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提拉

更新时间:2024-10-19 15:35

阿提拉(406年—453年),古代亚欧大陆匈人的领袖和帝王,被欧洲人称为“上帝之鞭”。

人物生平

共治时期

大约在406年,阿提拉出生。

432年,匈人各部落在鲁嘉(Ruga)的领导下完成统一。

434年,鲁嘉去世,他的两个侄子阿提拉和布莱达(Bleda)便继承他而统治匈人。

436年,阿提拉无情地谋杀他的胞兄(或说他胞兄在与拜占庭的战争里被杀),统治帝国后匈人部落的势力快速扩展,并开始与当时的东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二世相讨归还几个在拜占庭帝国庇护下的叛教部族。

437年,阿提拉和布莱达在马古斯(Margus,现塞尔维亚波扎雷瓦茨)会见了拜占庭帝国的代表团,在谈判后达成了一个十分成功的条约:拜占庭承诺归还叛教部族(这些部族曾经协助拜占庭对抗汪达尔人),并把以往每年对匈人的350罗马镑(约114.5千克黄金)纳贡增加到两倍,开放更多与市予匈人商人互市,并为每个被俘虏的罗马人支付8个金币的赎金。在签署条约后,匈人为巩固和加强他们的帝国,便由拜占庭的边疆撤向内陆地区。而狄奥多西二世便藉此机会,建立了君士坦丁堡的城墙,并沿多瑙河建立防御工事,增强了拜占庭帝国的防御能力。

在接下来的五年,匈人未有再对拜占庭帝国进行大规模进攻,而是转而向萨珊波斯帝国进攻。但是,当他们在亚美尼亚遭到萨珊波斯还击打败后,阿提拉便放弃征服萨珊波斯。

440年,匈人再次把注意力放到拜占庭帝国,并屡次侵扰多瑙河北岸的商人市。阿提拉指责拜占庭人未履行他们的条约,更声称马古斯的主教亵渎了在多瑙河北岸的匈人皇家坟墓,要胁要再次进攻拜占庭。阿提拉率领匈人横渡了多瑙河,把伊利里亚地区(今巴尔干半岛西部地区)和色雷斯地区彻底摧毁,还包括了省会费米拉孔。匈人一直攻打到马古斯,在匈人正与拜占庭人相讨交出主教的条件时,该名主教出逃并放弃了此城。

狄奥多西二世在汪达尔人的领袖盖塞里克占领迦太基以及萨珊王朝皇帝伊斯特格德二世入侵亚美尼亚后,决定撤除多瑙河沿岸的防御工事,使得阿提拉更容易进攻巴尔干半岛

441年,匈人铁骑先后攻陷了马古斯,费米拉孔(Viminacium),辛吉度努姆(Singidunum,今贝尔格莱德)及塞尔曼(Sirmium)等城市,直至翌年狄奥多西二世从北非调回他的军队,以及发行新金币支付军费,才暂时遏止了阿提拉的攻势。这以后,他认为已有足够力量对抗阿提拉,便拒绝了匈人的要求。

在要求被拒后,阿提拉在443年再沿多瑙河沿岸发动大规模进攻,并侵占了军事重镇Ratiara,及围攻了Naissu(Nis,尼斯,今塞尔维亚境内城市)。这两次战役里,匈人第一次使用了攻城槌及攻城车等重形装备。然后匈人军队再度横扫巴尔干半岛,沿着Nishava河攻陷了谢尔迪卡(今保加利亚首都索菲亚),菲立普波里斯(今保加利亚城市普罗夫迪夫),留莱布尔尬兹(Arcadiopolis,今土耳其境内城市)等大城市,最后攻至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

匈人虽然消灭了城外的罗马守军,但由于欠缺攻城器具所以面对着君士坦丁堡的巨大城墙只能围困该城。

在长期围困后,狄奥多西二世投降,命皇室使节亚纳多留斯与阿提拉相议和平条约。最终狄奥多西二世与阿提拉达成协议,签订一条更严厉的条约:拜占庭同意赔偿6,000罗马镑(约1963千克黄金)作为早前毁约的惩罚,而每年纳贡增加三倍至2,100罗马镑(约687千克黄金),至于每个被俘虏的罗马人支付的赎金也增至12个金币。这些条款虽然为拜占庭帝国带来更沉重的负担,但亦暂时满足了匈人的欲望,使他们再次撤向内陆地区。

