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30 05:34
《三衢道中》是宋代诗人曾几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写山行所见景色和对旅途风物的新鲜感受。首句抓住黄梅时节无雨反晴的反常特点,表现了诗人出游的豪兴和天助人兴的愉悦;次句写浙西丘陵绵绵、溪流四布的地理特征,以及自己在小溪尽头弃舟山行的游程;第三句写山道上绿树如盖,仍然不减来时的浓郁;末句写黄鹂的鸣叫声给山中增添了无穷的生机和意趣,不但暗示了物候的变化,而且展现了诗人欢快喜悦的心情。全诗用转折、回旋、递进手法,轻灵质朴的笔触,把一次平凡的出游写得妙趣横生,余韵不绝,耐人寻味。
三衢道中⑴
梅子黄时日日晴⑵,小溪泛尽却山行⑶。
绿阴不减来时路⑷,添得黄鹂四五声⑸。
⑴三衢(qú):山名,在今浙江省衢州市境内。道中:路上。
⑵梅子黄时:梅子由青变黄成熟的时候,指农历五月里。日日晴:连日晴天。
⑶小溪泛尽:乘船到了小溪的尽头。泛,泛舟,划船。尽,完,这里指小溪的尽头。却:又,再。山行:走山路。
⑷绿阴:绿色的树阴。不减:没有减少。意思是“不少于”“差不多”。
⑸添得:增加了。黄鹂(lí):黄莺。
梅子黄熟时却天天晴朗,我乘着小舟一直来到溪水的尽头,又步行上山。
路边的绿阴与我来时的路上一样浓郁,只是多了黄鹂鸟几声清脆的鸣叫。
此诗大概是曾几任江西、浙西提刑时所作。春末夏初之际,诗人往返于衢州的道路上,对沿途风物颇有感受,遂咏成这首清新活泼的小诗。
这是一首纪行写景的绝句,写的是诗人行于三衢道中的见闻感受。以绝句纪行,因篇幅所限,不能铺叙,全看熔裁组织的功夫。此诗属于散起散结体,即不用对句,以散行造成流走的气势,这与纪行的题材颇为契合。但诗人为避免叙事的平板散缓,又着力斡旋笔意,通过诗意的层层转折,将一次普通的行程写得情趣盎然。
首句“梅子黄时日日晴”点出季候和天气。梅子黄时,正值江南初夏季节,这段时期常常阴雨连绵。柳宗元《梅雨》:“梅实迎时雨”,赵师秀《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均可证。“梅子黄时”与“日日晴”之间实际上暗藏一个“却”字,诗人于“梅子黄时”出行,最怕遇雨;可是天公作美,竟然“日日晴”,惊喜之情即于转折中曲曲传出。这里说“日日晴”,一方面是强调今年黄梅季节天气的特殊;另一方面则是以天气的晴和,为下文写旅途风物的清新张本。次句“小溪泛尽却山行”,明点“道中”。衢州地处浙江上游,境内多山,所以道途兼有水陆。诗人泛舟小溪,溯流而上,当不能再行进时,便舍舟登陆,循着山间小路继续前行。“却”字含有转折意味,它把诗人由水转陆时的新鲜喜悦感细微隐约地表现出来了,亦可见其游兴之浓。这句叙行程,“山行”二字启下三、四句,写三衢道中所见所闻。
第三句写“山行”,先用“绿阴”二字展现一片清凉、宁谧的境界,令人神清气爽。末句出人意料地用“不减来时路”打了一个回旋,读者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诗人在不久前已经循着与这次相反的方向,经过三衢道中一次,这次是沿原路回去。绝句贵简,诗人不去追述“来时路”的情景,只是顺便在这里点出,并与这次返程所见所闻构成对照,以突出此次旅途的新鲜感受,在构思和剪裁上都颇见匠心。山路上,夹道绿阴,似乎和来时所见没有什么两样,但绿阴丛中,时而传来几声黄鹂的鸣啭,却是来时路上未曾听到过的。万籁俱寂而偶有声音作反衬,就更显得幽静。此诗后两句的言外之意,正是“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这“不减”与“添得”的对照,既暗示了往返期间季节的推移变化——已经从春天进入初夏,也细微地表达出旅人归途中的喜悦。本来,在山路上看到绿阴繁翳,听见黄鹂鸣啭,可以说是相当平常的事,如果单就这一点着笔,几乎没有什么动人的诗意美。一旦在联想中织进了对“来时路”的回想和由此引起的对比映照,这就为本来平常的景物平添了诗趣。
出游的一般情况是乘兴而往,及至踏上归途,便力疲兴减。此诗用转折、回旋、递进手法,把一次平凡的出游写得妙趣横生,归时景物比来时更美,归时游兴比来时更浓。这首纪行诗看似平淡无奇,读来却耐人寻味,其原因即在此。
清代王相《增补重订千家诗注解》:此春暮出游,初夏而返之诗也。当黄梅之时,不雨而连晴数日,泛小舟而回。溪水尽处,舍舟而行山路也。绿树阴浓,不减初来之路,更有黄鹂巧啭于深林,比来时更添幽趣也。
中国诗学研究会常务理事蔡义江《绝句三百首》:几乎所有诗词,说到“梅子黄时”,总是下雨的。现在偏遇到“日日晴”的难得好天气,行走在郊外,不会遭受风雨泥泞之苦,自然是感到格外高兴的。此诗就是写晴日出行的愉悦心情。这种情绪从次句中已经表露出来了:先乘船泛溪,溪流到头了,便又弃舟登岸,继续走山路,可见兴致之高。晴日出行,若是阳光直照,难免出汗疲倦,好在一路绿树成阴,令人感到十分舒适。“不减来时路”,既已说到了回程,回过头为来时也一路“绿阴”的环境作补笔,设想周到。现在,非但景色依然,还增“添”了黄鹂鸟不时响起的悦耳歌声。这样写,就能将惯常对黄梅季节的感受推陈出新了。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志熙《宋诗一百首》:首句诗最自然。诗中明季候之语,但不是单纯交代季候、时节,而是要引出情景。此诗所写为山行一日之时,然作者却从写季候入手,写整个黄梅熟时的气候,这样能增添全诗的气象,使实景中有虚境。另外,梅子黄时,以下雨日子为多,俗呼黄梅雨,此诗所写却是“梅子黄时日日晴”,这在意境上也有新意。次句写水涉山行的行路经历,先是顺小溪泛舟而上,到溪水尽头,就舍舟改由山路前行。诗人仅用七字就很省劲地叙出一路行程。第三句是说山行仍然是绿阴道中,只是山中多鸟,时时听到黄鹂的鸣声,此为适才小溪泛舟时未见之景。三、四句不仅写景优美,而且恰合初夏季节特征,与首句相呼应。此诗亦可视为诚斋体先声,白描写景而能灵活新奇。
曾几(1084—1166),字吉甫,号茶山居士,河南(治今河南洛阳)人,其先居赣州(治所在今江西赣州)。入太学,后任将仕郎,赐上舍出身。南宋初,提刑江西、浙西。主张抗金,为秦桧排斥。后官至敷文阁待制,以左通议大夫致仕。谥文清。论诗与吕本中相类,亦主活法与顿悟。陆游曾师事之。有《茶山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