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12-08 20:33
明初定都南京后,百废待兴,城内进行着大规模的建设,作为建筑材料之一的木材主要是依靠外运,这就需要在南京找一个便于木材集散的场所。上新河因地处江心洲的夹江东边,适合大批水运木排、竹筏的停靠和分散,可随时转运进城。因此,明初便在这一带开凿了一条河道。
新河开辟以后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仍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运输事业需要,因此,又接连开了两条新河。因先开的河在上游,遂称上新河,后开的两条河,分别称为中新河和下新河。中新河与上新河相通,是停泊官船的地方,下新河则是木商贩运木材的地方。
新河的开掘,使这一地区快速繁荣起来。上新河成了明代长江下游著名的木材集散市场,是当时最繁荣的码头之一。一个新兴的市郊集市──上新河镇也应运而生。随着木材、毛竹的大量集散,这里的居民越来越多。长江上游的木竹柴炭以及米豆杂粮等农副产品、土特产品源源不断地运到这里。《同治上江两县志》记载:“市廛辐凑,商贾萃止,竹木油麻,蔽江而下,称沿江重镇。”可见上新河在明代已经成为沿江重要的以木材为主的商业集散地。
早在三国东吴时期,就有记载上新河地区为木材贸易地区。后来在六朝、两宋都描述了该地区的木材交易地区。上新河的名字是在明朝才有,当年这里为了运输木材之便开了一条河,上新河之说方有。
明初,建城所需的部分木材就是徽商从长江上游运来供应的。许多徽商就是在这里因经营木材而发财致富,腰缠万贯。他们不仅在上新河建徽州会馆,每年还举办盛大的灯会。甘熙在《白下琐言》中描述道:“徽州灯皆上新河木客所为。岁四月初旬,出都天会之日,必出此灯,旗帜伞盖,人物花卉鳞毛之属,剪纸为之,五光十色,倍极奇丽,合城士庶往观,车马填阖,灯火连旦,升平景象,不数笪桥。”可见当时南京徽州木商的气派。仅次于徽商的是江西、湖南、湖北等地的木商。
上新河早在明代末年就已是名播远近,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将上新河作为一个悲剧故事发生的地点,写进了小说。他在《警世通言》里的故事“乔彦杰一妾破家”中写到了上新河。故事警告世人休要“饱暖思淫欲”,地点却选在了上新河,由此可见,上新河这处重要的水陆码头在当时是相当热闹繁荣的,在文人心目中的地位也是很高的。
清代,上新河木材市场达到鼎盛时期。清廷所需的皇木和长江下游各地所用的桩木、架木以及城乡建筑、家具用木,多从上新河购得。当时这里的木材有“四时常足”之称。各地木商麇集,湖南洞庭湖和江西鄱阳湖运出的木材齐集于此。上新河的木商以徽商的经营量最大,资金雄厚。徽商除运销徽州地区的木材之外,还到湖广、四川等地贩运杉木、毛竹来南京销售。
清代中后期,苏州城内填港塞湾的木排就是由上新河转运去的。曾国藩还一度令镇江、常州两地木商带着资金来上新河开设行号,经营木材,曾一度把扬州仙女庙(今扬州市江都区)的木市迁到上新河来。据统计,当时这类资本雄厚的木商达32家。清末,南京开埠后,长江通行轮船,陆运的铁路逐步修成,木材运输便捷,上新河的木材市场渐趋衰落 。
清人甘熙记录了在《白下琐言》当时这里的兴盛:“徽州灯,皆上新河木客所为。岁四月初旬,出都天会三日,必出此灯,旗帜伞盖,人物花卉鳞毛之属,剪灯为之,五色十光,备极奇丽。合城士庶往观,车马填街,灯火达旦,升平景象,不数笪桥。”这就是当年聚集在南京上新河一带聚集着大批的徽州木客,即徽州木材商人,到后来积聚在此处的徽州木客对于南京社会风俗,有着颇为重要的影响。
经营木材贸易的徽商当时远赴江西、湖广、四川,开拓货源,扩大木材贩运活动。徽商以上新河作为经营贸易中心,利用长江水运之便,把上游的木材运送到此,在此改成木排,然后分销苏浙或北方各地。
上新河古镇在明清时期成为中国江南地区和整个长江流域最重要的木材贸易为主的一个商业中心。他的历史意义有两点:第一与其他古镇相比,上新河古镇是南京少有的以商业活动发展起来的城郊市镇。上新河古镇是南京历史上商业文明的代表,它的影响力能够波及江南地区和整个长江流域。第二,上新河古镇是南京滨江文明的代表,如果要去探索南京与长江的关系上新河古镇首当其冲。
上新河的衰落在于晚清南京的开埠,加上太平天国等战争的影响,上新河逐渐衰落。南京大屠杀更是再次让上新河变为荒野。这里世代定居下来的居民也大多遇难。
如今的奥体已经成为河西新城最繁华的地方,或许很多人都会觉得这里只是南京现代化的一面。但也有着上新河古镇这样的历史记忆。奥体中心,绿博园,科技园,天正滨江,五矿御江金城的建设让这个地区发展成为南京的中高档社区居住地和高端商业产业区,这样的发展也继承了这个地区当年的商业精神。也算是对得起这片土地了。
2022年,入选江苏省2022年省级地名文化遗产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