根据约尔丹尼斯(Nishava)及普利斯库斯(Priscus)的著作记载,约在445年,即匈人撤向内陆地区后不久,布莱达便被阿提拉杀害。在杀害布莱达后,阿提拉成为惟一统治匈人的君主,并再次将目标指向拜占庭帝国。

独裁时代

一连串的人为和自然灾害在阿提拉率领匈人撤走便接连降临在君士坦丁堡:竞技场(Hippodrome)上的大暴动,445年至447年发生的严重瘟疫和饥荒,还有差少许就使君士坦丁堡的巨大城墙被彻底摧毁的大地震。于是在447年,巩固了自己作为匈人惟一领袖地位的阿提拉便伺机而入,由默西亚(Moesia)行省入侵。在Vit河沿岸,一个哥德骑兵指挥官Arnegisclus带领一支罗马军队进行抵抗但却被阿提拉打败。但罗马军队的损失仍不大,于是阿提拉便绕过了一些主要的军事重镇,横越巴尔干半岛直趋塞莫皮莱獈口(今希腊境内)。当匈人军队再次到达君士坦丁堡后,面对著迅速重建后的新城墙却显得束手无策。阿提拉于是提出恢复“和平”的条件:“拜占庭人需继续履行纳贡的责任,以及把多瑙河以南5日骑程内的防御工事全部撤除”。 此后协商断断续续地持续了约三年。

进军西方

450年,阿提拉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西欧,并向西罗马帝国表示愿意与之结盟,共同对付图卢兹的强大西哥特王国。在这以前阿提拉与西罗马帝国,尤其与当时已成为大公的埃提乌斯(幼时被作为人质交换至匈人帝国,与阿提拉交情深厚)维持著一段良好的关系。在当时,匈人军队对巴斯克人和哥德人的节节胜利,使阿提拉在西欧已获得“大元帅”(magister militum)的称号。而汪达尔王成塞瑞克(Geiseric),在惧怕西哥特人的阴影下,对西欧其他各族的外交努力也对提升阿提拉在西欧的影响力产生帮助。

匈人帝国

但是在罗马,当时的皇帝瓦伦丁尼安三世与他的姊姊霍诺利亚(Honoria),就阿提拉提出的建议却持相反意见。霍诺利亚为了逃避与一名宫廷官员的婚约,竟在那年春季主动向阿提拉求婚。阿提拉在考虑过后,接受了她的提议,但却同时提出要以帝国的一半管治权作为嫁妆。瓦伦丁尼安三世得知后,断言拒绝了提议并以“提婚不合法”为由回复了阿提拉,并在摄政太后加拉.普拉西提阿(Galla Placidia)的建议下把霍诺利亚流放。但阿提拉却没有被说服,并派遣了使者到拉文纳要求进一步的解释,准备不能获得满意的答复便挥军攻打西罗马帝国。

同年,在东部拜占庭帝国,执政长42年的皇帝狄奥多西二世因堕马而丧生,继位的马尔西安(Marcian) 停止了向匈人的纳贡,因为在经过长年累月被匈人和其他蛮族蹂躏后,作为支撑帝国经济命脉的巴尔干半岛已经无甚可剩了。同时间在阿提拉辖下统治的法兰克人王国,在国王死后他的两个儿子爆发了争夺王位的冲突,大儿子及二儿子分别向阿提拉与埃提乌斯求援。著名历史学家J.B. Bury认为,阿提拉介入的最终目的,可能是为了把他的帝国跨越高卢扩展至大西洋海岸。

在派遣到拉文纳使者得不到答复,以及加上法兰克人的求援后,阿提拉决定集结一支庞大军队攻向高卢。他从阿兰人,萨克森人,东哥德人,勃艮第人,赫鲁利人等服从匈人统治的民族中抽调军队,加上自己领导的匈人骑兵,组成一支混合军队攻打西罗马帝国高卢的领地。451年,当阿提拉率领大军抵达罗马帝国比利时行省时,根据约尔丹尼斯的记载已达50万(虽然含有夸大成份)。4月7日他攻陷了门次城(Metz) ,同时间罗马主将埃提乌斯正在凯尔特人法兰克人勃艮第人中抽调军队。

