较少的局部区域能形成连续多年的三芒草片层。

分布范围

广布于全世界温带地区。在中国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河南、山东江苏

生长习性

三芒草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4月下旬至5月出苗,6月上、中旬可孕穗,中,下旬抽穗、开花,8月下旬至8月结果,9-10月落果,枯黄。三芒草株丛分蘖节接近地表,侧枝由主杖成锐角方向发出,在地表形成不太紧密的株丛,属疏丛型禾草。其根系浅,在宁夏中卫沙坡头,沙丘上生长的三芒草平均高39厘米,丛幅62厘米×62厘米,根深22厘米,根幅122厘米,主要根深20厘米,主要根幅20厘米。在内蒙古乌拉特中旗,生长在低平地棕钙土上的三芒草,须根纤细,有细沙套保护,须根一般不超过8条,分布在10厘米土层以内。根系分布深度差异可能与土壤松紧度相关。

主要价值

三芒草须根可作刷、帚等用具。

三芒草是山羊、绵羊、骆驼和马均喜食的牧草。在夏、秋、冬季各种牲畜均采食,三芒草在较幼嫩的抽穗期营养价值较高,含有丰富的粗蛋白质和胡萝卜素,这对幼家的生长均至关重要。缺点是粗纤维含量较高,而钙和磷偏低。到果熟期,粗蛋白质迅速降低,而无氮浸出物(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倍增。果熟期所含能量也偏低,其代谢能价只有7.09焦耳/千克干物质,相当于低等于干草的能量,三芒草属于中等饲用植物。

畜牧时间

三芒草在其颖果成熟期带芒的颖果外作变硬,基盘锐尖,会钻入放牧羊只的毛中,刺伤皮肤和口腔粘膜,也会钉入骆驼和羊蹄中,故在三芒草集中生长的牧地放牧时。应避开这个时期,以防受其伤害。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