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25 16:07
上寮村隶属于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位于沙井街道东部,距街道办事处约2.5千米。相邻自然村有黄埔村、南洞村、万丰村、上星村。始建于明朝中期。据族谱记载,新桥曾氏始祖曾仕贵第十二代孙曾寿仁,初居新桥下西村(今新二村),因兄弟多,发展空间不够,迁到此地。后来,曾熙徳携子孙到此地居住,先建“善庆围”后立村。上寮河发源于沙井屋山水库和七沥水库之间,自村南至村西流经该村,据说村西北原有一座石桥,叫永丰桥,后被埋在地下,地面尚有桥栏可见。
建村至明万历元年(1573年),属东莞县;明万历元年至清朝,属新安县。1914年,属宝安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属宝安县松岗、沙井、新桥、雍睦、凤凰联乡;1951年,属宝安县第四区上南乡;1958年10月,属超美公社;1959年,属沙井公社上寮大队;1979年1月,属深圳市沙井公社;1981年10月,属深圳市宝安县沙井公社;1983年7月,属宝安县沙井区上南乡;1986年10月,属沙井镇上寮行政村;1993年1月,属深圳市宝安区沙井镇上寮行政村;2004年,属沙井街道上寮社区。
传统经济以种植水稻、红薯、甘蔗、花生和养鱼为主。改革开放后,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房屋出租、集体经济分红、工资性收入。上寮村现有工业区3个,楼盘小区3个,工厂企业35家(厂房面积30万平方米)。2015年社区规模以上企业17家,年产值亿元以上企业6家,产值32.36亿元。4家大型购物广场、598间商铺、5家酒店,上寮农贸批发市场是深圳西部最大的农贸批发市场之一。
2015年末,户籍人口1429人,其中男性689人,女性740人;80岁以上51人,最年长者98岁(女)。非户籍外来人口约5万人。祖籍该村的港澳台同胞约2000人。祖籍该村的华人华侨100人,主要分布在新加坡。
村民主要有曾、潘、阮姓。据族谱记载,新桥曾氏始祖曾仕贵第十二代孙曾寿仁,初居新桥下西村(今新二村),因兄弟多,发展空间不够,迁到此地。后来,曾熙徳携子孙到此地居住,先建“善庆围”后立村。该村修有《上寮村志》,2005年曾礼谦编撰。
传统民居为广府民居,入门为厨房,接着是天井,过了天井是正房,正房后部是卧室,卧室有楼廊。三合土墙,房顶以杉木为梁、桁、桷。以天井、明瓦和墙上开一小窗采光,卧室光线很暗。20世纪80年代以后,传统民居被拆,新建楼房。村里存有3座祠堂、1座家塾、1座古庙、47处古民居。
熙徳祖祠,为三开间两进,占地面积200平方米,为砖石木结构,清水砖墙,石墙裙、墙角,船形屋脊,两面坡,灰瓦顶。祠堂大门上方“熙德祖祠”四个字的落款时间是清咸丰元年(1851年)。大门有楹联“麒峰献瑞;象岭钟奇”,横批“万派朝宗”。
廷用曾公祠,始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于2013年重修,占地面积200平方米,是宝安区第四批不可移动文物。
肖峰公家塾,三开间两进一天井,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
杨侯宫,坐西北朝东南,建于清光绪年间,三开间两进一天井布局,清水砖外墙,硬山屋顶。庙内供奉杨六郎。大门两侧刻有一副楹联:“跣足科头默遣神兵扶宋主;披肝露胆宏道妙施助王师”,横联是“威灵显赫”。杨侯宫于1985年重修。每年正月初一、初二、初三,村民都会去拜祭。
上寮舞狮形成于清朝末期,最初是由洪家拳和莫家拳传授。一队一般四五十人,一对狮子。舞狮活动一般在春节期间举行。每年重阳节,上寮村周边曾氏几千人在新桥村主事会的带领下,去福永工业区等地舞醒狮、舞麒麟。2000年,上寮村舞狮队参加了全国舞狮比赛。
特色传统食品有炒米饼、煎堆、芝麻花生糖。正月十五,用爆米花加红糖做成禾花团,又叫香丸,亲友互相赠送,结缘化怨;正月十九,打薄撑;清明时,用花生、绿豆、米糕、艾叶做成茶果、松糕;农历七月十四,做糖糕;过年时,吃烧鹅。
20世纪20年代,宝太公路就经过上寮岗。现有国道G107线广深公路、创新路、新沙路经过该村。1963年通电,1988年通电话,1989年通自来水,90年代末通互联网,2002年实现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村中有健身场地、足球场、篮球场、上寮社区公园、上寮广场以及上寮图书馆(藏书1000册)。上寮学校的前身上寮小学是一所村办小学,创建于1990年,2011年转制成九年一贯制学校。占地面积25918平方米。2015年,设9个年级、41个班,2138名学生、教职工131人。上寮金贝幼儿园,2015年在园幼儿约360人,教职工4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