当阿提拉进一步西进后,元老院议员阿维都斯(Avitus)便受命说服西哥特王狄奥多里克(Theodoric),使西哥特人与罗马人结盟,也构成了一支庞大的军队准备与匈人决战。这支军队抢先在阿提拉前赶到了奥尔良地区,以阻止匈人军队继续前进。终于埃提乌斯在约现今法国的夏隆-香槟泉市(Chalons-en-Champagne)追上了阿提拉的军队,双方爆发了著名的沙隆战役。 惨烈的战役最后以罗马和西哥特联军胜利结束,但西哥特王狄奥多里克在这战里战死,而埃提乌斯因为不能有效控制联军,而被逼解散。这场战役被认为是历史影响最大的战役之一,埃提乌斯的胜利成功阻止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与基督教的覆灭,阿提拉在这战以后,离开了高卢并把目标指向意大利本土。

侵入意大利

在452年,当阿提拉重新向西罗马帝国要求对霍诺利亚的婚姻时,匈人的军队同时越过了阿尔卑斯山侵入了罗马帝国的核心—意大利本土。他的军队摧毁了许多城市,并且把意大利东北的军事重镇亚基利(Aquileia)彻底摧毁,使这里永久地从地图上消失。皇帝瓦伦丁尼安三世被吓怕,从拉文纳逃到旧都罗马,只剩下埃提乌斯留在北部死守,但所提供的支援却很少。最后匈人军队在意大利北部的波河停止了攻势,阿提拉并接见了由教皇利奥一世,元老院首席议员阿维努斯(Aviennus)及禁卫军统领特里杰久斯(Trigetius)等当时罗马帝国内身份最显赫的人所领导的议和使节团。在一轮相议后,阿提拉决定接受议和条款并撤走,但他也同时警告如果罗马帝国违反对霍诺利亚的婚约时,他会再次入侵罗马。

对于阿提拉突然撤走的原因,历史上有不同的说法。其中最可信的原因指出,阿提拉的军队当时可能受到军粮短缺或瘟疫困扰,或者被拜占庭帝国军队越过多瑙河侵扰后方所逼。而根据普利斯库斯的记载,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因为阿提拉害怕会重蹈410年,西哥特亚拉里克一世入侵罗马城后不久暴毙的覆辙。这个由预言家阿基坦所发出的预言,经过画家拉斐尔的画笔与阿加第的凿子美化后,形成了一幅由圣彼得和圣保罗保护著教皇,警告蛮族不得入侵“永恒之城”罗马的画像。

死亡与后事

无论如何,阿提拉率领著匈人军队离开了意大利,越过多瑙河回到了自己的皇宫。同时他亦筹划着再次攻打君士坦丁堡,使拜占庭皇帝马尔西安恢复中断了3年的纳贡。就在这时,他却在453年初突然逝世。对此,最常见的解释出自普利斯库斯的著作,当中记载道阿提拉在他新婚迎娶一个日耳曼裔的少女伊笛可(Hildico)的婚宴后,在睡梦中鼻腔血管破裂,血液倒流引致窒息而死。这血管破裂可能是由于阿提拉饮酒过多而引起。一个曾经狂言“被匈人铁蹄践踏过的土地,将寸草不生”的征服者,就是这样怪异和反高潮地逝去了。

他的侍从和战士在发现他的死讯后,以剪下自己一撮头发,和以剑在脸上刺伤口来哀悼他。约尔丹尼斯也这样地记载当时的情况:“最伟大的战士是不应以女性的哀号和泪水,而是以战士的鲜血来哀悼的”。在葬礼上,匈人骑士们排著队形,围绕著存放阿提拉遗体的大型丝绸天幕转圈,向这位他们最伟大的领袖唱著丧歌。仪式完结后,匈人们便依照传统,在阿提拉下葬的坟前饮酒作乐。 他的遗体分别被放在三个由金,银,铁所制成的棺木中,连同战利品,和那些负责发挖坟墓后被杀的俘虏一起埋葬。 在他死后,他的故事被演化作不同的传奇。在《尼伯龙根之歌》(德国中世纪长篇史诗)中的Etzel和《佛尔颂萨迦》(冰岛史诗)中Atli都是由阿提拉的生平所演化的人物。

