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23 11:09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的前身可溯源至1908年的电机专科,享有中国电气工程师“摇篮”的美称,是交通大学创建最早的学院之一。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成立于2001年12月,其前身可溯源至百年前的电机专科,具有中国电气工程师“摇篮”之美称。学院目前下设电气工程系、自动化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电子工程系、感知科学与工程学院、微纳电子学系、网络空间安全学院、软件学院、教学发展与学生创新中心、先进电子材料与器件校级平台、网络安全技术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John Center及清源研究院。
学院拥有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和仪器科学与技术等六个一级学科,其中涵盖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和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截至2010年12月,学院共有国家级基地7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中心1个、国家能源研发中心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省部级基地9个,以及1个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电工电子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944人,其中教授(含研究员)232名,副教授(含副研究员)307名。学院始终坚持“引育并举同步发力,分类管理才尽其用”,师资队伍结构持续优化,整体水平稳步提升。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外籍院士1名、973首席科学家6名、IEEE Fellow 11名,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9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5名,科技部火炬计划获得者1名,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37名,国家青年拔尖人才9名。
学院拥有各种现代化科研设备,并有广泛的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关系。已同世界上多所著名大学、企业和研究机构建立起各种协作关系,学院以其雄厚的科技实力可在众多领域内进行卓有成效的科研开发和学术交流等工作。历年来承担并完成了大量国家和地方的重大科研项目,有着丰富的科研成果。每年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超过1500篇,科研经费超过一亿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和省部级的科技进步一等奖和自然科学一等奖多项。
在百年交大的成长过程中,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曾为我们的党和国家培养了诸如江泽民、王安、杨嘉墀、张钟俊等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实业家、科学家与教育家,培养了十余万相关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他们已在信息、航天、航海、汽车、电气工程、生物医学、高等教育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骨干作用。
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
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于1998年建立博士后流动站,2000年获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所属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二级学科为国内首批计算机软件硕士点,1985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特批为计算机软件博士点,2002年被批准为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另一个二级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也是国内首批的计算机应用硕士点,并于1985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计算机应用博士点。2007年该一级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一级学科。
本学科是我国最早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最早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最早取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所含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两个二级学科于1987年开始就一直是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被评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在2005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流动站。2002年建立上海市优化与控制软件工程研究中心,2007年以本学科为基础的系统控制与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准立项建设。
国家二级重点学科
1988年和2001年两度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现有中国科学院与工程院院士3人,教授34人。主要研究领域包括高清晰度数字电视、光通信与光器件、无线与移动通信和信息安全技术。设有“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信息安全综合管理技术”上海市重点实验室。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1987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现有博士生导师8人。主要研究领域包括高速电路的电磁理论和电路理论、导波光学与光器件、新型天线研究和电波传播及其信息处理。设有“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微波毫米波实验室。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2007年,精密仪器及机械被评定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精密检测与传感技术、微型机电系统及精密医疗仪器、复杂智能机电系统及控制理论与方法研究、惯性技术及导航系统等。
2007年,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被评定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电力系统规划与电力市场、电力系统稳定与控制、继电保护与自动化、电能质量及其控制技术、电力设备安全运行、可再生能源及其并网技术等。
学院设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信息安全、软件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智能感知工程共11个本科专业,其中8个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现有在读本科生4000余名。
学院已形成了一个大电类平台、两个特色班的“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格局。学院实施信息技术引领、强弱电结合的大电类专业宽口径培养新机制,特色鲜明的电子信息领域人才培养模式荣获2018年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电院积极探索和实践国际一流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2011年成立了国际上首个IEEE试点班,创新的办学模式于2017年获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学院融合多学科优势,2019年建设人工智能卓越人才试点班,面向国家需求,致力于成为人工智能基础研究拔尖人才和交叉应用高端人才成长与发展的“摇篮”。
学院具有丰硕的教研成果,目前拥有国家级一流课程7门,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国家级资源共享课3门,上海市一流课程12门,上海市精品课程31门。2013年至今,学院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上海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4项。
学院构建了全过程、多层次、立体化的本科生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创造了连续4届5件作品获挑战杯特等奖的纪录,在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CM/ICM)、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国内外赛事中多次斩获最高奖项。
学院现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现有博士生导师450余名,硕士生导师700余名。在读博士生2000余名,全日制硕士生3200余名。
研究生教育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为工作主线,扎实推进研究生分类培养。对接学术前沿,强化原始创新能力培养,2020-2022年,学院获评国家一级学会优博论文6篇、一级学会优博论文提名4篇、校优博论文8篇、校优博论文提名11篇。积极对接国家创新发展战略和行业产业需求,强化产教融合,已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华为等多家国内重点企事业单位开展研究生联培项目,并与若干龙头企业开展课程共建,培养“高精尖缺”领域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十三五期间,学院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6项,省部级科学技术特等奖2项、一等奖28项。现有国家级研究基地6个,省部级研究基地19个。近三年,学院科研经费数量不断攀升,年均经费超10亿,人均经费160万,年均ESI高被引论文近150篇,年均授权专利近550个,累计授权国外及港澳台专利近100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年均立项近120项,年均立项率超30%,其中青年基金项目年均立项率达50%,面上项目年均立项率超30%。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牵头立项总数超20项。学院高度重视成果转化工作,与多家科技型企业开展合作,近三年新建联合研发平台30余个。同时深度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承接各类军工项目逐年增多,近五年合同经费达12亿,其中千万级以上项目16项。
党委书记:苏跃增
院长、党委副书记:关新平
党委副书记:徐剑波、黄文焘、巢睿祺
副院长:薛广涛、韩韬、尹毅、义理林、刘胜利、郭小军
上海市东川路800号电信群楼。
2021年12月,入选首批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名单公示。