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8-30 16:58
上亳城址,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垣曲县王茅镇上亳村村东50米,占地面积120万平方米。
上亳城址为战国至汉(前4世纪—1世纪)的一处城址。
1953年,在开凿王亳水渠时,上亳城址的土层中挖出古代兵器一铜箭头等。
2002年,为配合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上亳城址进行考古发掘,第Ⅰ发掘区开探方18个,发掘面积450平方米;第Ⅱ发掘区开探方32个,发掘面积800平方米。
2003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上亳城址进行考古发掘,第Ⅲ发掘区开探方22个,发掘面积550平方米。
上亳城址整体呈长条形,南北长400米,东西宽300米,占地面积120万平方米,分布于平地,整个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呈台阶状,高差约1米,其南为断崖;分东西二城,存北墙、南墙、东墙,中墙为二城合用,北墙长1530米,南墙880米,东墙890米,中墙600米,西城墙西段有部分残留,残长26米,残高1.5米,厚约3米,城基宽近15米,夯土层厚0.04米—0.15米,夯窝直径为0.07米。
上亳城址出土以陶器为主,陶器以生活用具为主,有夹砂灰陶绳纹、泥质灰陶陶片、麻点绳纹瓦片,红烧土、铜镞等,花纹图案有弧边三角纹、横杠夹点纹、勾叶纹、多道弧线纹等,主要饰于钵、盆类器物的上腹部,器形有尖底瓶、盆、钵、罐、瓮、釜、器盖等,其中盆类器占37.6%,钵类器占31.2%,尖底瓶占5.4%,夹砂罐占25.5%,另有少量石器、骨器、蚌器等。
上亳城址文化遗存丰富,分布有仰韶早期、庙底沟期、仰韶晚期、庙底沟二期、龙山时期和东周时期的遗迹和遗物,其中以新石器时期文化为主,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文化遗存,对研究垣曲盆地新石器时期文化具有重要价值;上亳城址出土的陶器,对陶器的生产,制陶业的研究,包括陶土的选择、坯体的成型、整形和装饰以及最后的烧造凹对复原战国早期至汉代(前4世纪—1世纪)人类的社会生活与生产具有重要价值。
1995年,上亳城址被垣曲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垣曲县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6年6月6日,上亳城址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西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8年11月20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上亳城址保护范围:以上亳城址保护标志石碑为中心,向东延伸275米,向西延伸522米,向南延伸320米,向北延伸1413米;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为界,东、南、西、北各向外延伸100米。
战国初期(前4世纪),垣曲属魏国,魏文侯率先实行变法,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封建经济,使魏国迅速成为有实力的大国。魏初都运城安邑,后都河南开封,垣曲占据重要的战略位置,建立上亳城址以守之。《垣曲县志》记载,垣曲县城是北魏年间迁往古城,亳城作为垣曲最早的县城有近千年的历史,县名也曾一度被改为“亳城”。上亳城址是汤王屯兵誓众之地。《广舆记》云:“垣曲有汤誓地,周围百四十余步,民不敢耕其地,古碑尚在。”
地理位置
上亳城址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垣曲县王茅镇上亳村村东50米,居黄河支流亳清河东岸,东南为小赵遗址,西南隔河为宁家坡遗址,东南为古城东关遗址。
交通
运城市——机场大道——S75侯平高速——G3511菏宝高速——849县道——335省道——上亳城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