关于阿提拉逝世的传说和故事, 还有另一个版本。约在阿提拉死后八十年,一名罗马的编年史家(Count Marcellinus)的著作中这样地记载著:“Attila rex Hunnorum Europae orbator provinciae noctu mulieris manu cultroque confoditur.” (阿提拉, 匈人的皇帝和欧罗巴马尔西安政治压力的传教士篡改的,所以对可信性存疑。

阿提拉死后,他的指定继承人艾拉克(Ellak)、丹克玆克(Dengizich)以及艾内克(Ernakh)就帝国继承权互相攻伐,使匈人帝国四分五裂,如约尔丹尼斯所记载—“就好像那些好战的国王与他们的人民,应该被他们像家庭财产般摊分”。于是在后来,在格庇德的国王艾达里克王领导下的反匈人联盟,在尼达奥河之战(Battle of Nedao)击败了匈人,杀死了艾拉克,使匈人帝国逐渐瓦解并开始从欧洲历史中淡出。

轶事典故

姓名来源

有关阿提拉的名字来源,应该是在哥特阿尔泰语系伏尔加河的名称,所以也有以此河命名的可能。

外貌特征

关于阿提拉的外貌,特征和性格,主要的资料都出自普利斯库斯的《出使匈人王廷记》,此书是于他在448年与拜占庭廷臣马古西斯(Maximin)领导的使节团出使匈人帝国时所著的。在当中记载了匈人在草原上搭建的营帐有如大城市的规模,以及以木墙屏障的防御设施等情况。而在书中他用以下文字描述了阿提拉的外貌:“身材矮小,胸膛广阔,头大眼小,胡须稀疏而呈灰色,鼻子扁平,体形长等不太均称。这些都是匈人常见的特征之一。”

阿提拉的外形与亚洲东部黄种人的特征颇为相似,甚至与鞑靼人的特征如出一辙。所以他的确保有了典型亚洲东部的外貌特点,而没有欧洲人的外形特征。

阿提拉在西方历史上通常有“上帝之鞭”之名,而他的名字也成为了残暴和野蛮的同义词。这也许也与他的外貌和特征有关连。在平常的描述中,那些草原上的新征服者,如成吉思汗帖木儿等,都被视为残暴,好杀戮和好战的化身。但在现实中,他的性格也许是更加复杂的。阿提拉时代的匈人文化,有一段时间与罗马文明有很大的交流,主要是透过日耳曼比利时行省的边境传入。而当448年使节团出使匈人时,普利斯库斯也能够辨认匈人间常用的两种主要语言—匈奴语哥德语,也有些匈人懂得拉丁语及希腊语。普利斯库斯也曾与一个拜占庭俘虏会面,而他显然已经适应了匈人的生活模式,更不想回国。当时的拜占庭历史学家,在记载匈人谦卑和朴素的性格更是毫不含糊的表示倾慕。

人际关系

父辈

兄长

妻子

儿子

在中世纪的各国文化中,统治者经常会吹嘘自己的祖先是某名最强大的征服者。 阿提拉,作为一个从亚洲来临的蛮族征服者,在此原因下他的事迹被传奇化地保存下来,同时他的血脉也一直流传下来。其中保加利亚的沙皇是当时被视为最可信为阿提拉后代的君主。现时,一些家族系谱专家正试图重新排列阿提拉家族的图谱。当中有一些专家尝试把阿提拉的血脉图谱连接至查理大帝,但当前仍未能成功。

文学形象

但丁的《神曲》中,阿提拉在第七层炼狱出现,浸没在一条沸滚的血河中,被称为“世界之鞭”。但丁也谴责了他对佛罗伦萨的破坏,但这却是但丁一个严重的错误,因为他把阿提拉与东哥德人征服者多迪拉(Totila)混淆了。

在古日耳曼的史诗中,对阿提拉有着微妙的描述:“他是一个高尚和慷慨的盟友,无论是在尼伯龙根之歌里的Etzel,或是在《佛尔颂萨迦》或《埃达》(北欧神话)中的Atli都是如此。”现今在一些国家中,在有关阿提拉历史的记载上都是褒多过贬的。在匈牙利土耳其,阿提拉与他最后一名妻子伊笛可的名字仍然十分流行且常被使用。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